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覽
增掛時間 | 增掛校牌名稱 | 學校第一名稱 | 辦學層次 | 建校時間 | 學校地址 |
2011.10.18 | 山西汾陽林楓中學 | 汾陽市第五高級中學 | 普通高中 | 1988年 | 山西省汾陽市金鼎大街 |
2012.09.21 | 望奎縣林楓中學 | 望奎縣第一中學 | 普通高中 | 1928年 | 黑龍江省望奎縣西環路東 |
2015.06.03 | 方城縣林楓中學 | 方城縣厚德學校 | 國中/國小/幼稚園 | 2011年 | 河南省方城縣楊樓鎮房山村 |
2016.01.25 | 方城縣林楓高中 | 方城縣第一高級中學 | 普通高中 | 1936年 | 河南省方城縣城區東北角 |
•山西汾陽林楓中學
汾陽市第五高級中學,簡稱汾陽五中,是一所16軌制的公辦普通高級中學,學校地處汾陽市金鼎大街,占地面積175畝,建築總面積7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物面積49800平方米,總投資近3億元。學校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宗旨,形成了“治校嚴謹,管理有方,教學有序,注重雙基”的辦學特色,被教育專家譽為“學生喜歡、家長放心、上級滿意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後勁的優質學校”、“呂梁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望奎縣林楓中學
望奎縣第一中學,簡稱望奎一中,是一所16軌制的公辦普通高級中學,學校地處望奎縣城西環路東,占地面積67.5畝,建築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學校立足於走現代教育之路、創和諧校園,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追求進步,超越自我,做高素質現代中國人”為辦學理念,以制度治校,以質量立校,以科研興校,以特色強校;實施“量化細化管理”,對教職員工、學生、教學、安全、衛生等採取全程、全時、全方位管理,學校強調以制度管理,以制度育人,以制度服人,受到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方城縣林楓中學
方城縣厚德學校,是一所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學校,學校地處方城縣楊樓鄉房山村,占地面積16.7畝,建築面積達7000餘平方米。
•方城縣林楓高中
方城縣第一高級中學,簡稱方城一高,是一所公辦普通高級中學,學校地處方城縣,占地437畝,建築總面積8.9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6萬平方米。學校是河南省示範性高中之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命名的“南陽市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
掛牌回放
山西汾陽
2011年10月18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林楓同志誕辰105周年,山西省汾陽市第二高級中學(現已更名為汾陽市第五高級中學)正式增掛“山西汾陽林楓中學”校牌。吉林省政協常務副主席林炎志(林楓同志之子)、山西省副省長郭迎光,原山西省人大副主任趙勁夫,林楓同志女兒林雙雙及其丈夫、原山西省政研室主任陳寒楓,山西省政協教科文衛副主任王建國、山西省教育廳廳長李東福、山西省基教處副處長徐建和,呂梁市教育局局長劉香澤及汾陽市市委書記王志強、市長呂文平、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白小勤、市人大主任馬林巨、市政協主席任海銘等領導及林楓紀念館館長席洪禮及副館長肖桔、邱宏偉,汾陽市第二高級中學(現已更名為汾陽市第五高級中學)全體師生參加了揭牌儀式。
2011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2周年,也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林楓同志誕辰105周年。抗戰期間,林楓同志曾在山西呂梁戰鬥多年,是晉綏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林楓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
林楓同志1906年9月30日出生於黑龍江省望奎縣,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先後擔任中共山西省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長、中共中央晉綏分局代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業餘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校長等職。他全力傾注於教育事業,主持制定《高教十六條》,研究推行教育改革,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
林楓同志生前多次談起在呂梁戰鬥的經歷,對呂梁有深厚的感情,也十分關心呂梁的教育。為了實現父親關心呂梁人民和呂梁教育的心愿,林楓同志之子林炎志在山西省教育廳、呂梁市教育局、汾陽市委和汾陽市人民政府的幫助下,在汾陽二中(現已更名為汾陽五中)增掛“山西汾陽林楓中學”校牌,並建立林楓紀念館。
黑龍江望奎
2012年9月21日,黑龍江省望奎縣第一中學舉行了“望奎縣林楓中學”揭牌儀式,正式增掛“望奎縣林楓中學”校牌。林楓之子,原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林炎志協同家屬參加了揭牌儀式,並為林楓教育基金捐款50000元,用於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黑龍江省綏化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劉興東參加儀式並講話。
作為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建國初期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林楓同志始終對祖國充滿感情,對教育充滿感情,對家鄉充滿感情。在林楓同志5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為我國教育事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與情感。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既是晉綏根據地的創建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晉綏根據地抗戰教育的創始人。在建立東北根據地,支援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他既是東北地區行政委員會主席,也是改造舊教育,實現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拓荒者。到中央工作後,他既是國家領導人,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奠基人。作為傑出的無產階級教育家,林楓同志在長期革命鬥爭和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林楓教育思想,為我國制定教育事業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實踐和理論依據,做出了卓越貢獻。
