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載哲

李載哲擅長古典吉他、民謠吉他和馬頭琴等的手工製作。 女兒李依愛長到三四歲的時候,李載哲就開始教她彈吉他。 為了製作出更好的吉他,李載哲開始研究改良吉他。

個人簡介

姓名:李載
性別:男
民族:朝鮮
職業:吉他手工製作大師
李載哲出生在能歌善舞的朝鮮族家庭,受父母的薰陶,他從小就迷上了吉他,這愛好伴隨他走過了幾十年的時間。
吉他的製作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它要求製作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藝,更要有深厚的音樂素養。從未接觸過吉他製作的李載哲從零起步,他像小學生一樣拜師請教,反覆鑽研,終於做出了高音明亮純淨、低音深沉厚實、音色甜美、做工精緻的吉他。
自從事吉他製作十多年來,為廣大的吉他愛好者製作了幾十把手工單板吉他。特別自己製作的八弦手工吉他和音空在指板兩側十三――十六品之間吉他,更是備受廣大專業吉他手所青睞。如今更是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被國內外專業認識收藏。
李載哲擅長古典吉他、民謠吉他和馬頭琴等的手工製作。為了提高制琴水平,李載哲經常和國內外的制琴名家交流。

吉他夢

吉他和鋼琴、小提琴一樣,是一種舶來的樂器,而高檔吉他也大多由外國人製作。家住阜新西鐵的李載哲不信這個“邪”,至今,他已經手工製作吉他七年了,做出的吉他獲得專業人士的好評。
李載哲是朝鮮族人,今年46 歲,小時候跟著家人回吉林老家,看那裡的朝鮮族人彈吉他的很多,也嚷嚷著要學。回家後,父親在瀋陽花十幾元給他買了一把吉他,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把吉他,他一彈就是六七年。因為從來沒有專業學習過吉他,當時他還只會彈單音。有一天,他從收音機里聽到王興亮彈吉他彈得特別好聽,李載哲一打聽才知道這叫和弦。他立刻給王興亮寫信,表示想拜他為師學藝,王興亮將他推薦給北京音樂學院的陳志,李載哲這才系統學習吉他。
女兒李依愛長到三四歲的時候,李載哲就開始教她彈吉他。小依愛七歲的時候第一次參加了遼寧省第二屆吉他大賽,只有7歲的她殺出重圍,獲得了鼓勵獎。在以後的比賽中,李依愛的成績越來越好,代表遼寧參加全國藝術新星大賽時還獲得了全國十優。當時還有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別的選手都是師從名家,有人問李依愛老師是誰,小依愛回答:“李載哲!”別人都還納悶,怎么沒聽說過這位“大師”呀。
李載哲給女兒買的第一把吉他產自韓國,花了4800元,可是彈出來的聲音並不很好聽,他就萌生了給女兒做琴的想法。“外國人能做為啥我就不能做?”說乾就乾,李載哲自己買木料,買工具,一些特殊的工具買不著他就自己做。剛開始不會做琴他就一點點琢磨,研究力學、聲學原理。時間一長,李載哲發現中國的木料纖維不均勻、油脂大,做出來的聲音不好聽,很不適合做吉他。他就托朋友購買從德國、印度進口的木料。幾經努力,李載哲製作出了自己滿意的吉他。
女兒拿著李載哲做的吉他參加東北三省吉他大賽,當時其他的參賽選手拿的都是進口琴,小依愛卻憑藉父親手工製作的吉他獲得了一等獎。遼寧省音協的劉亞麗對李載哲說:“這些外國琴都不如你的中國琴,你要加油認真做啊!”聽了劉亞麗的話,李載哲很受鼓舞,把自己的閒暇時間都用來做琴。
為了製作出更好的吉他,李載哲開始研究改良吉他。他試著將吉他的琴弦增多,這樣吉他的音域也會相應地變寬,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弦多了,各個琴弦之間就會相互干擾,製作的難度也相應地加大了。李載哲還發現木頭就像人一樣也是有生命的,機器做的吉他在切割木頭時纖維會受到影響,做出來的吉他聲音就不好聽。另外琴的寬度不同,木板的厚度不同,彈出來的聲音也不同,而且琴弦的震動要與木頭的震動結合得恰到好處。“做吉他研究得越深就發現越難做。”李載哲說。古典吉他對聲音的要求比民謠吉他要高得多,李載哲告訴記者,做吉他的時候就是憑藉感覺和經驗,新做的吉他就像新車一樣,要經過一段磨合期,等刷的漆乾燥了,才能聽出效果來,如果效果不好也沒有辦法補救了。
李載哲富有哲理地說:“音樂不是啥科學,就是一種心靈感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