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林騷(1874~1953年),字醒我,又名叔潛,晚年號半邨老人,清末泉州人。生於同治十三年。父林霽,縣廩生,素好書法,去世時林騷未滿兩歲,家道貧寒。光緒卅年(1904年)進士,授鎮江知縣,因無意仕途,告假歸里,致力吟詠,為一代詩人。著有《半邨詩集》。
生平
林騷天賦聰慧,稍長,入二兄翀鶴塾館讀書。他曾患脖頸瘰病,抱病三年,依然手不停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第一名秀才進泉州府學,試卷得“句有驚天”的批語。光緒二十八年中舉人,光緒三十年與林翀鶴同科中進士,官府贈“同懷同榜登科”匾額,傳為佳話。
林騷中進士後,授鎮江縣知事。任內耳聞目睹官場腐敗,遂無意仕途,退居鄉里。民國元年(1912年),任明新國小校長。同年5月,執教昭昧國學,後被推任泉州公路局局長,未幾退隱家居。
林騷為近代泉州著名詩人,主持泉州溫陵弢社多年,一生詩作4000多首,計19卷,其中不少是反映憂國憂民的詩篇。民國12年冬,有一越牆逃跑的挑夫身負重傷,臥倒路旁,林騷將他藏匿,變賣古玩為他治傷,達5個月之久,並作《挑夫嘆》,對被徵召挑夫的悲慘遭遇寄以無限同情,無情揭露統治者對征夫的凶暴殘忍。民國34年,自選700餘首編為《半邨詩集》付印,在自序中寫道:“比歲兵災寇禍,狐嘯魚赬……百憂如擣,乃竭余微軀與詩相周鏇。”
林騷自奉儉約,平素布衣粗食。抗日戰爭期間,糧價貴昂,林騷親自率領妻子種植地瓜(蕃薯)、蔬菜,其《種地瓜》篇道:“嗷嗷哀雁苦何如?此日妻子也荷鋤。祗為米珠難共活,不栽花竹種蕃薯。”真實反映當時民眾的痛苦生活。
林騷寫作詩文極為嚴謹,生活雖然清苦,卻從不把詩文作為商品媚眾牟利。他認為:“文字之貴,不在堆金砌玉、文過飾非,而是實事求是、褒貶得宜。”
泉州解放後,林騷被選為泉州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積極參政議政。
1953年,林騷逝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