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柴胡補中湯
組成
柴胡、青皮各10克,黃芪24克,黨參15克,白朮、白芍、茯苓、枳實、炒葛根各12克,淮山藥30克,炙甘草6克。
製作
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
用法
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功效
疏肝行氣,補中益氣。適用於胃下垂。
方劑加減
濕熱者,加黃連、藿香;肝鬱脾虛加香附;脾腎陽虛者,加附子、肉桂;血瘀者,加失笑散;中氣下陷者,加升麻;胃寒者,加高良姜;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潰瘍者,加海螵蛸、白及;氣滯者,加蘇梗、黨參;噁心者,加法半夏、生薑。
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 每日1劑,早、晚溫服。 疏肝行氣,補中益氣。
柴胡補中湯
柴胡、青皮各10克,黃芪24克,黨參15克,白朮、白芍、茯苓、枳實、炒葛根各12克,淮山藥30克,炙甘草6克。
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
每日1劑,早、晚溫服。
疏肝行氣,補中益氣。適用於胃下垂。
濕熱者,加黃連、藿香;肝鬱脾虛加香附;脾腎陽虛者,加附子、肉桂;血瘀者,加失笑散;中氣下陷者,加升麻;胃寒者,加高良姜;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潰瘍者,加海螵蛸、白及;氣滯者,加蘇梗、黨參;噁心者,加法半夏、生薑。
中國柴胡是柴胡種類中的部分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傘形目,傘形科,阿米芹族。柴胡為常用中藥,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廣泛套用,為解熱要藥,有解熱、鎮痛、利...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藥(毒)理學清虛熱中藥,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
概述 民間傳說 藥品簡述 用藥禁忌 化學成分春柴胡,為傘形科植物北柴胡、狹葉柴胡等的根。生於乾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分布吉林、遼寧、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四川、山西、陝西、甘肅、西...
形態特徵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備註柴胡青葉粥的做法是先把大青葉、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約1000毫升時,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將成時,入白糖調味。
配方 製法 用法 大青葉 柴胡補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為補益劑,具有補脾健胃,生血養陰,調補沖任之功效。主治婦人脾胃衰弱,飲食減少,不能生血,經水後期而至者。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方義柴胡牡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摘粹》。具有疏肝解郁,制酸止痛之功效。主治心腹疼痛,痛在心胸,熱多者。
歌訣 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柴胡劑是一劑中藥,配方主要是柴胡、黃芩、人參等。
簡介 小柴胡湯方 大柴胡湯方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四逆散方柴胡半夏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類證活人書》卷十七。為清熱劑。具有和解少陽,清熱祛痰之功效。主治痰熱頭痛,手足煩熱,榮衛不調,肢節拘倦,身體疼痛,嗜臥少利...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方義補中歸脾湯,中醫方劑名。張彥彬方,出自《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為補益劑,具有補氣攝血,健脾安神,調理沖任之功效。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心脾兩虛型)。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