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雌成蟲橙黃或橙紅色,體扁平卵圓形,長約1毫米,腹部分節明顯。雌介殼圓形,直徑2~2.5毫米,略隆起,有螺旋紋,灰白至灰褐色,殼點黃褐色,在介殼中央偏旁。雄成蟲橙黃至橙紅色,體長0.6~0.7毫米,僅有翅1對。雄介殼細長,白色,長約1毫米,背面有3條縱脊,殼點橙黃色,位於介殼的前端。卵橢圓形,長徑僅0.25~0.3毫米。初產時淡粉紅色,漸變淡黃褐色,孵化前橙紅色。初孵若蟲淡黃褐色,扁橢圓形、體長0.3毫米左右,可見觸角、複眼和足,能爬行,腹末端具尾毛兩根,體表有綿毛狀物遮蓋。脫皮之後眼、觸角、足、尾毛均退化或消失,開始分泌蠟質介殼。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兩代,以受精雌成蟲在枝條上越冬,翌年樹液開始流動後為害。4月下旬開始產卵,5月初若蟲開始孵化,5月下旬為1代若蟲盛期。6月中下旬為2代卵盛期,7月底為2代若蟲始期,8月上旬為若蟲盛期,多集中在1年生枝條基部固定為害,8月下旬交尾後雄蟲死亡,雌蟲體繼續危害,9月底隨氣溫下降開始越冬。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結合修剪剪除被害嚴重的有蟲枝條,冬春季採用硬毛刷或鋼刷,人工刷除和捏殺枝幹上的蟲體。
生物防治
主要是保護自然天敵,在蚧殼蟲雌體膨大期和若蟲孵化盛期,選擇生物農藥,儘量少用或不用廣譜殺蟲劑,減輕對瓢蟲、寄生蜂、草蛉等天敵的殺傷,充分利用自然天敵的控制能力。
藥劑防治
春季樹體萌動期,發芽前用5波美度石硫合劑(溫度達10℃以上)或用40速撲殺500-700倍液噴霧,兼治多種蚧殼蟲,若蟲發生期必須在初孵若蟲未被蠟前用25%滅幼脲3號或25%優樂得1000-1500倍液,發生嚴重可加配4.5%高效氯氰菊酯等菊酯類農藥。
陰蔽施藥
在春季結合灌水,施高效低毒有機磷農藥、果實採收後或日本龜蠟蚧、球堅蚧回枝前用1:2或1:3的氧化樂果等高效低毒內吸性農藥塗抹樹幹,既兼治多種蚧殼蟲又可保護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