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東源鎮東源村是東源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5公里,下轄4個自然村,即東源。上葉。後降。馱溜自然村.分43個村民小組,戶數1979戶,戶籍人口6659人。總面積23558畝,其中森林面積15928畝,耕地面積1501畝,糧食播種面積2473畝,水果面積315畝。2007年人均收入6910元。為加強新農村建設,共設立五大村級建設項目:村莊建設:村莊道路亮化工程:設計投資80萬元。
農民飲用水工程:設計投資510萬元。
村網管工程450萬元。設計投資450萬元。
農田基本建設:維修水壩2個,水棟3850米,設計投資2150萬元。
村小流域治理:十一都源小流域治理工程項目於2007年2月開工,該項目預算總投資2200萬元,防洪堤3850米,圳壩80米。
東源村原是萬山區公所駐地,1992年4月撤區擴鎮並鄉後,為東源鎮人民政府駐地。村區有船寮至石平川公路經過。村前一段公路於1992年鋪好水泥路面,每天有4班客車直達縣城、麗水、溫州等地,還有機動三輪車從事短途客運,交通便利。東源大橋建於1978年,長64米,寬4.2米,使東源村與隔溪山村暢通無阻。
村莊名人
東源歷史悠久,歷代名人不少。葉遄,明宣德五年(1430)進士,任過僉事。清朝出過舉人。民國時期有國民黨中將、少將數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政務委員、部長1人,省政協委員1人,副縣級幹部2人,大學校長1人,副教授1人,研究員1人,博士1人,研究生1人,留學生1人,大專畢業生34人。著名的人物有:章楷(1842~1918),幼年喪父,家境貧寒,7歲入私塾,17歲考取秀才第一名,清同治九年(1870)舉人。後赴京應試,途經桐廬,適逢青田會館田產被占,同鄉懇留為之做狀,章楷感鄉情難卻,允打不平,待官司勝訴,錯過會試良機,決心不再追求功名。曾任山東卷師,精書法、訴狀,協纂《(光緒)青田縣誌》。
章秋陽(1901~1940),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在上海領導工人運動的活動家,和陳雲一起在商務發行所秘密建黨,曾任上海店員總工會委員長,後遭國民黨特務殺害。
章乃器(1897~1977),是著名愛國人士、社會活動家和經濟學家。章楷之孫。其父章礒曾留學日本。章乃器於九·一八事變以後,不斷發表抗日救亡文章。與宋慶齡、何香凝等簽名發布《中國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提出停止一切內戰、釋放一切政治犯、共赴國難等主張。是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領導人之一。聯名發表《團結禦侮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在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被捕。極力維護抗日統一戰線,曾與黃炎培等發起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兼編制委員會主任。1952年首任政務院糧食部長,生平著作甚多。他逝世後,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章培(1893~1979),曾任國民黨七十九師少將參謀長,陸軍大學機甲戰術系中將主任。因公開反對國民黨內戰政策,處境艱險。1948年底去香港,曾動員浙江省主席陳儀起義,陳儀表示不與共產黨打仗。1949年應召從香港抵北京,受周恩來、朱德委託,參加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任戰事組長、裝甲教授研究會第一副主任,曾任山東省政協常委、浙江省政協委員。
閥門產業
