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與近在咫尺而先行開發的南沙景區卻有著一定的差距。怎樣讓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怎樣讓村容村貌得以改變?什麼時候東沙可以大力開發,讓村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胡宇央多年來一直所思索和期盼的。
1986年6月,胡宇央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擔任了當時經濟較為貧困的東沙村黨支部書記。當時,在寧波搞船運的他年收入有一萬多元,而當一個村支書,月工資只有40多元。為不辜負廣大東沙人民的重託,胡宇央服從
為改變東沙村落後的面貌,在胡宇央的帶領下,村支部一班人團結一心、開拓創新,為民眾辦了無數件實事好事:象徵民眾生命線的擋風浪沙塘修築成了;泥濘坑窪塵土覆蓋的道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水泥路;農電高壓線路增容順利完工;荒蕪的水稻田變成了一片綠色的樹苗基地;茶葉產值平穩漸進;東沙花生在市場上形成了品牌;漁用碼頭修建一新;老年人福利待遇年年遞增;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環境意識不斷增強;民眾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寓教於樂的文藝隊伍組織活躍;積極引導村民轉變擇業觀念,以小攤位停車場為契機,為村民搭建就業平台;與情人島等各大賓館協調增加各年齡段的村民就業機會。一樁樁實事,使東沙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