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衝程氏宗祠原本是漕泊山區一座極普通的小祠堂,青磚青瓦,土木結構,座北朝南。橫寬11.7米,縱長15.6米,占地面積175平方米。只是大門外面與別的祠堂稍有不同,伸出的廊亭有三米多寬。廊亭似乎不堪屋面的負荷,被六根發黑的圓木柱支撐著。兩邊屋頂的風火牆,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進門有小天井,通過迴廊來到上廳,上廳兩側是廂房,廳中供奉著東衝程氏祖宗的牌位。
這座山區小祠堂,現今卻是省、市、縣一處重要的革命遺址。祠堂大門的左邊,鑲嵌一塊醒目的石刻門牌,上書“蘇維埃紅軍東沖兵工廠舊址”,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慘痛教訓,使我們黨找到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正確路線。1929年冬,工農紅軍和蓮花、永新的赤衛隊共5000多人,來到攸縣、茶陵,配合地方赤衛隊,發動湘東總暴動,擴大紅色根據地。1930年春夏,湘贛省委派人到攸縣幫助建立蘇維埃政權。這年秋,攸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在漕泊出水沖成立,並著手建立地方武裝。為了加強武器裝備,在東沖三斗嶺下原程家祠內,創建了這座兵工廠。東沖兵工廠包括紅八軍獨立師師部舊址、紅軍井、練兵場、戰壕、紅軍烈士墓、烈士紀念橋等遺蹟。當時,東沖兵工廠集中蘇區鐵、木、銅、銀等各行業工匠20餘人,由沙陵陂赤衛隊員吳桂林任廠長,為紅軍製造梭鏢、大刀、匕首、雷火槍、松樹炮,並修理步槍部件。
1963年,程家祠堂按照當年兵工廠的布局,恢復原貌。步入兵工廠內,即程氏宗祠上廳的兩旁,陳列有鍛造爐灶5套,每座鐵爐子的旁邊是打造台、木風箱,還有各種不同的鐵鉗、大鐵錘、小鐵錘、水桶、鐵剪、刨鋒器等工具。正中擺放一張工作檯,三台木製車輪架,一台複製的松樹炮。下廳有木匠工具、銅匠工具各一套。大革命時期,兵工廠的工匠們,就是憑藉這些簡單、落後的工具,打造成寒光閃閃的梭鏢、大刀和雷火槍,讓敵人聞風喪膽。
來到兵工廠木工操作台旁邊,這裡陳列著鋸、斧、刨、魯班尺、角尺等工具,旁邊一台木架特別引人注目。一台木製的“車床”,便製成了松樹炮的炮筒。原來是木工們首先把大筒的松樹固定在這個木車輪架上,然後來回拉動纏住松樹的繩子,帶動轉軸,用轉軸前端的鑽頭把松樹鑽出一個大洞,裝上火藥後就成了松樹炮。那時製造雷火槍和鳥銃,都是利用這種木“車床”,用同樣的原理完成。要把一根一米多長的鐵棍掏成鐵管,比掏空松樹更費時費力了。製造一根雷火槍需要兩個鐵工共同勞作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可想而知,那是一種“鐵杵磨成針”的精神和毅力。
東沖兵工廠給了蘇區人民克敵制勝的武器,同時也成了敵人的肉中刺,每次“圍剿”這裡都是敵人進攻的主要目標。為了保存實力,1932年冬,東沖兵工廠遷移到了江西蓮花縣九龍山,以此為基礎成立了湘贛省軍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