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畢吸蟲病

東畢吸蟲病

東畢吸蟲病 東畢吸蟲病是由分體科、東畢屬的各種吸蟲寄生於羊等腸系膜靜脈和門靜脈中引起的疾病。其中以土耳其斯坦東畢吸蟲在我國分布最廣泛,對畜牧業的危害最大。遼寧絨山羊也容易感染本病,東畢吸蟲的尾蚴可以侵入人的皮膚內引起尾蚴性皮炎,所以本病也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

【蟲體特徵】
土耳其斯坦東畢吸蟲為線狀,雌雄異體,雄蟲粗大呈乳白色,雌蟲細小呈棕色。 雄蟲體長4.2~8毫米,寬0.43~0.47毫米。蟲體前端略扁平,後部體壁向腹面彎曲形成“抱雌溝”。口吸盤和腹吸盤都不甚發達,二者相距較近。口下無咽,食道有兩個膨大部,腸管在腹吸盤前方分為兩支,到蟲體後部又合為一支,單支的長度為雙支長度的兩倍多。睪丸呈圓形,78~80個成單行排列,起自腹吸盤後延到體中部。生殖孔開口於腹吸盤的後方。 雌蟲體長3.4~5.5毫米,寬0.1毫米。卵巢呈螺旋狀扭曲,位於兩條腸管合併處之後,卵黃腺位於自卵巢後方開始的腸單支兩惻,並一直到腸管末端。子宮短,在卵巢前方,子宮內通常只含有一個蟲卵。

【生活史】
土耳其斯坦東畢吸蟲的發育需中間宿主參加,其中間宿主為錐實螺類。 成蟲寄生於牛羊等家畜的門靜脈及腸系膜靜脈中,產出的蟲卵一部分隨血流進入肝臟堆積在一起形成結節,被結締組織包埋鈣化死亡,或由蟲卵分泌的溶組織酶使結節破潰,蟲卵再隨血流、膽汁進入小腸。另一部分蟲卵由於重力下降至腸黏膜血管聚集成堆,阻塞血管,使血管因血流阻滯而管腔擴大,這樣由於腹內壓力改變,腸肌收縮,加上卵內毛蚴分泌的溶組織酶作用使腸壁組織破壞,蟲卵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落入水中,在適宜的條件下很快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遊動,遇中間宿主即鑽入其體內,經胞蚴、子胞蚴發育到成熟的尾蚴,尾蚴離開中間宿主進入水中。當牛羊到水中吃草、飲水時,便從皮膚鑽入其體內。隨血流到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
1、地理分布:本病在我國分布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北各省區,特別是在幾大牧區普遍存在。東北三省、內蒙古等均有報導。
2、感染特點:各種日齡羊均可發生;放牧羊多發;夏秋季節多發。
3、主要在絨山羊的飲水場所,如稻田、池塘、水溝、水流緩慢生有雜草的河灘,北方草原上的死水泡、葦塘等處。這些地方都是中間宿主——錐實螺的棲息場所,也是羊放牧、飲水的地方。
4、感染季節: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本病的惑染時間也不同。南方5~10月份為感染季節,北方是6~9月份,個別地區由於氣溫較低僅7~8月份才能感染。
5、另外,從動物年齡上看,成年羊的感染率比幼齡羊高。
【致病作用和症狀】
尾蚴的侵襲和在體內的移行,要引起一系列的組織損傷出血、發炎和細胞浸潤等反應,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機能。成蟲及其產卵過程中,對機體產生機械性和毒素性的損害。門靜脈循環受到機械性的阻礙而導致腹水增多,肝細胞的損傷導致肝硬化。毒素的危害則影響整個正常生理機能,包括神經、體液、消化吸收、生長繁殖等,都將隨感染程度的不同而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
本病多為慢性經過,個別情況下出現急性病例。 急性型:幼齡牛羊或從外地新引進的良種牛羊,主要在突然感染大量尾蚴後發生。表現為發熱、似流感症狀,食慾減退,呼吸促迫,下痢、消瘦等。可造成大批死亡,耐過後轉為慢性。慢性型:消瘦、可視黏膜蒼白,略有黃染。下頜及腹部多有不同程度的水腫,腹圍增大。長期腹瀉,糞便中混有粘液,幼齡牛羊生長緩慢,懷孕牛羊容易流產。
【病理變化】
患畜屍體明顯地消瘦,貧血,腹腔內有大量腹水。感染數千條蟲體以上的病例,其腸黏膜及大網膜均有明顯的膠樣浸潤,有時可波及到胃腸壁的漿膜層。小腸黏膜上有出血點或壞死灶。腸系膜淋巴結水腫。肝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結締組織化,肝臟質地變硬,肝表面凸凹不平,並且散布著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蟲卵結節。 腸系膜靜脈和門靜脈內可發現線狀蟲體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症狀、糞便檢查(毛蚴孵化法),結合剖檢變化綜合進行診斷。
【防治】
1、治療
血防846:羊每公斤體重100毫克,一次內服。 吡喹酮:羊每公斤體重30~40毫克,內服,每天一次,兩天為一個療程,或製成針劑進行肌肉注射。
硝硫氰胺:羊每公斤體重50毫克,一次內服,也可配成2%的混懸液靜脈注射,羊每公斤體重2~3毫克。
2、預防
定期驅蟲:在秋冬尾蚴感染停止後,進行兩次徹底驅蟲,可起到治療患畜,消滅傳染源的作用。注意飲水衛生:羊要飲井水或流動的河水,不要飲水田、池塘、湖泡等水,以避免接觸中間宿主。 另外,要加強對羊糞便的管理,不要把羊的糞便倒入水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