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樾古村

棠樾古村

棠樾古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以牌坊群而聞名於世,它是一處以鮑氏家族的“孝梯”為核心的聚居所住。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這裡曾經出現了眾多的忠臣、孝子、節婦,湧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樣的“忠孝”被以樹牌坊,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流芳百世,這種封建禮教的儒家倫理道德,成為了人們一生的最高追求。棠樾牌坊群是徽州的代表作,也是古徽州絕作之一,每座牌坊,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對於歷史,對於建築藝術,對於徽商,對於探尋其中的美麗故事,是有著無限的感慨和感受的。

古村發展

樘樾古村是鮑氏家族村落,如今鮑姓人仍占30%。建牌坊,古時是社會最高榮譽的象徵。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符合封建禮教,二是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三是朝廷里有人。鮑氏家族自宋代就居住在樘樾村,到了明清時,已具備了建牌坊的一切條件。在前後長達四百多年的歷史裡,在村東頭大道上陸續建起了風格各異的明清七座牌坊,忠、孝、節、義,四字俱全,形成一個似乎一氣呵成的建築體系。每個牌坊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這些牌坊群中最震撼人心的是節婦類的牌坊,裡面藏更悽惋的故事。牌坊群由7座牌坊組成,以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於明代3座和清代4座,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節義”的。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

在牌坊群旁,還有男女二祠,建築規模宏大,磚木石雕特別精緻,近年已修復如舊。中國牌坊博物館也在這裡籌建。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係屢屢可見。棠樾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牌坊類型

鮑燦孝行坊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

鮑燦孝行坊建於明嘉靖初年。牌坊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 據《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其孝行感動鄉里,因鮑燦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故贈兵部右侍郎銜。

鮑文淵繼吳氏節孝坊

鮑文淵繼吳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據縣誌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盡心撫養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業。吳氏守寡31年,60歲辭世。

樂善好施坊

樂善好施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準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捐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里,發放三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準。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

慈孝里坊

慈孝里坊為旌表宋末處士鮑佘岩、鮑壽遜父子而建。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秀江南第一鄉。”還有明永樂皇帝的詩句,詩曰:“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

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

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據縣誌記載,汪氏為棠樾人,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20個春秋。

鮑逢昌孝子坊

鮑逢昌孝子坊建於清嘉慶二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之父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順治三年,逢昌才14歲,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終在雁門古寺與父相見,並將父請回家中。後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採藥醫治,更能割股療母,因造此坊。

鮑象賢尚書坊

鮑象賢尚書坊明天啟二年建。據縣誌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死後封贈工部尚書。牌記因旌表他鎮守雲南、山東有功而建。

男祠與女祠

鮑氏敦本堂祠,俗稱男祠。另一為鮑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稱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歷史的生動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進祠堂”的舊例,為國內罕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