80年代末,東源村建成了以閥門生產為龍頭的浙南閥門中心。有9家閥門廠,其中青田縣閥門廠和精密閥門廠已具相當規模。青田縣閥門廠,1972年創辦,是東源村第一家閥門廠。占地面積1.60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300多萬元,流動資金100餘萬元,各種機械設備50餘台,生產檢測設備齊全,現有職工200餘人,技術人員22人,為化工部閥門生產定點廠。主要產品有閘閥、截止閥、柱塞閥等,其中DN50J41H40、DN80J41H40為省優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市及美國、西班牙、日本等國。1992年產值510萬元,稅利67萬元。1985年被評為省勞動模範集體,廠長周耀東被評為省優秀廠長。1985~1992年均被評為縣先進集體和地區先進集體。
精密閥門廠,於1983年開辦,占地面積1.20平方米,建築面積7807平方米,擁有資產317萬元。機械設備50餘台,檢測設備齊全,職工150人,技術人員20人,生產DIS-300Lb2、DIS-300Lb3等6種出口免檢產品,銷往日本、美國、新加坡及國內各地。1992年,產品被評為地區級第一名,得到上海機電局檢測站多次好評。該廠從上海良工閥門廠引進先進技術和工藝裝備。聘請有豐富經驗的專業工程師、技師全面指導。新建的月產100噸鑄鋼和月產50噸精鑄件車間已投產。原材料理化檢測完善,熱處理、空氣鍛打相應配套。每台閥門的密封件是產品的關鍵項目,為了適應各種合金材質的質量保證和提高質量,採用80年代國內較先進的等離子噴焊工藝,已具備生產國內外技術標準1萬台以上(大小口徑規格滲和)閥門的生產能力。質量第一、信譽至上、面向科學、面向世界是該廠的宗旨。1992年產值601萬元,稅利80萬元。廠長葉土民1983~1992年曾被評為縣級先進和地區級優秀廠長。
1988年3月,東源村建成了35千伏變電所,先後安裝了2000千伏安主變壓器2台,調節供電負荷,使工業生產順利運轉。
1992年,縣閥門廠和精密閥門廠與萬山中學聯辦閥門職業班1個,招收國中畢業生41名,作為後備力量。同年,東源村投資54萬元,建起了自來水廠,解決了全村村民的吃水問題,解除了鉬礦廢水污染的憂患。
1987年起,東源村建立集市貿易,農曆逢七,附近村民均來此交易土產和商品。1992年投資60萬元,建起東源綜合市場,內設攤位100多個,糧食供應放開以後,糧食市場正在興建,全村共有商店69家,包括到外地經商人員共75人。
文化教育
東源村國小發展較早。1934年創辦國小,1938年創辦東源國小,其時十一都、十二都兩港源,還有縉雲、永嘉等地都有學生來此讀書。1949年後,國家接收了這所學校,改名為萬山區中心國小。1978年,為紀念周總理題詞,復名東源國小。同年建立周恩來題詞紀念碑,碑高10米,雄偉壯觀,占地40餘平方米,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又改為東源鎮第一國小。占地面積62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88平方米。現有16個班級,學生781人,教職工40人;附設幼兒班2個,幼兒98人,幼師2人。1992年東源鎮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民眾集資5萬元,擴建教學樓1幢,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師資隊伍逐年趨向合格化,33個教學人員中26人是中師畢業生,占78.8%。東源村中學也辦得較早。1956年創辦時稱青田縣第一初級中學,借用萬山區中心國小的校舍及當地祠堂辦學。1971年增設高中班。1981年全縣調整中學布局,高中部撤銷。1983年增設職業高中班,曾開設電器班、養殖班、閥門班等,對青年進行職業培訓。該校占地面積4465平方米,建築面積4103平方米。1992年集資7.50萬元,其中台胞捐資1.40萬元,擴建教學樓1幢。現有國中14班,學生792人,教職工55人,教學人員中大專畢業生25人,占62.5%。有物理、化學實驗室各1個,按國中三級儀器配備標準,配齊12組實驗儀器。
2、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喬木鄉東源村
概況
東源村位於喬木鄉東部,截止到2008年有14個自然村莊,20個村民組,總面積9.15平方公里,全村619戶,2370人,耕地面積2806畝(其中水田2655畝、旱地151畝)。該村在2001年由東源和同義兩村合併而成,範圍面積較大,與南陵縣煙墩鎮、河灣鎮交界,加之318國道貫穿東西,喬上路貫通南北,另有環村道路東倉路、東年路、東凌路貫通14個自然村莊,交通十分便利。
