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梅花
孤館寒梅發 ,春風款款來 。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孤館:孤寂的客舍或旅館。發:開放。
2.款款:徐緩的樣子。
3.江上:一本作“江樹”。
白話譯文
孤居客館中,寒梅開了花,春風腳步遲,緩緩來樹下。
故園花早發,屆今盡凋煞,江上春尚寒,一枝綻奇葩。
創作背景
此詩為詩人觸景思鄉之作,具體創作地點和年份不是十分確切。《容甫先生遺詩》將此詩編於庚寅,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作,這是汪中省試落第後的第三年。據《容甫先生年譜》,詩人這時正在太平府(今安徽當塗)太守沈業富處入幕,已經是第二個年頭了。離鄉背井、俯仰因人的幕客生涯,不是自視頗高的汪中心甘情願地樂就的,而且揚州家裡還有老母親。這年春天再度離家時,他寫了一首《別母》詩。《梅花》此詩即是編在這首《別母》詩後面的,這應是他從揚州回到當塗後,在春寒尚厲的時候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鄉情詩,寫作者因在客地見梅花而牽惹起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此詩以故園和客館梅花開放的早遲不同,表現出客居異地的孤淒和對故鄉的深切懷念。詩首句寫客地見梅。梅開報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照理說自有一番喜慶之氣,可詩人的心態卻不甚佳妙,表現出的是“孤”,是“寒”,一開篇就流露出深重的鄉思鄉愁。詩曰“孤館”,表明詩人是做客他鄉,館居異地。出於一種水是家鄉美、月是故鄉明的感情。詩人甚至覺得客館的春風也來得特別遲,它是款款而來,姍姍而至,大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夕陽暮”那種難耐的孤淒。以上兩句寫客地見梅,不言鄉思而鄉思自濃,不寫鄉愁而鄉愁自現。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接下來兩句寫懷念故鄉。“故園花落盡”,是說故鄉的梅花早已凋落殆盡。這裡的“花”承首句的“梅”,當指梅花而非言他花,如指他花落盡,就顯得與事實不符。汪中故鄉在江蘇揚州,江南春天雖早,亦不至於百花凋殘而客館寒梅始花。這一句以故鄉花落,反襯客館始花,進一層寫出作者客居他鄉的孤苦意緒。“江上一枝開”,這一句是回過頭來寫客館的梅花,故園花已落,客館花才開,以兩地花開時差作比,突出表現出“哪裡都沒有家鄉好”這種中國人民的傳統心態,抒發了熱愛家鄉,懷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汪中這首詩,從題材上說並無新穎之處,只不過是一首極為普通的鄉情詩。但從藝術上看,卻能以極平淡之語表現最濃烈之情。以梅花寫鄉情,為人熟悉的還有陸凱《贈范曄詩》和王維《雜詩三首·其二》,這兩首與此詩粗略的比較,就可發現,前兩首有點像一出獨幕劇,都有兩人物出現在詩中,陸凱詩托語驛使代問朋友,王維詩是迫不及待地問訊故鄉來客家中情況,而汪中此詩則是獨白,沒有對象在訴說自己的思鄉之情,那種做客他鄉的孤苦之情也就更加溢於言表。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曾揚華:整首詩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表現了中國詩歌的傳統特色。同時也注意了鍊字,“孤“寒”、“一支”,可以稱為篇中詩眼,對於五律這樣的短詩來說,它起到了以少勝多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下卷)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洪柏昭:眾花落盡、梅花獨放的景象,前人亦曾有所描述。如梁簡文帝《梅花賦》、林逋《山園小梅》寫得都頗為鮮明生動。唐僧齊己的《早梅》詩,更是汪中此詩的藍本……汪中此詩以大江作為背景境界又更為開闊了。這首詩,篇幅雖短,而風格清剛,意境開闊,內涵豐富,抒情含蓄,在容甫詩中別開一境,是耐人咀嚼的好詩。(《元明清詩三百首鑑賞辭典》)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葉志衡:古往今來,題詠梅花之詩多如牛毛,汪中此首《梅花詩一未寫梅花之風姿仙骨,二不詠梅的品節風骨,而是通過心物感應,抒寫多層心境,在極有限的字眼中,融進了無限的詩意。此種匠心妙意,遠非凡夫俗手可比李審言在《汪容甫先生贊序》中說汪中平日所作皆“旨高喻深,貌閒心戚。”可謂中肯。杭世駿在《哀鹽船文序》中說汪文“好深湛之思,故善於指事類情,申其雅志。”移來說明此詩,也很合適。(《歷代絕句精華鑑賞辭典》)
浙江大學教授朱則傑:梅花在古代詩歌中時見題詠,多的甚至有一題以百首計的,其主旨則大都在於描繪梅花本身,或者讚頌它的孤高品格,漸漸地形成了一種模式。汪中此詩也以“梅花”為題,但它表現的卻是詩人的思鄉之情……詩歌意蘊之深沉,風格之含蓄,由此不難想見。同時它將“一枝”梅花置於闊大無際的長江背景之中,其所營造的意境如何,讀者想必也是能夠領略的。(《清詩選評》)
作者簡介
汪中(1745—1794年),字容甫,江都(今屬江蘇揚州)人,清代學者、駢文家。與阮元、焦循同為“揚州學派” 的代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選為拔貢,後絕意仕進。遍讀經史百家之書,卓然成家。能詩,工駢文,所作《哀鹽船文》,為杭世駿所嘆賞,因此文名大顯。精於史學,曾博考先秦圖書,研究古代學制興廢。著有《述學》《廣陵通典》《容甫先生遺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