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1711-1786),字春山,號松府,清黃岡(今新洲倉埠街文李灣)縣人。子李鈞簡
李長青出生在貧寒之家,其天性好學,幼時放牛,常常將耕牛牽到學堂邊的草地拴住,隨後或倚門或倚窗偷聽老師講課。塾師李芳恐妨礙眾生攻讀,將其趕走。可待塾師轉身,李長青依舊回到原處。塾師不僅經文滿腹,且深明大義,見李長青三番五次去而復返,風雨無阻,問其所以,深為長青求知若渴精神所感動,允許進課堂聽講。及至少年,白天隨父在田間耕作,晚上向塾師請教,秉燈夜讀,常常通宵達旦。年復一年,“五經”、“四書”無不精通,因十數年從不間斷,終於學業大成,後入問津書院為會課生員。
清乾隆六年(1741)李長青考中舉人,白丁布衣一舉成名,轟動鄉里。乾隆十三年(1748)中進士。欽點御用福建寧德縣知縣,服滿補江蘇寶山縣知縣。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科鄉試同考官升蘇州府總捕同知,處理訟案,公正廉明。有個典商,為了感激其斷案公正,以貴重的人參饋送,李長青拒受,並說:“事後受饋何異事前得贓?”後調升松江府海防同知。在任蘇州同知管理錢局時,一銅商曾以重金相饋,李當即拒收。並且斥責說:“無事受饋,有事吾豈汝徇?”當年的主考官陳兆倫得知門生拒受饋賄,寫信大加贊勉道:“潔身自好,美乎平生?”
乾隆三十四年(1769),調任陝西同州知府。乾隆三十七(1772),黃河發大水,朝邑縣大遍田地村舍被沖毀,饑民遍野。李長青親赴災區,一面督促地方官煮粥施賑,一面造冊申報撫恤。大批災民免於流離之苦,生產得到很快恢復。
在同州,李長青拿出自己的官俸,修復年久荒廢的豐登書院,又捐資供給書院膏火費用,先後聘請進士范泰恆、楊鸞為書院山長(即院長)。公務之餘,李常常到書院講授課業,勉勵士子要講求修身之道。幾年後,書院學風大振,人才輩出。
乾隆五十一年(1786),李長青病逝於同州官署,靈柩起運回歸故里時,全州土庶老幼,痛哭失聲者堵街塞道,沿途設奠者百餘里不絕。歸葬故里陶山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