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葉腫病

杜鵑葉腫病

杜鵑葉腫病又叫餅病,杜鵑的幼嫩組織均可受害,主要為害花芽、嫩葉和新梢。

症狀

杜鵑葉腫病又叫餅病。杜鵑的幼嫩組織均可受害,主要為害花芽嫩葉新梢。葉片正面初為淡黃色半透明的圓形斑,後為黃色,下陷;葉背面淡紅色,肥厚腫大,隨後隆起呈癭瘤,癭瘤表面有厚厚灰白色的粉層,如餅乾狀,葉枯黃早落。嚴重時葉柄病斑連片,畸形肥厚。嫩梢發病時,頂端產生肉質蓮狀葉,或為瘤狀葉,後乾縮為囊狀。花瓣感病後,異常肥厚,呈不規則的癭瘤。花芽受害成為肉質變厚變硬。這些嫩葉和花芽感病後異常的呈肉質增厚,產生大小不一的菌苞,花農稱之為“杜鵑蘋果”,直徑為3-12毫米,有的可達8-18毫米,表面披覆有灰白色粉狀物,此即為病原菌的擔子的和擔孢子。最後病部變黑褐色乾枯脫落

病原及發病規律

真菌。為擔子菌的日本外擔子菌(Exobasidium japonicum Shirai.)或杜鵑外擔子菌(E. Rhododendri Cram .)。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外擔子菌目、外擔子菌科、外擔子菌屬。
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為發病盛期。病菌的擔子在杜鵑寄主的表皮組織下形成。成熟後突破表皮外露,上生圓筒形的擔子孢子,以此侵染傳播。低溫高濕病害容易發生。月均溫為15-20攝時度,相對濕度80%以上利於病害發生。 杜鵑葉腫病菌以菌絲體在植株組織內潛伏越冬。次年春天產生擔子孢子,經風吹雨水飛濺傳播,侵染幼嫩組織。潛育期7-17天。病害一年發生兩次,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最常見,3-5月較嚴重。溫度較低,月平均氣溫在15-20攝氏度時,相對濕度為80%以上,陰雨連綿,陽光不足,植株生長柔嫩,病害容易流行。高山杜鵑發病最重。

防治辦法

(1)初現病狀而在病部未形成白色粉狀物時,立即摘除感病組織,集中燒毀。不要將帶病苗木引入無病區。
(2)發芽前噴2-5波美度石硫合劑。
(3)發病前,尤其在抽梢展葉時可噴灑0.5-1%波爾多液或80%代森鋅500倍液。發病時噴灑65%的代森鋅5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3-5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