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立木腐朽

柳樹立木腐朽是發生在樹木上的病狀,多發生在幹部或乾基部向陽擋風面,易受日灼或凍傷造成的傷口處。在樹幹病部長出的擔子果是本病主要的外部病徵。腐朽初期,皮層微下陷,稍軟。木質部顏色較深,呈黃白色至黃褐色。隨著病情的發展木質顏色變淡呈黃白色。腐朽後期材質鬆軟,樹皮凹陷。

分布與危害

該病在西藏、四川、雲南、山西等省區為害柳(Salix)、楊(Populus)以及雲杉(Picea)等樹種。在西藏常見於人工栽植的墨竹柳(S.maizhokunggarensis)、大紅柳(S.cheilophila var.microstachyiodes)和九曲柳上。當地鄉土樹種黑柳(S.nigra)、竹柳和左旋柳(S.paraplesia var.Subintegra)上也偶有發生。發病多在樹勢衰弱的立木樹幹上,或在其傷口處,少數在伐樁上,引起白色腐朽。病樹常因大風造成風折或風倒,並導致次期性害蟲或其他腐朽菌為害。

病原

菌為該病由北方迷孔菌(白迷孔菌)[Daedalea borealis(Fr.)Quel.]引起。菌蓋無柄至近有柄,3~6cm×4~8cm,厚8~15mm,白色,有絨毛,乾後變硬,菌蓋表面呈放射狀細縱褶;菌肉白色微帶黃,厚5~10mm;菌管白色,長3~5mm,管口多角形至彎曲,每毫米3個;孢子光滑,無色,6~7μm×4μm。

發生規律

柳樹立木腐朽病病程較長,它的發生與柳樹受凍害和日灼傷害有密切關係,在西藏特殊的高原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尤其突出。一般向陽一面的樹幹或乾基部由於溫差變化劇烈易遭低溫凍害或日灼傷,為病菌從傷口侵染創造了條件。腐朽通常從侵染點周圍開始,向上、下發展蔓延,造成邊材和心材腐朽。此外,由於人、畜或各種機械損傷較嚴重的部分,也會成為該病菌侵染髮病的誘因。由於濕度(通常70%~80%)是腐朽菌發育所需條件,而西藏一般濕度較低,如拉薩平均相對濕度僅45%,即使地處藏東南林區海拔相對較低、濕度較高的林芝(海拔3000m)、波密(海拔2750m)其年平均相對濕度也只分別為63%和69%,所以限制了柳樹立木腐朽發展的速度。但栽植在河旁、溝渠邊或水塘四周的柳樹,其立地環境的水濕條件優越,若種植較密則腐朽率就高,病情亦重。致病的白迷孔菌經過一定的發育時期後就產生子實體,擔子果散放出來的大量成熟孢子可隨氣流傳播,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若達到柳樹傷VI,就可能引起新的侵染為害發生柳樹腐朽。

防治方法

針對西藏地區特點,對於柳樹立木腐朽病的防治應著重於柳樹樹幹向陽擋風面的蔽蔭和溫度調節,避免劇烈溫差變化造成日灼或凍傷。具體措施是每年都需對樹幹塗白。加強管理,尤其對水塘、溝河邊或種植較密的柳樹林要進行合理的疏伐和修枝整形。對砍除或修剪的傷口可用:粘土+石灰+牛糞+水拌合後作塗傷保護。禁止在柳樹林卡內放牧以避免造成傷口。對已嚴重病腐的立木應砍除並挖去樹樁集中連同收集樹幹上的子實體一併燒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