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華[山東農業大學教授]

李平華[山東農業大學教授]

李平華,女,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康奈爾大學三站博士後,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

在美國頂尖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了8個年頭,先後在世界著名科學家Hans Bohnert教授﹑Dmitry Belostotsky教授﹑吳瑞先生﹑Tom Brutnell教授的指導下,對玉米C4光合作用的基因表達調控以及植物對逆境回響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4年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畫”。

所獲獎勵

李平華在 2011年初獲得鮑依斯湯普森研究所 “Lawrence Bogorad 分子生物學獎”。這是這所具有近百年歷史的研究所的最高獎項,只頒給在植物學領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員。

研究方向

玉米C光合發育的分子機理

主要以C作物玉米為研究材料,利用正反向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轉錄組測序及生物信息學相結合的方法,系統研究玉米C花環結構形成,C光合啟動過程中花環結構的兩種細胞---維管束鞘細胞及葉肉細胞的基因表達變化,為全面理解、利用C光合特性,進行玉米高光效育種奠定基礎。

科研項目:

1.丙酮酸磷酸雙激酶對玉米C光合作用的影響與調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主持;

2.玉米葉枕發育及莖葉夾角形成關鍵基因的挖掘及功能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培育項目,主持

異國求學 在跋涉中初顯身手

在異國他鄉,李平華的博士後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她輾轉了四個實驗室,有的由於遇到變故,只工作了一年時間。
眾所周知,植物學的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因為植物的生長周期較長,比如玉米,繁殖一代就需要半年的時間,因而研究進展也相對緩慢,相比於其他熱門學科,出成果的也比較慢。但是,憑著對所選專業的熱愛,無論是怎樣困難,她都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剛到美國,李平華加入了伊利諾州立大學Dr.Hans Bohnert的實驗室。在這裡,她開始接受嚴格的生物信息學訓練,系統掌握了植物轉錄組的研究分析方法,積累了紮實的系統生物學功底。她首次將模式植物擬南芥及鹽芥請出實驗室,暴露於野外的模擬 2050年大氣環境條件的 FACE 系統中,利用 microarry的方法對其轉錄組進行了深入研究,為研究植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提供了理論基礎,多篇文章發表在植物與環境方面非常有影響力的雜誌“Plant Cell & Enviroment”。兩年多的時間,她共發表高水平論文 6 篇,其中第一作者 3篇,並應邀為頂級雜誌“Trends in plant science" 撰寫綜述。
由於李平華在 Dr. Bohnert 實驗室表現出色,紐約州立大學Dr. Belostotsky 極力邀請她加入,參與 tiling array 的分析工作,相關工作發表於生物界的最頂尖雜誌“Cell”。一年後,該實驗室要搬遷到密蘇里大學,李平華又加入了著名華裔科學家吳瑞先生的實驗室,從事水稻的遺傳改良研究。後來由於吳先生不幸因病去世,她又加入鮑依斯湯普森研究所Dr. Tom Brutnell 的實驗室,開始從事玉米 C4 高效光合方面的研究工作。
四個實驗室的輾轉奔波,一次又一次的打翻瓶子重來,對於任何一個青年科研人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李平華一步步走過來了。她不覺得那是一種挫折,相反,她認為那更是一種訓練和積累。在這些著名的實驗室里,師從世界頂尖的科學家,是何其幸運,她不僅學到了先進的技術,更是得到了人格的薰陶,堅定了享受科學、熱愛科學的信念。這讓她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受益匪淺。

徜徉科海 汗水澆出豐收果

在科學研究的海洋里,李平華就像一條自由自在的魚兒,享受著科研的喜樂和甘苦。
經過重重波折,李平華仿佛又找回了自己痴迷的聖地,深深扎入其中,一呆就是4年。
科研的路是一條清貧而又艱辛的路。能夠在這條路上堅持不懈從事多年研究的人,都是對它非常執著和追求的人,都是能耐得住清貧和寂寞的人。李平華無疑是其中出色的一員。
在國外工作期間,李平華的丈夫付出極大。在國內他是一名大學老師,工作穩定,前途一片大好。但是,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他來到美國,擔起了養育孩子、照顧家庭的擔子。對於丈夫,李平華懷著深深的感激和內疚。她說:“沒有他的支持,就沒有今天的我。”
正是家人付出和支持,李平華才能心無旁騖地沉浸在分子生物學奇妙的世界裡,收穫了幸福的科研果實。
鮑依斯湯普森研究所Dr. Tom Brutnell 的實驗室里,李平華利用典型的 C4 植物玉米為實驗材料,巧妙的在一片葉片上捕獲不同發育時期,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第一次系統闡述了玉米葉片光合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變化,拓深了人們對玉米葉片 C4 光合發育的理解。此外,與耶魯大學合作,她首次對雷射顯微切割獲得的玉米維管束鞘細胞及葉肉細胞進行轉錄組分析,在細胞水平上揭示 C4 光合發育的分子機理,極大的推進了人們對 C4 光合發育的認識。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 雜誌上。此外,李平華還參與玉米﹑穀子﹑Brachypodium 的基因組測序工作,幫助基因組功能注釋及基因家族分析,相關工作發表於世界頂尖雜誌“Science”、“Nature” 及“Nature Biotechnology”。
她優異學術能力也得到了本領域學術同行的充分肯定。她多次受邀為“Plant Cell &Environment”,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BMC Genomics”等雜誌審閱稿件,並為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Research Board 等學校審閱課題申請,並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
更為難得的是,李平華在 2011年初獲得鮑依斯湯普森研究所 “Lawrence Bogorad 分子生物學獎”。這是這所具有近百年歷史的研究所的最高獎項,只頒給在植物學領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員。

回國效力 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在國外工作期間,她一直關注著國內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研究進展,不斷積蓄自身的實力,尋找合適的機會回到祖國效力。
在熱科院向李平華拋出橄欖枝的同時,國內幾家研究機構及大學也向她伸出了熱情的手。李平華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熱科院,選擇了熱帶作物領域。
“中國的熱區面積雖然不大,但熱帶作物資源非常豐富,像甘蔗,木薯這些經濟作物對農民脫貧致富起到了關鍵作用。而且,熱帶作物研究基礎比較薄弱,很多空白等待人們去填補、開拓。我想這塊天地一定大有作為。”樸素的言語,表露出了李平華心中的夢想和抱負。

2012年3月份回到了中國熱科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工作。

2014年,李平華教授加入百年學府山東農業大學,在 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繼續為夢想奮鬥。繼續從事 玉米C4 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並期望將其擴展到木薯、甘蔗等熱帶作物光合調控。她認為,C4 的研究非常重要,因為C3 作物的 C4 改造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對提高作物的產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李平華手上還有四個項目正在齊頭並進地開展。一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丙酮酸磷酸雙激酶對玉米C4光合作用的影響與調控”,二是973計畫項目“重要熱帶作物木薯品種改良的基礎研究”子課題“木薯葉片光合發育的分子網路調控機制”三是博士科研啟動項目(所基金)“狗尾草PPDK基因啟動子調控突變體篩選”,四是博士科研啟動項目(所基金)“甘蔗丙酮酸磷酸雙激酶(PPDK)基因的表達調控研究”。
科研任務依然繁重,李平華每天還是忙的像陀螺一樣。但她樂在其中。只要想到,自己的研究能夠帶動整個 C4 領域在國內的發展,能夠推動熱帶作物產業發展,她的嘴角就不由自主地泛起笑意。
這發自內心的微笑,在穿過窗戶射進實驗室的陽光映照下,顯得格外迷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