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林前街

棗林前街早在明朝時,稱“棗林兒”,屬白紙坊。 民國以後,北側街稱為棗林前街,南側的街稱之為棗林后街。 棗林前街明時名“棗林兒”,屬白紙坊轄區。

位於牛街南部,東起南橫西街西口於牛街、右內大街的交匯處,西至廣安門南街護城河東岸處(原廣安門南順城街),呈東西走向。西段與南線閣街、菜園街相交,東段與白廣路大街相交。長1150米、均寬9.6米,與白紙坊轄區接壤。按現在的責任區劃分,分為棗西居委會、棗東居委會、菜北居委會,與白廣路大街交匯處以東的是棗東居委會。門牌是:1—25號、2—26號。棗林前街早在明朝時,稱“棗林兒”,屬白紙坊。棗林街的地名又與唐朝年間的古剎崇效寺有關,早在唐朝貞觀元年,在棗林前街現21號以南處,有一佛寺,當時在其舊址擴建了佛寺,皇帝賜額“崇效”,此寺始稱崇效寺。在寺周圍先民們種植了千餘株棗樹。清朝年間,人們仍稱崇效寺或棗花寺,街稱為棗林街,逐漸棗林被毀在此建起了民居。民國以後,北側街稱為棗林前街,南側的街稱之為棗林后街。此街名由民國時期沿用至今。 棗東居委會,現含右安門內大街3號南北樓(三層)、白廣路甲6,8,10號,現有居民住戶523戶、1622人。
位於牛街西南部,東起南橫西街西口與牛街的交匯處,西至廣安門南街護城河東岸處,呈東西走向。與白紙坊轄區接壤。按現在的責任區劃分,分為棗東居委會和棗西居委會,中間被白廣路大街相隔。在棗西街道中部,有兩條往南走向的小巷,即:棗林二巷和棗林三巷,二巷是通向白紙坊轄區──棗林西里的一條小巷。棗西責任區門牌:35—119號、36—70號。二巷:長62米、寬1.5米,門牌:1—3號、2—4號。三巷:長75米、寬2米,門牌:1—3號、2—4號。早在明、清年間,此地曾叫過“安家莊”,它是與菜市口的殺人刑場有著密切關係的,安家莊曾是有名的“萬人坑”,在菜市口刑場行刑後,要將死者拉到這裡,或認領或掩埋,故亦俗稱“茬子地”,安家莊即為死者安家的地方。到了民國時期,這個地方逐步發生了變化,菜市口不再是殺人刑場,始有人在安家莊建房居住,漸成小巷。因位於棗林前街南側,由東至西依次排列,故稱棗林二巷、棗林三巷。解放以後,該地區得到了徹底改造。“安家莊”即在民國時期就改名為“棗林前街”。棗林前街明時名“棗林兒”,屬白紙坊轄區。棗西在解放前居住的勞動人民,大部分開紙坊。這個地區當時比較偏僻,沒有偽政府機構,反動會道門在這地區,進行發展和串聯活動。尤其是一貫道,在這一地區有一定的基礎。解放以後,這個地區的廣大人民民眾,經過社會主義建設的改造和1958年的公社化,大部分民眾參加了工作,現今社會情況不太複雜,有居民530戶、1900人,北京市第66中學坐落在這條街的西部,這些年,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97年建起了兩座16層的公寓式樓房,87年建起了一座16層的居民樓,今後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這條街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