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

杜宇[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

1976年10月生,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法學博士後。復旦大學司法與訴訟制度研究中心秘書長(2008-),復旦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2010-2011)。

人物簡介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法學博士後,中美富布萊特訪問學者(史丹福大學,2014-2015),上海市曙光學者,晨光學者。現任復旦大學法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2013-),國家司法協同創新中心華東基地副主任(2013-),復旦大學國際刑法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復旦大學司法與訴訟制度研究中心秘書長(2008-),《復旦法律評論》(創刊號)執行主編(2013-)。曾任復旦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2010-2011)。

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後期項目與青年項目、法務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6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

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等刊物發表論文近60篇,10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

代表性著作有:《重拾一種被放逐的知識傳統——刑法視域中“習慣法”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理解“刑事和解”》(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傳統刑事責任理論的反思與重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類型思維與刑法方法》(即版)。

獲得第十二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4),高等教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4,排名第二);第十一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2);第二屆上海市法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0);第八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6);廣東省公安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3,排名第二);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三等獎,2007);《中外法學》(2000-2007)優秀論文獎(2008,排名第二)等學術榮譽。入選復旦大學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2014)。

首批入選上海市“晨光計畫”(2007),首批入選中國法學創新網“新秀100”(2009),首批入選復旦大學“卓學計畫”(2011),入選上海市“曙光計畫”(2013)。

研究領域

刑法方法論,刑事和解,刑事習慣法

教育背景

1998 中山大學法學院 法學學士

2001 中山大學法學院 法學碩士

2004 北京大學法學院 法學博士

2005-2007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博士後研究

2014-2015 史丹福大學法學院 中美富布萊特訪問學者

職業經歷

2004-2007 復旦大學法學院 講師

2007-2012 復旦大學法學院 副教授

2012- 復旦大學法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任職

2010-2011 復旦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2013-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2013- 國家司法協同創新中心華東基地副主任

2013- 復旦大學國際刑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3- 《復旦法律評論》創刊號執行主編

2013- 《復旦學報》、《交大法學》等匿名審稿人

2008- 復旦大學司法與訴訟制度研究中心秘書長

個人專著

1.《重拾一種被放逐的知識傳統——刑法視域中“習慣法”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理解“刑事和解”》,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傳統刑事責任理論的反思與重構——以“刑事和解”為切入點的展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類型思維與刑法方法》,即版。

主要論文

CLSCI

1.《刑事和解與傳統刑事責任理論》,《法學研究》2009年第1期。

2.《刑法解釋的另一種路徑:以“合類型性”為中心》,《中國法學》2010年第5期。

3.“The Customary Law in 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Law: A Real and Powerful Role”, Vol.1,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Hart Publishing , Oxford, 2013.

4.《合分之道:構成要件與違法性的階層關係》,《中外法學》2011年第4期。

5.《司法觀的“交戰”:傳統刑事司法對恢復性司法》,《中外法學》2009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9年第8期全文轉載。

6.《刑法上之“類推禁止”如何可能?——一個方法論上的懸疑》,《中外法學》2006年第4期。

7.《當代刑法實踐中的習慣法——一種真實而有力的存在》,《中外法學》2005年第1期。

8.《刑法視域中“類型化”方法的初步考察》,《中外法學》2002年第4期。

9.《“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安排與司法踐行》,《法律科學》2006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0.《作為超法規責任阻卻事由的習慣法——刑法視域下習慣法“違法性”判斷機能之開闢》,《法律科學》2005年第6期。

11.《作為間接法源的習慣法——刑法視域中習慣法立法機能之開闢》,《現代法學》2004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轉載。

12.《系統論視野中的有組織犯罪》,《現代法學》2000年第2期。

13.《法治國視野中的臥底偵查》,《環球法律評論》2006年第2期。

14.《犯罪構成與刑事訴訟之證明:犯罪構成程式機能的初步拓展》,《環球法律評論》2012年第1期。

15.《刑事和解與傳統訴訟體制之關係》,《環球法律評論》2010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0年第8期全文轉載。

16.《刑法規範的形成機理:以“類型”建構為觀察視角》,《法商研究》2010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6期全文摘引。

17.《刑事制定法視域中的習慣法——一種被壓制的知識形態》,《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18.《合流與分化——民、刑領域習慣法演進的比較觀察》,《比較法研究》2007年第4期。

19.《再論刑法上之“類型化”思維——一種基於方法論的擴展性思考》,《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6期。

20.《自然犯、法定犯分類的理論反思——以正當性為基點的考察》,《法學評論》2002年第6 期。

其餘CSSCI

21.《犯罪觀的“交鋒”:刑事和解與傳統犯罪理論》,《浙江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22.《刑法視域中“理性預期”的初步考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23.《刑法學上“類型觀”的生成與展開:以構成要件理論的發展為脈絡》,《復旦學報》2010年第5期。

24.《理性思辨、實證考察與舉證分配——死刑遏制力的疑問及其澄清》,《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秋季卷。

25.《刑事政策與刑法的目的論解釋》,《法學論壇》2013年第6期。

26.《報應、預防與恢復:刑事責任目標的反思與重構》,《刑事法評論》第30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7.《“類型”作為刑法上之獨立思維形式——兼及概念思維的反思與定位》,載《刑事法評論》第2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8.《犯罪論結構的另一種敘事——消極性構成要件理論研究》,《刑事法評論》第13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9.《重拾一種被放逐的知識傳統——刑法視域中“習慣法”的初步考察》,《刑事法評論》第12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0.《刑事和解:批評意見與初步回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9年第8期。人大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9年第12期全文轉載。

31.《事後承諾與阻卻犯罪成立》,《中國刑事法雜誌》2004年第4期。

32.《刑法體系化的三種思路——兼論“類型”的體系形成功能》,載《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

33.《刑事解紛方式的歷史輪迴——以“刑事和解”為觀察脈絡》,載《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34.《期待可能性的理論根基》,載《學術研究》2000年第12期。

35.《再析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刑事法學》2001年第1期全文轉載。

36.《習慣法的刑事司法適用:舉證與審查》,《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

37.《再論經濟犯罪的概念》,載《學術交流》2003年第10期。

38.《黑客現象及其法文化意蘊》,載《學術交流》2000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01年第3期全文轉載。

“基於類型思維的刑法解釋”,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011)

《刑法學》

《刑法學專題》

《法律診所與模擬法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