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毅立,巴蜀武術的“活字典”
初次採訪李毅立老人還是在2005年年底,轉瞬間已是2007年年初,再次撥通李毅立老人家中的電話,耳邊立刻響起了老人爽朗的聲音。
老人說,他的生活一切安好,每天很是悠閒。“現在,我在研究養生,每天也鍛鍊鍛鍊,身體狀況還不錯。我還擔任著市武術協會的技術顧問,遇到市里舉行武術比賽等活動,我還要出席。現在,快八十五了,能為武術工作發揮多少餘熱,就發揮多少。”
聽著老人熱情的話語,我心裡熱乎乎的,一個耄耋老人,一生執著於武術事業,晚年仍不能忘懷武術,這種精神讓人感動。
概況
李毅立老人,1923年出生於重慶,原籍是四川武勝縣。他是武術一級教練、國家一級裁判,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四川省武術協會常委、四川省武術學會委員、重慶市武協副主席。
幼年時,李毅立曾經隨父學習四川的纏閉門武術,後師從陳樹廷學大小紅拳、燕青拳。1937年,他人重慶市國術館,受教於朱國福、朱國楨、郭子平、鄭懷賢、趙錦才等武術名家,系統學習了各種傳統拳械、對練套路,擅長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鎖口槍、形意對打、太極對劍等。1940年,從四川省國民教育師訓班畢業後,他開始從事武術與行醫工作,曾先後擔任重慶市國術館教練、重慶青年會露天國術學校公園分校教師、教務主任。重慶解放後,行醫之餘,他在市中區從事業餘武術教學訓練工作。1953年,他參加全國民族形式體育及競賽大會,表演的鎖口槍、金剛拳、對劍獲優秀獎。
1954年,他成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西南分會武術研究整理組成員,1956年當選為中國武術協會委員。1957年,他當選為重慶市武協理事,同年獲射箭錦標賽武術觀摩評獎大會武術三等獎。1958年入四川武術隊集訓。1959年起,他擔任成都體育學院武術教師兼班主任,同時擔任重慶市業餘棋藝武術學校、市大田灣業餘體校、市體育技術中心輔導站武術教練、教學組長,並多次擔任四川省、重慶市武術代表隊教練和領隊工作,參加四川省和全國武術比賽,均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1983年,他擔任四川省武術挖掘整理組副組長。1984年被評為全國武術遺產挖掘整理先進工作者,198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裁判員,1986年起擔任重慶市武術館名譽顧問。1992年被授予中國武術協會榮譽委員。1995年榮獲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傑”榮譽稱號。
從事武術運動七十餘年,一生追隨多位南北武術名家,李毅立老人不僅武術功底爐火純青,而且對中國武術有著獨特的見解,特別是對巴蜀武術,更是了如指掌,被人們譽為“巴蜀武術的活字典”。
他說:“全國的武術拳種四川幾乎全有,但是,四川特有的武術,其他的地方未必有。中國武術分南北,巴蜀武術則分東西。”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說,巴蜀武術得益於兩次人口的大遷移,一次是明清時代的湖廣填四川,當時由於戰亂四川人煙稀少,從湖廣兩地遷來了大量的人口,同時也把武術帶人重慶;第二次是抗戰時期國民◆遷都重慶,近代的許多武術名家,比如鄭懷賢、朱國楨等人來到重慶,把全國各地的武術帶入重慶。所以,現在的巴蜀武術是門派眾多,好手如雲,有五花八葉之說。
說到武術的功能,老人認為,練習武術,一個是為了防身自衛,另一個目的就是健體強身。
年輕時,李毅立曾經抱打不平,痛打過五名國民黨軍閥士兵,因而被迫背井離鄉逃到了重慶。他還打過橫行霸道的舊社會的警察。
“但是,武術發展到現在,應該是以養生為主要目的,應該為和諧社會服務。人要想得開,要做到知足常樂。年輕人從事武術工作,需要你出面,你就幫一把;不需要你,你也不要小肚雞腸不高興。一個人當初再風光,也總有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要想得開。”老人就是以這樣達觀的心態,寬廣的胸懷,為中國的武術事業發揮著光和熱。,84歲。中華武林百傑之一。
自幼隨父習武,後跟隨多位武術大家練習內外家武術,被人們稱為武術“雜家”。
