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介厘

杜介厘

杜介厘,1916年生,山東鄆城縣人。著名抗日英雄,直到抗戰勝利。

杜介厘,1916年生,山東鄆城縣人。1935年參加西北軍第三路軍,1937年底隨81師參加對日作戰,1939年參加八路軍。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兵在抗日烽火中有著怎樣難忘的經歷?且看這一個一個他親歷的傳奇故事……
1935年,第一部以有聲電影創作手法拍攝的電影《桃李劫》在全國各地上映。片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畢業歌》,充滿著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後繼、報效祖國——
同學們!
大家起來!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
我們要做主人去拚死在疆場
我們不願做奴隸而青雲直上!
正是在這一年,19歲的杜介厘從家鄉出發,參軍入伍,奔赴抗日第一線。
初戰失利,死人堆里撿條命
1937年底,侵華日軍加速了旨在滅亡中國的戰略行動,占領平津的日寇沿津浦線南侵山東。魯西北重鎮德州、省會城市濟南相繼淪陷,杜介厘所在的81師也從濟南退守到單縣一帶。
這年的農曆正月,為阻止日軍繼續南下,杜介厘所在的81師決定奪回汶上縣城。事前偵察得知,城內只有日軍磯谷師團一部約600人,孰料在行動前的頭一天,日寇增加了1500多人的兵力,形勢突然變得嚴峻起來。子夜時分,杜介厘隨81師三營360多名戰士摸到城下,攀上木梯翻越城牆。
杜介厘跟三營攻進城內後,沿著牆根往前沖,突進不到一百米就遭遇了日軍猛烈的炮火阻截。頓時硝煙騰起,塵霧瀰漫。日寇“歪把子”機槍射出的子彈像雨點似地打來,身邊的戰士成片倒下。一顆子彈從杜介厘的指縫穿過,擊中手臂,連著肉皮把手裡的槍也擊落下來。激戰至翌日黎明時分,率隊衝鋒的旅長唐邦志見部隊損失慘重,破城已無希望,只得下令撤退。
滿腔義憤的杜介厘向鬼子射出了最後一發子彈,然後轉身從死去的戰友身上取下一顆手榴彈扔向敵群。鬼子的子彈在他身旁呼嘯而過,牆上立即出現蜂窩狀的窟窿。逼人的氣浪持續地在耳中洶湧,同時撞擊著他的胸口。當他咬緊牙關爬上城牆向下望時,才發現牆頭離地面足有三丈高,牆邊的木梯斷的斷、倒的倒,不少士兵正慌不擇路地往下跳,牆下橫七豎八地躺著屍體,黑黢黢的牆石、黑黢黢的人體籠罩在一片稠厚的暗紅色彩之中。杜介厘貓著腰繼續向前挪,瞧準一堆屍體閉眼縱身一跳,他跌倒了,趴在那裡不能動彈。約莫過了一陣,他竟搖晃著從死人堆里站了起來。這時,他才感到左手一陣劇痛,渾身上下像散了架似的,軍服也被鮮血染紅。
當晚,81師陣亡官兵多達800餘人。杜介厘所在的三營一連僅剩下13人,全班只有他和另一名戰士幸免於難,但都不同程度地受了傷。負傷掛彩的杜介厘不得不離開部隊,回到山東鄆城老家養傷。
機智報警,抗大師生虎口脫險
1938年4月,日軍占領鄆城。傷勢剛愈的杜介厘從家中翻出三枝藏匿的步槍,在當地組織了一支抗日義勇隊。不久,杜介厘和他的“游擊隊”利用地形成功地伏擊了一小股日偽軍,繳獲一挺機關槍和一批“三八大蓋”(即三八式步槍,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壯大了革命隊伍。為了更好地打擊敵人,杜介厘的“游擊隊”歸入八路軍東進支隊,他被先後任命為區隊、八路軍獨立營二連連長。1941年2月,組織上抽調杜介厘去抗日軍政大學冀魯豫分校學習。
抗大是共產黨為培養抗日骨幹力量而設立的專門教育機構,學員大多是各抗日根據地連以上幹部,在抗日烽火中成長起來的棟樑之才。這面在抗日烽火中獵獵飄揚的光輝旗幟,為中華民族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抗大冀魯豫分校設有2個軍事隊、2個政治隊和2個民運隊,共有學員700多人。當時的校長是朱志偉,政訓部主任袁孝汾,杜介厘所在的軍事隊隊長是王凡。在抗大分校兩年的培訓期間,杜介厘不僅學到了基本的文化知識,領會了我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有關政策,還掌握了一些游擊戰術和軍事技能。
抗大分校的教學條件非常艱苦:課堂就在野外的樹林,黑板是向老鄉借的門板,學員席地而坐,雙膝一併放上背包就是課桌;墨水是用染布的藍靛調製的,而筆則是用削尖的樹枝或家禽的羽毛做成的。分校還時常受到敵寇的襲擾。有一次,一小股鬼子趁著夜色前來偷襲,兩名放哨的學員犧牲了,分校不得不經常轉移,隨時更換校址。