林楓中學的正式掛牌,是望奎教育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綏化教育事業的一件喜事,更是綏化人、望奎人對林楓同志光輝一生充滿敬意的深切緬懷,是對林楓同志革命精神不懈追求的弘揚傳承。望奎縣將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在各界領導、各界人士的關心與支持下,以林楓精神為指導,通過不懈努力,將林楓中學打造成為展示綏化教育形象的一大亮麗視窗,以林楓中學的正式掛牌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機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林楓同志故里爭光,為綏化教育事業添彩。
河南方城
2015年6月3日,河南省方城縣楊樓鎮厚德學校的操場上細雨綿密,但孩子們參加“林楓中學”揭牌的熱情卻絲毫不減,彩色的雨衣下,是林楓基金會為他們定製的新校服。
林炎志在揭牌儀式上說:希望孩子們在“林楓中學”,更好地傳承弘揚革命精神,培養自己的能力。
方城縣委書記褚清黎在致辭中說,“林楓中學”的正式掛牌,是方城教育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方城人對林楓同志光輝一生充滿敬意的深切緬懷,是對林楓同志革命精神不懈追求的弘揚傳承。
2016年1月25日,方城縣第一高級中學增掛“方城縣林楓高中”校牌。揭牌儀式上,林炎志表示將把北京清華大學的教研成果利用網路帶到方城縣第一高中,幫助教師學習名校教學方法,讓同學們同步高校教育。
林楓簡介
林楓(1906年9月30日-1977年9月29日),黑龍江望奎人。原名鄭永孝,曾用名鄭伯橋(伯樵、伯喬)、鄭凌風、林碩石,羅衡。
1927年3月經范文瀾介紹,在天津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1924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7年後在北京、天津一帶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0年任北京大學工學院黨支部書記。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任北平學生南下示威團黨團成員。1932年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執委會委員、黨團書記,全國反帝大同盟籌委組織部部長。1932年11月起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933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巡視員。1935年12月復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1936年2月起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5月起任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北方局書記劉少奇同志秘書。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9月至1938年5月任中共山西工委(後改省委)副書記。1937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1938年5月至1940年2月任晉西南區黨委書記,其間:1938年12月起兼任八路軍晉西獨立支隊政治委員。
1940年2月至1942年8月任晉西區黨委書記,1940年初起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1941年11月起任晉西北臨時參議會籌委會副主任委員,1942年6月起任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財經委員會委員。1942年8月至1943年10月任晉綏軍區副政治委員。1942年8月至1945年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副書記、代書記。1942年10月當選為晉西北臨時參議會議長。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任晉綏軍區政治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1945年11月至1948年6月兼任東北局組織部部長。1946年1月至7月任中共吉遼省委(東滿分局)書記、吉遼(東滿)軍區政治委員。1946年4月至5月任中共長春市委書記、長春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8月起任東北各省市聯合辦事處(10月改稱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1947年起任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7月起兼任東北科學院院長,8月起任馬列學院
東北分院院長。1949年8月當選為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任職至1953年1月),其間:曾兼任東北人民政府辦公廳主任、人民經濟計畫委員會副主任、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政法委員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50年1月至1954年11月兼任東北局統戰部部長。1951年起任東北局副書記,1952年8月至1954年11月任東北局第一副書記。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曾兼任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1954年4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1954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4年11月至1959年6月任國務院第二辦公室(文教辦公室)主任。1958年起任國務院業餘教育委員會主任。1959年4月、1965年1月相繼當選為第二屆、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63年1月至1966年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校長、黨委書記(1963年9月起)。1966年4月起任中朝友好協會會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並於1968年至1972年被捕入獄。“文化大革命”後得到平反。中共第七屆、八屆中央委員。1977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