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亶[後唐明宗]

李亶[後唐明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後唐明宗李嗣源(867年-933年),代北沙陀人,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第二位皇帝。他原名邈佶烈,稱帝後更名李亶。

李嗣源是晉王李克用養子,以驍勇知名,後輔佐莊宗李存勖建立後唐。他在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累升至成德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兼中書令。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鎮壓鄴都兵變,卻與變兵合流,率軍攻回洛陽,結束了李存勖的統治。他初稱監國,不久即位為帝,改元天成。

李嗣源在位七年,殺貪腐,褒廉吏,罷宮人、除伶宦,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但後期姑息藩鎮,孟知祥據兩川而反;御下乏術,權臣安重誨跋扈而不能制;次子李從榮驕縱而不得法,以致變亂迭起,朝政混亂。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從榮準備武力奪位,結果事敗被殺。李嗣源病中聞變,受驚崩逝,終年六十七歲。廟號明宗,諡號聖德和武欽孝皇帝,葬於徽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嗣源是沙陀族沒有姓氏的部民,名叫邈佶烈,善於騎射,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謹。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後被其子李克用收為養子,賜予姓名。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被宣武節度使朱溫圍困在汴州(治今河南開封)上源驛,親隨將領戰死無數,史稱上源驛事件。李嗣源時年十七,拚死翼護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因而備受重用,得以統領親兵。後來,李嗣源被任命為李存信的副將,與其協同作戰,所向克捷,屢獲大勝。

屢破梁軍

乾寧三年(896年),朱溫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地區,派軍攻打兗州、鄆州(治今山東東平)。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存信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存信屯兵莘縣,命李嗣源率三百騎兵馳援兗州。李嗣源在任城(治今山東濟寧)大敗梁軍,解除兗州之圍。不久,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偷襲莘縣,擊敗李存信。李嗣源親自殿後,掩護李存信撤退。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騎兵命名為橫衝都。從此,兩河地區皆稱李嗣源為李橫衝。

光化元年(898年),李嗣昭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治今河北邢台)、洺州(治今河北永年),結果被梁將葛從周擊敗。李嗣源率部趕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只殺葛從周,其餘士卒都不要妄動。”他縱馬馳入梁軍陣中,出入奮擊。李嗣昭隨後進擊,終於反敗為勝,擊退梁軍。此戰,李嗣源身中四箭,名動天下。

天復元年(901年),梁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占領河東所屬多處州縣。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當時大雨連綿,城牆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梁軍營壘。梁軍屢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只得撤退。李嗣源又率軍追擊,陸續收復失陷州縣。

天復二年(902年),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晉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上城指揮防禦,後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逃往雲州(治今山西大同)。他召集諸將謀議,卻遭到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只得作罷。不久,晉軍潰兵逐漸返回太原。李嗣源親率敢死之士,日夜出城突襲梁軍,擒獲梁軍驍將游崑崙。梁軍疲於應對,只得燒營退走。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河東節度使、晉王。同年五月,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梁軍所築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梁軍布置的鹿角陣,並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周德威隨後也攻破夾城西北角。李存勖趁機發動總攻,終於擊破梁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大戰河北

天祐八年(911年),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之戰。李存勖見梁軍軍容強盛,擔心晉軍怯戰,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戰以鼓舞士氣。他向李嗣源賜酒,道:“你看到梁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心驚。”李嗣源大笑,認為梁軍虛有其表。他飲掉杯中酒,而後挺身上馬,率部直衝梁軍白馬都,生擒兩員騎校。晉軍士氣大振,皆奮勇向前,由辰時一直打到未時,終於擊潰梁軍,取得柏鄉大捷。此戰,李嗣源在梁軍陣中往來衝殺,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天祐十年(913年),周德威征討燕王劉守光,命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後八軍(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軍都山迤北地區)。李嗣源在廣邊軍(治今河北赤城南)與燕將元行欽交戰,雖七次射中元行欽,但最後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元行欽最終不支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後被李存勖索要至麾下。