1941年5月,分校轉移到了東阿縣綠豆村。當月下旬的一天夜裡,杜介厘和山西籍學員呂鳳山被安排到離村口一里地的哨位站崗。上崗前,杜介厘就提議不要蹲在預設的掩體內,而是要把哨位挪到十米外的棗樹林裡。拂曉時分,前方濃密的高梁地里突然傳來沙沙的響聲,大片的高梁桿也不住地晃動。呂鳳山開初還以為是颳風,而杜介厘則立即作出了機警的判斷:“不對,這肯定是小鬼子偷襲!你瞅咱們頭上的棗樹葉兒為啥一動不動?”話音剛落,七八個日偽軍嘩啦一下撲向哨位掩體,誰知卻撲了空。趁敵人還未回過神來,杜介厘他倆就扔出了兩枚手榴彈。隨著兩聲巨響,高梁地一下子冒出黑壓壓的一大群日偽軍。“砰砰砰砰!”四下里頓時槍聲大作。
激烈的槍聲驚醒了正在村里熟睡的抗大師生。杜介厘與前來接應的軍事隊200多學員沉著抵抗,且戰且退;400多敵人則緊追不捨,咬住不放。為了吸引敵人的火力,掩護其他學生安全轉移,軍事隊有意朝另一個方向撤離。當撤至三華里外的一個村莊時,隊長王凡正打算重新集合隊伍,這時冷不防一粒子彈突然襲來,擊中了班長常鳳達的頭部,霎時血流如注。指導員撲上去想扶起他,也不幸中彈犧牲。王凡於是迅速將隊伍帶進村後的青紗帳里,才擺脫了敵人的追擊。
事後,抗大分校專門就此召開了總結表彰會,杜介厘受到了校領導的口頭嘉獎。校長朱志偉表揚道:“此次是智勇敢,首先遇害的就該是他,我們恐怕也都難逃此劫。”
臨危受命,突破日寇“鐵壁合圍”
1942年初,抗大畢業後的杜介厘回到部隊,不久升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二分區獨立團偵察參謀。當時二分區轄魯西南范縣、鄄城等12個縣,各縣都先後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從這一年開始直到1943年底,抗戰進入了最艱難的歲月。日寇在華兵力的75%和全部偽軍都用於對各抗日根據地展開更為殘酷的軍事進攻,並開展所謂的“治安強化運動”。這是日軍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向華北抗日軍民全面進攻的新陰謀,是敵“治安肅正”計畫進一步的發展,“總力戰”進一步的實施。敵人建馬路、修據點、築炮樓、挖封鎖溝,並抽集機動兵力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掃蕩”,所到之處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企圖殲滅我軍、摧毀根據地軍民的生存條件。加之華北連續乾旱,一些地方顆粒無收,抗日軍民忍飢挨餓,有時只能用野菜樹葉充飢,根據地的鬥爭進入極其艱難的時期。這期間,杜介厘所在部隊戰鬥減員和自然減員都很大。
黨中央毛主席指出1941年以後抗日根據地的困難是“黎明前的黑暗”,鼓勵全黨全軍增強團結、克服困難、積蓄力量、爭取勝利,並且宣布了《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和《關於領導方法的決定》,強調了必須徹底實行“精兵簡政”,使戰爭的機構適應戰爭的形勢,要求各個根據地都要展開大規模的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指出這將會發生根本性質的效果,使我黨立於不敗之地。為了應對這嚴峻的局面,根據地依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軍分區縮編為獨立團,營精減為連,連精減為排。部隊化整為零,以排為單位堅持開展游擊戰。
1943年10月12日,日寇調集了三倍於我的兵力,對巨野、菏澤根據地實施“鐵壁合圍”戰術。分區獨立團團長楊育才、政委關聖志及兩個連戰士共300餘人,在安興陷入了鬼子的重重包圍之中。敵人出動騎兵,從四面八方氣勢洶洶地撲了上來。
獨立團作戰參謀馬德擔負起了指揮任務,他帶領全體戰士朝一個方向猛突。機槍、步槍、手槍一起發射,彈光閃閃,猶如海潮般轟鳴,好不容易打開一道口子,但馬上又被兩旁蜂擁而來的鬼子給堵上了。敵人密集的炮火在前方交織成了一張死亡之網,鬼子的騎兵也不時向突圍的人群衝過來揮刀亂砍。不到10分鐘,就有上百名戰士倒下,沒有突出去一個人。馬德也在組織第二次衝鋒時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眼看著鬼子逼得越來越近,包圍圈縮得越來越小,剩下的戰士即將遭受滅頂之災,團長急忙叫杜介厘代替指揮。在這萬分危急之際,杜介厘靈機一動,舉起駁殼槍大呼一聲:“各連以班為單位分散突圍!”他護著團長、政委及警衛員,帶頭向鬼子的側翼衝去。其他戰士也紛紛調頭,分別向四處突圍。
