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娘:懷人與紀事

三十年代梅娘成名於“滿洲國”,四十年代是北方淪陷區最負盛名的女作家。一九四九年丈夫在太平輪海難中喪生,她帶著子女從台灣奔赴北京。此後經歷了各種政治運動災難,從名作家、右派到平反昭雪,一直堅守寫作。 梅娘的命運沉浮,融涵了現代中國艱難的歷程。本書是她對百年風雨人生的回望。

內容簡介

南玲北梅,梅娘比張愛玲的經歷更為傳奇

作者簡介

梅娘(1916-2013),原名孫嘉瑞。
“滿洲國”及華北淪陷區著名女作家。著有小說集《小姐集》《第二代》《魚》《蟹》,長篇小說《小婦人》《夜合花開》(未完)以及眾多兒童讀物,還翻譯了很多日本小說。
五十年代,筆耕不輟,在報刊上連載小說,散文隨筆,編寫《格蘭特船長》等多本連環畫冊和歷史小叢書。後被劃為右派。平反之後,出書12種。2009年7月,中國作家協會給梅娘頒發“從事文藝創作60周年榮譽證書”和證章,以褒獎其“對新中國文學事業做出的貢獻”。

圖書目錄

代序1孫姨和梅娘/史鐵生
代序2一個時代的代表作家謝幕/張泉
第一輯
我沒看見過娘的笑臉
花一樣的篝火
電在我的故鄉
松花江的哺育
長春憶舊
寒夜的一縷微光
——《小姐集》刊行52年,祭宋星五先生兼作選集後記
紀念田琳
我與日本
我的青少年時期(1920——1938)
我的大學生活
佛像畫冊與松本媽媽
——喜讀《戴草笠的地藏菩薩》
我與日本文學
往事如煙
——婦女雜誌的記者生涯
幾句話
復小姐姐
隨想·小傳
第二輯一
小女兒的一條守則
媽媽的感謝
與女兒相處
往事依依
一段往事
——回憶趙樹理同志
梅娘致許覺民書札
我與趙樹理
記憶斷片
關於《三角帽子》
苦澀歲月
往事
致周上分信
企盼、渴望
音在弦外
——在《我家》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關於《茶史漫話》
寫在《魚》原版重印之時
人間事哪能這么簡單
一代故人
《博覽群書》與我
我忘記了,我是女人
三個二十七的輪迴
遠方的思念
悵望雲天
一封未寄出的信
致孫屏的信
為什麼寫散文
一枚紀念章
真情不泯
在溫哥華的沃土
我的答案
梅娘贅語
——序《故鄉有約》
致岸陽子的一封信
讀金庸
致學勇的信
我是一隻草螢
附錄——
附錄1未曾忘記的/柳青
附錄2讀書筆記
——南玲北梅/[日]藤井省三
附錄3 《梅娘小說散文集》序/張中行
附錄4寫在《魚》重印的時候/阿茨
代跋關於口述史以及“口述史”的閱讀/張泉