1953年參加全國民族形式體育運動會,表演鎖口槍等,享譽武林。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參加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參與編纂《四川武術大全》。
李毅立,巴蜀武術的“活字典”
初次採訪李毅立老人還是在2005年年底,轉瞬間已是2007年年初,再次撥通李毅立老人家中的電話,耳邊立刻響起了老人爽朗的聲音。
老人說,他的生活一切安好,每天很是悠閒。“現在,我在研究養生,每天也鍛鍊鍛鍊,身體狀況還不錯。我還擔任著市武術協會的技術顧問,遇到市里舉行武術比賽等活動,我還要出席。現在,快八十五了,能為武術工作發揮多少餘熱,就發揮多少。”
聽著老人熱情的話語,我心裡熱乎乎的,一個耄耋老人,一生執著於武術事業,晚年仍不能忘懷武術,這種精神讓人感動。
李毅立老人,1923年出生於重慶,原籍是四川武勝縣。他是武術一級教練、國家一級裁判,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四川省武術協會常委、四川省武術學會委員、重慶市武協副主席。
幼年時,李毅立曾經隨父學習四川的纏閉門武術,後師從陳樹廷學大小紅拳、燕青拳。1937年,他人重慶市國術館,受教於朱國福、朱國楨、郭子平、鄭懷賢、趙錦才等武術名家,系統學習了各種傳統拳械、對練套路,擅長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鎖口槍、形意對打、太極對劍等。1940年,從四川省國民教育師訓班畢業後,他開始從事武術與行醫工作,曾先後擔任重慶市國術館教練、重慶青年會露天國術學校公園分校教師、教務主任。重慶解放後,行醫之餘,他在市中區從事業餘武術教學訓練工作。1953年,他參加全國民族形式體育及競賽大會,表演的鎖口槍、金剛拳、對劍獲優秀獎。
1954年,他成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西南分會武術研究整理組成員,1956年當選為中國武術協會委員。1957年,他當選為重慶市武協理事,同年獲射箭錦標賽武術觀摩評獎大會武術三等獎。1958年入四川武術隊集訓。1959年起,他擔任成都體育學院武術教師兼班主任,同時擔任重慶市業餘棋藝武術學校、市大田灣業餘體校、市體育技術中心輔導站武術教練、教學組長,並多次擔任四川省、重慶市武術代表隊教練和領隊工作,參加四川省和全國武術比賽,均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1983年,他擔任四川省武術挖掘整理組副組長。1984年被評為全國武術遺產挖掘整理先進工作者,198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裁判員,1986年起擔任重慶市武術館名譽顧問。1992年被授予中國武術協會榮譽委員。1995年榮獲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傑”榮譽稱號。
從事武術運動七十餘年,一生追隨多位南北武術名家,李毅立老人不僅武術功底爐火純青,而且對中國武術有著獨特的見解,特別是對巴蜀武術,更是了如指掌,被人們譽為“巴蜀武術的活字典”。
他說:“全國的武術拳種四川幾乎全有,但是,四川特有的武術,其他的地方未必有。中國武術分南北,巴蜀武術則分東西。”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說,巴蜀武術得益於兩次人口的大遷移,一次是明清時代的湖廣填四川,當時由於戰亂四川人煙稀少,從湖廣兩地遷來了大量的人口,同時也把武術帶人重慶;第二次是抗戰時期國民◆遷都重慶,近代的許多武術名家,比如鄭懷賢、朱國楨等人來到重慶,把全國各地的武術帶入重慶。所以,現在的巴蜀武術是門派眾多,好手如雲,有五花八葉之說。
說到武術的功能,老人認為,練習武術,一個是為了防身自衛,另一個目的就是健體強身。
年輕時,李毅立曾經抱打不平,痛打過五名國民黨軍閥士兵,因而被迫背井離鄉逃到了重慶。他還打過橫行霸道的舊社會的警察。
“但是,武術發展到現在,應該是以養生為主要目的,應該為和諧社會服務。人要想得開,要做到知足常樂。年輕人從事武術工作,需要你出面,你就幫一把;不需要你,你也不要小肚雞腸不高興。一個人當初再風光,也總有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要想得開。”老人就是以這樣達觀的心態,寬廣的胸懷,為中國的武術事業發揮著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