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商朝晚期,國勢日衰,東方夷人各部趨於強盛,“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後漢書·東夷傳》),不斷侵襲商統治地區,尤以活動於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的屍方(夷方)及江、淮之間的淮夷為甚,嚴重威脅商朝後方。
約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商王帝乙、帝辛(紂王)相繼對東方夷人展開了長期的戰爭。帝乙九年二月,商王得知夷方欲大舉攻商,乃率軍出征夷方,因中途遭盂方(今河南睢縣附近)軍截擊而回師。帝乙十年二月,商王率大軍擊敗盂方,於九月進至淮水流域的攸國,與攸合兵進攻,大敗夷方軍。至次年五月返回商都附近,前後費時達260天。
帝乙十五年,商王再次率諸侯遠征夷方,到達雇(即顧,今山東鄄城東北)、齊(今淄博東北)等地,至次年三月勝利班師。帝辛繼位後,因周族崛起,威脅商朝西面,欲移兵攻周,在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大規模聚集、檢閱軍隊。東夷又乘機大規模攻商,迫使帝辛全力經營東南,連年對東夷用兵。相傳商軍曾組織象隊參戰,經多次激烈戰鬥,終將東夷平定,俘虜眾多夷人,以補充奴隸和兵員。
帝乙、帝辛攻東夷之戰,使商朝國力大損,加速了商的滅亡,故有“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左傳·昭公十一年》)之說。另一方面,中原地區先進文化隨著戰爭傳播於東方,對東部地區的開發和民族融合起著積極作用。
夏季杼攻東夷之戰
少康復國後,東夷中不少部落仍不服夏朝統治,與夏抗爭,東夷諸部中僅方夷來朝。少康以太康失國為鑑,重視發展生產,國力增強,至其子予(又作杼)繼位後,開始對東夷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一度遷都於老丘(今河南開封陳留北),並且為對付善射的東夷,改善武器裝備,改進和發展了兵士的甲冑和矛。東征之戰取得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東海海濱,杼因此舉而為後世稱頌。《國語·魯語》說:“杼能帥禹者,夏後代報焉”極言杼東征東夷對鞏固和發展夏王朝的作用,並以之與禹相提並論,深受後代崇敬。事實也證明,杼征東夷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至杼子槐(又作芬)在位時,風夷、黃夷、於夷、方夷等九夷均承認夏的統治而入都朝見。可以說征東夷之戰,不僅加強了夏夷之間的交往和聯繫,同時使夏王朝的統治由今豫西晉南地區擴展到黃河中下游地區以至淮河流域,進一步促進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華夏族的形成。另外,這場戰爭對兵器和軍隊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