後記

看到“自述”二字,我們馬上會想到,這是歷史親歷者在講述歷史故事。
自述是描述歷史的一種方式,可以歸入自傳類,但嚴格說來,兩者還是略有區別。
同樣是記述過往,自傳一般要求所講述的經歷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自述則比較自由,可以描繪全局,也可以只寫局部。但所寫所記真實可信,是對自述或自傳的共同期待。
對於自傳“真實可信”的這個期待,能夠實現嗎?
其實,從“歷史”這個辭彙的出現,到歷史學成為經久不衰的人文顯學,人們一直在孜孜追問和探尋:什麼是歷史?誰有權書寫歷史?被表述出來的歷史能夠還原“歷史現場”嗎?
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一直眾說紛紜,與人類文明史如影隨形;在歷史學科領域之內,學派林立,論爭從未停歇過。只是時至今日,仍找不到一個可以應付各類考試的標準答案。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歷史”定義中,有一個來自史學圈以外。
在納粹德國戰敗之後,二戰時期德軍最年輕的一位上校派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事實真相只有親歷者才知道。
派普認為,被描寫出來的“歷史”並不是“事實真相”。也就是說,是虛構的假象,不是歷史。每每看到這句話,我就會想到克羅齊的那個名句:“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傅任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第3頁。)
歷史敘述是一種權利,勝利者無疑會當仁不讓。這一點沒有疑義。引發詰問的是後者:難道只有親歷者才能夠洞悉事實真相嗎?或者換一種說法:親歷者記憶中的“事實”,就一定是“真相”嗎?另一個伴生的推定也許會讓一些史學家感到不悅:專業歷史人員或者成為御用文人,或者無所作為,沒有第三種選擇。
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同時也是一位史學理論權威。他認為,過去的事件不是歷史,只有在經由認識主體的認定而與當下生活發生關聯之後, “確鑿的東西變為真實的東西”,才成為“真歷史”。
看來, “真歷史”是創造,不是返回。 “確鑿”的事實要想成為歷史“真相”,關鍵不在事實“確鑿”與否,而在是否能夠賦予其現實意義。在這個連結和轉化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認識主體的精神活動。難怪克羅齊甚至極而言之地說: “精神本身就是歷史。”執著於“史”、 “論”關係之辯的中國傳統史家或許會反問:那又置原始文獻、歷史遺蹟、出土文物……於何種位置呢?
其實,克羅齊的凸顯主觀的歷史觀,是在思辨的層面上突出入的作用,強調在歷史再現的系統工程中,具有專業訓練的史學家是歷史認識主體的主體。
當然,除了史學家外,歷史也還有別的認識主體。比如,親歷者。
與史學家相比,親歷者不見得就一定是一名合格的歷史認識主體。不說史學知識,僅說親歷者自身的條件。
從心態來看,作為有利益關聯的當事人,很難在自述中始終保持中庸和中立。從眼界來看,作為曾經糾纏於具體歷史事件的一份子,很難獲得局外的巨觀視野。正如宋代蘇軾《題西林壁》所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外,還有每個人都無法逾越的一般認識規律,以及個體差異化的心理狀態和生命周期。

序言

柳青的母親,我叫她孫姨,曾經和現在都這樣叫。這期間,有一天我忽然知道了,她是三四十年代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梅娘。
最早聽說她,是在1972年年底。那時我住在醫院,已是寸步難行;每天唯兩個盼望,一是死,一是我的同學們來看我。同學們都還在陝北插隊,快過年了,紛紛回到北京,每天都有人來看我。有一天,他們跟我說起了孫姨。
“誰是孫姨?”
“瑞虎家的親戚,一個老太太。”
“一個特棒的老太太,1957年的右派。”
“右派?”
“現在她連工作都沒有。”
好在那時我們對右派已經有了理解。時代正走到接近巨變的時刻了。
“她的女兒在外地,兒子病在床上好幾年了。”
“她只能在外面偷偷地找點活兒乾,養這個家,還得給兒子治病。”
“可是鄰居們都說,從來沒見過她愁眉苦臉唉聲嘆氣。”
“瑞虎說,她要是愁了,就一個人在屋裡唱歌。”
“等你出了院,可得去見見她。”
“保證你沒見過那么樂觀的人。那老太太比你可難多了。”
我聽得出來,他們是說“那老太太比你可堅強多了”。我知道,同學們在想盡辦法鼓勵我,刺激我,希望我無論如何還是要活下去。但這一回他們沒有誇張,孫姨的艱難已經到了無法誇張的地步。
那時我們都還不知道她是梅娘,或者不如說,我們都還不知道梅娘是誰;我們這般年紀的人,那時對梅娘的作品一無所知。歷史常就是這樣被割斷著,湮滅著。梅娘好像從不存在。一個人,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光竟似消散得無影無蹤。一個人豐饒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無聲無息。
兩年後我見到孫姨的時候,歷史尚未甦醒。
某個星期天,我搖著輪椅去瑞虎家——東四六條流水巷,一條狹窄而曲折的小巷,巷子中間一座殘損陳舊的三合院。我的輪椅進不去,我把瑞虎叫出來。春天,不冷了,近午時分陽光尤其明媚,我和瑞虎就在她家門前的太陽地里聊天。那時的北京處處都很安靜,巷子裡幾乎沒人,唯鴿哨聲時遠時近,或者還有一兩聲單調且不知疲倦的叫賣。這時,沿街牆,在牆陰與陽光的交界處,走來一個老太太,尚未走近她已經朝我們笑了。瑞虎說這就是孫姨。瑞虎再要介紹我時,孫姨說:“甭了,甭介紹了,我早都猜出來了。”她嗓音敞亮,步履輕捷,說她是老太太實在是因為沒有更恰當的稱呼吧;轉眼間她已經站在我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