天祐十三年(916年),李存勖與梁將劉鄩在故元城(在今河北魏縣東)交戰。李嗣源率三千騎兵鼓譟奮擊,與李存勖內外夾攻,大敗梁軍。他隨後又攻占後梁所屬的磁州(治今河北磁縣)、洺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陽)等地,被改任為相州刺史。九月,滄州守將毛璋投降晉軍。李嗣源奉命到滄州安撫毛璋,不久又被任命為安國軍節度使,出鎮邢州。

天祐十四年(917年),契丹圍攻幽州(治今北京),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並請率五千突騎為前鋒。李存勖便讓他與符存審、閻寶會師於易州(治今河北易縣),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敵我形勢,採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術,率軍翻越大房嶺(在今北京周口店西),沿山澗東進。他與養子李從珂拚死血戰,擊退契丹軍的多次堵截,進抵幽州城外六十里處。當時,契丹騎軍突然殺至。李嗣源縱馬沖入敵陣,舞槌奮擊,所向披靡,生擒契丹隊帥。晉軍隨後進擊,終於大敗契丹,解除幽州之圍。九月,李嗣源班師,進拜檢校太保。

天祐十八年(921年),李嗣源聯合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滄州節度使符存審、定州節度使王處直、天平節度使閻寶、大同節度使李存璋、新州節度使王郁、振武節度使李存進、同州節度使朱令德,三次上表勸進,請李存勖稱帝,並各獻貨幣數十萬,作為其登基建國的費用,但均被李存勖拒絕。同年十月,李嗣源在戚城(在今河南濮陽)大破梁將戴思遠,斬首二萬級,升任蕃漢內外馬步副總管,並加授同平章事銜。

功高受忌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嗣源調任橫海軍節度使。四月,李存勖在鄴都(治今河北大名東北)稱帝,建立後唐,是為後唐莊宗。李嗣源進拜檢校太傅,兼任侍中。當時,梁唐兩軍主力對峙於黃河沿岸,一路梁軍正急攻澤州(治今山西晉城),而後唐潞州守將李繼韜卻叛附後梁。唐莊宗便與李嗣源商議,欲出兵奇襲鄆州,以切斷梁軍右翼。李嗣源親率五千步騎渡過濟水,趁梁軍不備襲破鄆州,被拜為天平軍節度使。

同年九月,梁將王彥章率軍進逼鄆州。李嗣源命李從珂率騎兵迎戰,在遞坊鎮大敗梁軍前鋒,俘獲梁將任釗等三百人,迫使王彥章退屯中都(治今山東汶上)。十月,唐莊宗自楊劉(在今山東東阿北)渡河,進抵鄆州,並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擒獲王彥章。當時,唐軍諸將都認為應先攻占青州、齊州(治今山東濟南)、徐州、兗州等地,再乘機而動。李嗣源卻力排眾議,建議奔襲汴州,攻取後梁國都。他率前軍倍道兼程,於初九日抵達汴州,而後揮軍攻城。梁帝朱友貞自殺,梁將王瓚開封丘門迎降,後梁正式滅亡。不久,唐莊宗遷都洛陽,升任李嗣源為中書令。

同光二年(924年),唐莊宗在南郊祭天,並賜李嗣源鐵券。不久,李嗣源平定潞州叛亂,擒獲叛首楊立,被調為宣武軍節度使,兼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同年十二月,契丹南侵。李嗣源又率軍北征,在涿州大敗契丹。

同光三年(925年),李嗣源調任成德軍節度使,移鎮鎮州(治今河北正定)。此時的唐莊宗早已荒怠政務,縱容宦官、伶人亂政,還無罪誅殺郭崇韜、朱友謙等功臣。李嗣源因位高權重,也受到莊宗的猜忌。十二月,李嗣源自鎮州入朝,莊宗竟讓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對他進行監視。朱守殷暗中告誡李嗣源,稱他已到“德業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地步,讓他早做打算。但他卻不為所動。當時,李嗣源常遭流言毀謗,幸有樞密使李紹宏為其開脫,方免遭殺害。

