生平
楊松山童年時代授業於武藝精通的著名拳師王丹忱。他少有大志,白天讀書,夜晚習武,每當夜闌人靜,即與摯友名師赤膊光足,刻苦練武,或拳械或散打,如痴如迷,每晚練功汗流浹背,長期寢宿於練功場上,打下堅實的武術基礎。
“五卅”慘案後,日寇占領濟南。他受北伐軍革命思想的感染,滿懷愛國熱情,毅然棄家徒步南下,尋求光明真理。一九二八年六月到南京中央國術館參加入館考試,他憑著嫻熟灑脫的武藝,得到西北軍將領、國術館館長張之江的賞識。在國術館,他常與各派名師、高手切磋技藝,也曾和中央大學的美籍教授、拳擊名師麥克洛交流心得。物換星移,毫不懈怠,他的技藝終天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1928年十月中央國術館舉行武術國考,全國四百多名精英匯集南京。經過三輪異常激烈的爭奪,楊松山被評為第十七名優等選手。但是在大會即將頒獎時,卻出現了一件意外的事情:當時愛國將領馮玉祥僅送來十五份獎品,主持國考的張之江十分為難,不得不親自出面給第十六名和第十七名最優等選手郭長生、楊松山做工作。楊松山剛正豪爽,虛懷若谷,輕視名利,當即表示甘願退居到三十名優等選手行烈之中,以示對名遇者張之江的支持。全體與會者對楊松山這種高尚品德,無不敬重,為此大會嘉獎他一把龍泉寶劍。同年冬天,中央國術館進行全館文、武兩科考試,他出類撥萃,文、武兩科均獨占鰲頭,成為武壇佳話。此後楊松山聲譽日盛,使他躋足於國術館教授行列,時年僅二十三歲。馮玉祥將軍別具慧眼、卓識英才,對楊松山的精湛技藝和高尚品德非常賞識,經常到館觀看楊松山的武功和教學,並親自保送他去日本學習柔道、劍道。“九一八”事變後,楊松山從日本回到南京中央國術館。此時,楊松山集文武、中西之道於一身,並勇於開拓新境,融會貫通於教學之中。再加他循循善誘,平易近人,一掃保守陳舊之俗,傳授於求教者,所以深得學員和同事的敬仰,不久便任為教務長。
成就
經楊松山培育的國術館學員,有的現在已成為高等學府的棟樑,有的在各級體育機構擔任要職。
楊松山應邀到黃埔軍校(當時在南京)任教官時,他不落窠臼,獨闢蹊徑,自編了“初級拳”、“中級拳”,“空手奪四槍”等套路,有的至今仍為軍事黨校教材。他同王子平合作演練純熟的兩項對練套路“對寶劍”、“雙手帶對槍”,以及他創編的“空手奪四槍”,曾拍成電影供後學者觀摩。
一九三六年,由國術館和國體專校聯合組成的體育旅行團,在楊松山帶領下,赴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巡迴表演,歷時半年。海外僑胞把對祖國的熱愛傾注到旅行團身上,著名愛國人士、華僑領袖陳家庚先生和各地的華僑領袖,熱情接待他們,對他們的表演、比賽以及生活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並在報紙上熱情宣傳、讚譽,大長了中華民族志氣。楊松山全面、精湛的武藝深得僑胞和外國友人的讚賞和敬慕。旅行團的表演,對東南亞武述運動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解放後,幾經輾轉,他到蘭州成了建築工程師,但他將一生中最寶貴的黃金時代,獻給了武術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