杜介厘他們一口氣跑了10里地,接連擊斃兩名追趕上來的鬼子騎兵,才逃脫這場大難。後來回部隊清點人數,才知道這次突出重圍的八路軍戰士,只有43人。敵人的“鐵壁合圍”,充斥著雷霆與血腥,充斥著尖嘯與慘叫,我200多戰士壯烈犧牲。而那來自石縫、來自泥土、來自斷樁的轟然聲響,將永遠迴響在杜介厘的耳畔。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里,杜介厘身經百戰,戎馬倥傯。1945年8月,杜介厘終於和戰友們一起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抗日戰場上這難忘的點點滴滴,凝蓄成紅色琥珀,在那段崢嶸時光里熠熠生輝。
杜介厘:我們打得鬼子暈頭轉向
他是一位九十高齡的老人,在抗戰的烽火里,身經百戰。當記者採訪他時,動情處他動起手中的拐杖,就像當年擺弄從日本鬼子手中繳獲的“三八大蓋”一樣精神。
1935年,日寇的鐵蹄踏遍我東北三省,強占我膠東半島。國難當頭,19歲的杜介厘參軍入伍,隨時準備奔赴杭日前線。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軍進攻華北,中國軍隊奮起抵抗。8月,杜介厘所在部隊接到增援北平守軍的命令,從濟南出發,連夜趕往北平,途中與裝備精良的日軍交火。面對敵人的鐵甲戰車、杜介厘沒有絲毫畏俱,衝鋒在前。1938年正月,在攻打汶上縣縣城時,杜介厘在槍林彈雨中冒著危險,率先爬上城牆,被呼嘯而來的子彈擊中手臂。負傷掛彩的杜介厘不得不離開部隊,回到山東鄆城老家養傷。
1938年4月,杜介厘回到老家不久,日軍占領了鄆城縣,許多鄉親慘死在日寇的槍炮和屠刀下。民族恨、家國讎湧上心頭,傷勢未愈的杜介厘翻出家裡藏匿的三支槍,又動員附近的鄉民把家中的武器捐獻出來,組成了一支抗擊日本鬼子的地方武裝。6月,在離鄆城縣城20公里的地方,杜介厘和他的“游擊隊”成功伏擊一小股日軍,繳獲了一挺重機槍和一批“三八大蓋”,壯大了當地的抗日武裝。
為了更好地打擊敵人,杜介厘所在的抗日地方武裝,和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的八路軍東進支隊,結成統一戰線,建立了山東抗日根據地。1939年春,抗日民眾大隊黃河支隊正式成立,杜介厘被任命為區隊長。
1941年,升任獨立營二連連長的杜介厘,被派往抗日軍政大學冀魯豫分校學習。當時,離學校20里地的地方,就駐紮著一支日軍。杜介厘說,為了避免被敵人發現,學校不得不經常轉移課堂或把學員拆散分開上課,教學的條件相當艱苦:門板做黑板,石頭當座位,雞毛和樹皮當筆。正是在這種條件下,杜介厘學到的射擊規範、軍事要領和作戰技能有很強的實用性,在後來的歷次戰鬥中都派上了大用場。
1941年5月的一個凌晨,杜介厘和另外一名抗大同學在離村口一里外的地方站崗。突然,濃密的高粱地里傳來沙沙作響的聲音,受驚的小鳥四處亂飛。杜介厘敏銳地察覺到一定是有敵人來偷襲。他迅速向高粱地里扔了一顆手榴彈,果然一股數百人的日偽軍冒出地面,頓時槍聲大作,驚醒了村里熟睡的抗大師生。很快,學校派出一支軍事隊增援,其他學員才得以安全撤離。如果不是杜介厘的機智和果敢,及時牽制了敵人的偷襲,很多學員和戰友的生命恐怕很難幸免於難。
1942年,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杜介厘和戰友們運用游擊戰術,和敵人展開了持久戰。他率領戰友們扒鐵路、炸碉堡、毀據點,打得敵人暈頭轉向、措手不及,極大地挫殺了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
1943年10月12日,在巨野、菏澤根據地反擊日軍“鐵壁合圍”的戰鬥中,分區獨立團作戰參謀馬德英勇犧牲,全團戰士損失過半,形勢十分危急。危難之中,杜介厘臨危受命,指揮剩下的兩個連突出鐵桶似的包圍圈。激戰中,杜介厘果斷冷靜地採取分散突圍、逐個殲滅的方式,且戰且退,最終帶領100多人突出重圍,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抗日的有生力量。
在抗戰的烽火歲月里,杜介厘身經百戰。1945年8月,杜介厘終於和戰友們一起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