兵變入洛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貝州(治今河北清河)譁變,推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鄴都。唐莊宗初命元行欽征討,但卻連連失利,只得起用李嗣源,讓他率從馬直(皇帝親軍番號)北上,會合元行欽平叛。三月,李嗣源抵達鄴都,駐紮於城西南,並定下攻城日期。從馬直卻在攻城前夜譁變,劫持李嗣源,聲稱要與鄴都叛軍合勢,擁其稱帝河北。趙在禮率將校出城迎拜,將李嗣源迎入鄴都,但不許亂軍入城。李嗣源藉口收撫散兵,逃出鄴都,抵達魏縣。他命牙將張虔釗前往元行欽營中,召其前來一同平亂。元行欽卻疑其有詐,率一萬步騎退至衛州(治今河南衛輝),誣奏李嗣源與叛軍合謀叛亂。

李嗣源初抵魏縣時,部下不滿百人,後召集霍彥威所部五千鎮州軍,才稍微恢復了些兵力。他欲返回成德藩鎮,等待皇帝降罪。但霍彥威、安重誨皆反對,建議他返回朝廷,向皇帝當面自辯。李嗣源遂率軍南歸,並數次上表申訴,向唐莊宗表明心跡,但皆被元行欽阻遏,未能上達。當時,李嗣源長子李從璟正在洛陽禁軍效力,奉莊宗之命去招撫李嗣源,也被元行欽扣留在衛州。李嗣源疑懼不安,乃採納女婿石敬瑭的建議,決定攻取汴州,謀求自立。齊州防禦使王晏球、貝州刺史房知溫、北京右廂馬軍都指揮使安審通、平盧節度使符習皆擁戴李嗣源,率部前來與其會合。李嗣源兵力大增。

唐莊宗親自率軍東征,欲坐鎮汴州指揮平叛。他命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八百馬軍為前鋒,又命指揮使潘環率軍護衛糧草。姚彥溫、潘環皆投降李嗣源。這時,李嗣源已搶先占據汴州。莊宗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行至萬勝鎮(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士卒沿途逃散過半。他決定前往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會合長子李繼岌統率的征蜀大軍,再聯兵進剿李嗣源。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動叛亂,率所部攻入興教門。莊宗親率宿衛出戰,結果中流矢而死。當時洛陽大亂,通王李存確、雅王李存紀等宗室諸王皆逃散。朱守殷遣使到李嗣源軍中,請他速入京城,安定局面。

同年四月,李嗣源率軍入洛陽,命諸將平定京中亂勢。他讓百官各安其職,等待李繼岌回京繼位,並表示自己在安葬莊宗後便會歸藩成德。宰相豆盧革、韋說與樞密使李紹宏、張居翰率百官勸進,皆被拒絕,又改請李嗣源監國。李嗣源遂入居大內興聖宮,以監國的名義接受百官朝拜。他任命石敬瑭為陝州留後,以防備征蜀大軍,同時命各地訪尋諸王。安重誨暗中派人殺死李存確、李存紀。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則被亂軍所殺,薛王李存禮、皇子李繼嵩、李繼潼、李繼蟾、李繼嶢皆不知所蹤。不久,魏王李繼岌在渭南自縊而死,征蜀大軍則在任圜的率領下歸附李嗣源。李嗣源稱帝的障礙被全部掃清。

即位稱帝

長興元年(930年)時的後唐版圖 長興元年(930年)時的後唐版圖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西宮稱帝。他身穿斬衰之服,即位於李存勖的靈樞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繼承,而非篡奪。當時,李嗣源年已六十,將朝政託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宰相任圜。任圜還兼任三司使,主掌國家財政。他選拔賢俊,杜絕私門,憂國如家,執政一年便使得“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安重誨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雖盡忠職守,但恃功矜寵,擅作威福。他和任圜政見不合,議政之時經常意氣用事,甚至互相呵罵。

天成二年(927年),任圜被罷為太子少保,並請求致仕,退居磁州。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當時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稱皇帝準備東征淮南,還有的稱皇帝是要討滅藩鎮軍閥。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心不自安,趁機在汴州發動叛亂,結果被范延光率軍平定。安重誨趁機誣陷任圜謀反,稱其與朱守殷勾結,並矯詔賜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卻未加追究。此後,安重誨更是權傾朝野,連皇子李從榮、李從厚都對他敬事不暇,唯獨忌憚河中節度使李從珂。他矯造詔書,唆使河中牙將楊彥溫尋機驅逐李從珂。