經濟
在工業上,利用該村礦產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有陶土資源儲量在億噸以上,引進東源琉璃瓦廠,年可生產琉璃瓦及其他配件300萬塊。有東源塑膠製品廠,年生產PVC硬管材1000噸,沼氣管、太陽能管300噸。另有五金機械製造廠2家,志誠拉鏈廠1家,東源塑膠造粒廠等,這些產品銷往上海、浙江、江蘇、江西、本省合肥等地。在農業上,進一步培育壯大特色農業,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提高經濟作物的比例,以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進一步探索種植、養殖模式,提高花卉苗木、皖南土雞、蠶桑、菸葉種植等特色農業。2008年該村新發展2戶養雞廠,規模在20000萬隻以上,菸葉種植面積達100餘畝,力爭2010年發展至500畝。[
3、台灣省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
源村位於屏199線上,從台26線車城鄉農會進入,穿過四重溪、石門古戰場、牡丹水庫到東源村,接台9線南回公路屏東縣及台東縣交界的壽卡,全長38公里,從壽卡進入約5公里,沿途台灣香格里拉——東源村
山川美景、鳥語花香。
牡丹鄉東源村被稱為“台灣香格里拉”,這裡遠離塵囂,靜謐安詳,10多年前因入山管制,迄今仍保存像脂粉未施的村姑般迷人。環島鐵馬盛行,很多路過東源村的腳踏車族驚艷,誤為是“騎到歐洲的瑞士了”,原來這裡的風景不輸外國,在網路上大力推銷。
東源村有二大景點,一是水上草原,這片大草原面積超過20公頃,是沼澤地,靠屏199線路邊是野薑花田,每年夏天盛開時,滿村清香撲鼻,靠山的那邊,腳踩下去,水淹到腳踝,有旅行社辦水上草原踏草之旅,行走其間,人體擺動像跳舞一般。二是東源湖,群山環繞,原是一座灌溉水塘,四季常有各種水鳥栖息,湖水呈褐色,湖內有一片保育類的台灣水韭。不知何時,被取名為哭泣湖,並編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指該湖的湖水是痴情的排灣族美麗少女,苦等狩獵未歸情郎,眼淚流盡,變成湖泊,這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打動不少有情人。
東源村往壽卡途中,有一個小村落,是屬獅子鄉內文村,途中也可遠眺太平洋及旭海清翠的山巒,徜徉在青山藍海及白雲之間,悠然自得,令人心曠神怡,宛如人間仙境;但吃住並不很方便,有一間民宿及稍具規模的野菜餐廳,目前鄉公所正在輔導村民,把外出留下的空屋闢為民宿
4、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東源鎮東源村
簡介
東源鎮東源村是東源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5公里,下轄4個自然村,東源村
即東源。上葉。後降。馱溜自然村.分43個村民小組,戶數1979戶,戶籍人口6659人。總面積23558畝,其中森林面積15928畝,耕地面積1501畝,糧食播種面積2473畝,水果面積315畝。2007年人均收入6910元。
新農村建設
為加強新農村建設,共設立五大村級建設項目:村莊建設:村莊道路亮化工程:設計投資80萬元。農民飲用水工程:設計投資510萬元。村網管工程450萬元。設計投資450萬元。農田基本建設:維修水壩2個,水棟3850米,設計投資2150萬元。村小流域治理:十一都源小流域治理工程項目於2007年2月開工,該項目預算總投資2200萬元,防洪堤3850米,圳壩80米。東源村原是萬山區公所駐地,1992年4月撤區擴鎮並鄉後,為東源鎮人民政府駐地。村區有船寮至石平川公路經過。村前一段公路於1992年鋪好水泥路面,每天有4班客車直達縣城、麗水、溫州等地,還有機動三輪車從事短途客運,交通便利。東源大橋建於1978年,長64米,寬4.2米,使東源村與隔溪山村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