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安徽定遠人,生於山東微山。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紀念館介紹
戚繼光曾專任山東海上防禦倭寇之職,後調任浙江台(州)金(華)嚴(州)參將等職。屯駐海門衛。在台州四年,轉戰台州各地,歷經桃渚、海門、新河、太平等戰,取得了九戰九捷的勝利,大創倭寇。又四年,在討平福建、廣東的倭寇後,取得了抗倭戰爭的勝利,掃清了持續二百多年的倭患。海門人民為紀念戚繼光的抗倭功績,明代即於城隍廟戚家軍駐兵處建立戚公祠,奉以香火。解放以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保護文物古蹟,多次撥專款維修,於1987年1月戚繼光紀念館正式開館。
紀念館坐北朝南,前為照壁,上書“戚繼光紀念館” 館名,為已故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書寫。前殿為五開間重檐歇山頂,前廊柱上楹聯兩副:“名播千秋昭典籍,身經百戰著勛功”;“盪彼倭夷靖海宇,保吾黎庶澤椒江”。前殿大門楹聯為戚繼光詩句:“功名雙鬢黑,書劍一身輕”。迎面木屏風上寫著戚公著名的詩篇《馬上作》:“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關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寥寥28個字,是戚公南征北戰,赤膽報國的寫照。大殿為五開間歇山頂,兩旁各連三小間偏殿,大殿內一身戎裝的便是戚繼光塑像(王卓予塑),神色間,憂國憂民的目光似乎正凝視那波濤萬頃的台州灣洋面。
大殿兩旁的偏殿設有兩個陳列室,陳列室以文獻、文物、圖表、照片、模型等相組合,展現戚繼光抗倭史跡。第一陳列室內有戚繼光生平大事年表、屯兵海門衛、建立戚家軍、台州大捷等版面,還介紹了戚家軍嚴明的紀律:“每甲一人當先,八人不救,致令陣亡者,八人俱斬。”
第二陳列室是戚家軍“鴛鴦陣”模型。當年,戚繼光根據浙東的地理形勢,針對倭寇的戰術,首創“鴛鴦陣”戰法。戚繼光曾用此戰法履戰履捷。還有轉戰福建,共同作戰的戰友,人民民眾奮起抗倭,重要的軍事著作,英雄的晚年,人民的懷念等部分。同室展出的還有戚家軍的戰船模型。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萬曆十五年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煙臺蓬萊人,祖籍安徽定遠。明朝傑出的軍事家、華夏傑出志士,民族英雄。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往浙江,招募新軍進行訓練,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1562年戚繼光受命入閩剿倭,先後蕩平寧德城外的橫嶼、福建福清牛田等三大倭巢,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橫嶼,平海衛、仙遊等戰役的勝利,基本盪除東南沿海倭患,為掃除東南倭患作出很大貢獻。隆慶二年(1568年)調往薊州,加高加厚長城,修建空心敵台,創立步、騎、車、輜重諸營,邊境得以安寧。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往廣東,後罷 歸登州,不久病卒。戚繼光以捍衛邊疆為己任,屢克強敵,戰功卓著, 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書傳世。
【生平】
出生背景
戚繼光出生於明朝中葉嘉靖年間,當時東南沿海的倭患十分嚴重,北部也經常受到蒙古的侵擾。明朝建立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代(1336-1392),南、北朝廷及守護大名除互相爭戰外,還不時侵擾中國沿海。北朝統一日本後,失敗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趨嚴重。到嘉靖時期(1522-1566),由於明政府停止對日貿易,倭患的嚴重達到頂峰。蒙古族是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元、明以來,散居內地的蒙古族已逐漸和漢人融合,但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仍然過著遊牧生活。元朝滅亡後,他們多次南下擄掠,對明朝構成巨大的威脅。但是在當時,朝廷比較重視北虜(蒙古),認為蒙古騎兵比東南倭寇的威脅更大。
倭寇
日本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倭,來自日本的海盜因此被稱為倭寇。四出搶掠時,常分成幾隊、十幾隊甚至幾十隊,以當地奸民為嚮導,用海螺號互相聯絡。刀槍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殺傷力極強。擅長近身格鬥、火槍射擊,慣於設伏偷襲,常用川字或一字長蛇陣。由於當時明朝軍隊腐敗,明軍開始時常吃敗仗。
蒙古
元朝滅亡後,居於漠北的蒙古族分為三部,自東向西分別為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殺外,還經常掠奪明朝邊境。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先後五次率兵親征,大敗韃靼、瓦剌,保障了邊境的安寧。後瓦剌征服韃靼,勢力迅速擴張,常常南下侵擾。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首領也先大舉內犯,在土木堡(現在河北懷來縣)俘獲英宗,明朝幾至覆亡。也先及後被部下殺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狀態。成化、弘治年間,達延汗逐漸強盛,一度統一全蒙古。達延汗死後,蒙古又分裂成數十個獨立的領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為大,多次舉兵內犯。其中以俺答、小王子最為出名。
家世
戚繼光祖籍江西贛州,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 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遷居安徽定遠,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軍,隨其部將朱元璋轉戰各地。明朝建立後,戚祥戰死於雲南平元朝之戰,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勞,讓其子戚斌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為明威將軍戚家又搬回了山東。自戚斌至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歷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襲任這個職位。戚景通襲職後,任過都指揮、大寧都司、江南漕運把總,還在禁軍神機營中任過職。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繼光誕生於山東微山西北的小鎮魯橋,第二天陽光燦爛,戚景通於是給兒子取名繼光,希望他繼承祖上的光輝,並發揚光大。
教育
戚繼光出身於將門世家,父親戚景通武藝精熟,為人正直,忠於朝廷,為子孫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受家庭的影響,戚繼光從小就喜歡軍事遊戲。戚景通對兒子期望很高,親自教他讀書寫字,練習武藝,經常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戚繼光不僅獲得行軍打仗的真實學問,還養成了良好的品質,樹立了高遠的志向,為以後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