長興元年(930年),李從珂出城檢閱戰馬。楊彥溫趁機關閉城門,不許李從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陽。李嗣源將李從珂召回朝中,同時命藥彥稠率軍討平楊彥溫。安重誨又唆使宰相論奏,追究李從珂失守之罪,想趁機除掉李從珂。李嗣源駁回了宰相的奏議,只命李從珂賦閒在家。後來,禁軍將領李行德、張儉彈劾安重誨私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李嗣源雖以誣告之罪將李行德、張儉族誅,但也對安重誨起了猜忌之心,命范延光同任樞密使,以分散安重誨的權力。

長興二年(931年),安重誨被解除樞密使職務,外放為河中節度使,隨即又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後來,李嗣源又懷疑安重誨有異志,任命李從璋為河中節度使,讓他監督安重誨,並讓步軍指揮使藥彥稠率軍前往河中。李從璋率甲士包圍安重誨的府邸,用鐵撾擊殺安重誨夫婦。李嗣源又下詔為安重誨定罪。

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欲用“換鎮”的方式兼併夏州定難軍(治今陝西靖邊),結果遭到定難留後李彝超的抵制。他調兵攻打夏州,但卻久攻不下,只得妥協,授李彝超為定難節度使。當時,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卻又無功而返,軍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賞賜士卒,但卻沒有正當的理由。士卒從此更加驕縱。

受驚崩逝

李嗣源即位時,長子李從璟已被元行欽殺害。他封次子李從榮為秦王,並任命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李從榮當時已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掌管京師政務,又握有兵權,且能與宰相分庭抗禮,種種跡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為繼承人的打算。但當太僕少卿何澤上書請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時,李嗣源卻很不高興的道:“群臣請立太子,看來我應當回河東養老了。”最終,李從榮只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未能成為儲君。他極為不安,擔心自己不能繼承皇位。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從榮入宮探視,見李嗣源已不能抬頭,出宮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他誤以為李嗣源已經去世,次日便稱病不復入朝,在府中與親信謀議奪位。二十日,李從榮率牙兵千人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居興聖宮。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稟稱李從榮謀反,關閉皇城端門,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宮門。侍衛指揮使康義誠本是李從榮事先約定的內應,這時也被阻在宮中,難以接應李從榮。孟漢瓊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率五百騎兵攻擊李從榮。李從榮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從益追上斬殺。李嗣源悲駭莫名,病情加劇。他追廢李從榮為庶人,並從鄴都召回宋王李從厚。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駕崩於大內雍和殿,終年六十七歲。李從厚趕至洛陽,為李嗣源發喪,並於柩前即位。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謚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於徽陵。

為政舉措

整飭吏治

唐莊宗在位期間,以門第為任官標準。豆盧革、韋說出身前朝士族,被任命為宰相,但“輕淺無他能”。李嗣源繼位後,改以德才為用人標準,將豆盧革、韋說罷相外貶,隨即又將二人流放賜死。他要求地方官員肩負起舉薦人才的重任,還對各類官員的舉薦人數作出規定,後又推行舉主與被薦舉者治績或表現掛鈎的連坐制度,以確保薦舉的質量。

段凝、溫韜皆是後梁舊臣,對後梁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溫韜更曾盜掘唐朝皇陵,但二人在同光年間卻因賄賂而獲得寵信,被賜為李姓。李嗣源監國後,將段凝、溫韜剝奪賜姓,放歸田裡,後又將二人流放、賜死。孔謙擔任租庸使,聚斂民財,引起民怨沸騰。李嗣源將其處死,沒收田宅,廢除其所制定的各種苛斂於民的法令。

朝廷官員出使地方時,常干預地方行政,藉機舉薦私人,讓地方官予以安排。李嗣源對此明令禁止,聲明此後再有此類現象發生,一定嚴懲不貸,不僅干預者要貶官,被薦人也要流配;地方官如若徇情枉法,允許人詣闕抗訴,亦予處罰。他還對官吏進行嚴格的考核,規定每年都要對內外文武臣僚進行考校,以便黜陟。

同時,李嗣源又對清廉幹練、政績突出的官員給予表彰,以為朝野官吏的榜樣。靈武節度使張希崇在任內開墾屯田,撫諭番族,治績出眾,李嗣源“下詔褒美”。大理少卿康澄曾上疏論政,提出治理國家有五種“不足懼”、六種“深可畏”之事,切中治政弊端。李嗣源對他也是優詔獎賞。

減免賦稅

明宗年間鑄造的天成元寶 明宗年間鑄造的天成元寶

官宦大戶擁有一定數量的田地可以免除賦稅。許多富裕農戶常與之訂立虛假的賣地契約,將田地劃歸其名下,以此來逃避賦稅。地方官員為征夠賦稅,便將這部分平攤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加重百姓的負擔。李嗣源監國後,命各州將帳簿送到中書省,由中央來徵收賦稅,不許地方官員插手。如有民戶隱瞞田地畝數,加倍徵收其賦稅。

朝廷在徵收夏秋兩季的賦稅時,每斗都要加征一升損耗。地方官吏也巧立名目,以徵收苛捐雜稅。天成元年(926年)四月,李嗣源繼位後發布的第一批詔書便是免徵損耗、制定稅收名目、禁止濫征捐稅。他同時命各道節度使、防禦使等不得科斂百姓、不得阻撓留難商旅。

同光末年時朝政混亂,諸道州府都欠有大批租稅,累計有二百餘萬貫。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採納安重誨的奏請,將諸道州府所欠同光三年的租稅及天成元年(即同光四年)部分夏稅全部放免。

曲禁、鐵禁是國家的重要禁令,酒麴、鐵器都有國家專營壟斷。百姓需向官府購買,不許私下製造。李嗣源於天成三年(928年)、長興二年(931年)分別解除曲禁、鐵禁,允許民間百姓自行制曲釀酒、鑄造鐵質農雜具,僅徵收每畝五文(後降為三文)的酒麴稅以及每畝一文五分錢的農具稅。

李嗣源還曾頒布法令,限制高利貸盤剝。他規定,如果債主得到的利息已經達到本錢的數額,就禁止再收利息,只準收回本錢;如果利息累計數是本錢的兩倍,則本利都不準再收。

剷除伶宦

伶宦之禍在同光年間尤為突出。李嗣源即位後,嚴厲打擊弄權宦官,宮中僅留宦官三十人,幾百名宦官逃竄山林,或削髮為僧,不少宦官被處死。各道宦官監軍也全部罷除。

一些罪惡嚴重的伶人同樣受到懲罰。郭從謙在李嗣源稱帝後被族誅。

節省財政

唐莊宗在位時,豢養大量嬪妃、伶人、宦官,耗費巨額資財。李嗣源即位後,為節省財政開支,大量裁減為皇帝生活服務的各類勤雜人員。宮中只留內職一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鷹坊二十人、御廚五十人,其餘全部裁撤。他選用年老舊人,將年輕美貌的宮女全部放走。諸司使務有名無實者也全部撤銷。

党項等蕃族常以獻馬為名,將良莠不齊的馬匹送到京城,朝廷都照價給錢,還供其吃住,加以賞賜,花費甚巨。李嗣源在邊疆一帶設定馬匹買賣場所,不許蕃族再到京城獻馬,這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財政開支。

削弱藩鎮

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命魏州軍校龍晊統率奉節等九指揮三千五百人,戍守盧台軍,以備御契丹。龍晊卻在盧台率部譁變,殺死副招討使烏震,最終被官軍鎮壓。李嗣源命將盧台亂軍三千五百人及其留在魏州的家屬萬餘人全部處斬。自唐朝至五代長期桀驁不馴的魏博驕兵被基本剷除。

長興元年(930年),李嗣源發布詔命,規定諸道防禦使、團練使、刺史、行軍司馬、節度副使等職務皆由朝廷命授,不允許諸道自行奏薦。

整頓禁軍

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任命石敬瑭為汴州節度使,兼任六軍諸衛副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將唐朝以來的禁衛六軍系統與五代時期形成的侍衛親軍逐漸合一。

長興三年(932年),李嗣源將神捷、神威、雄武、廣捷等軍改編為左右羽林軍,分為四軍四十指揮(指揮為編制單位),每軍設都指揮使一人。

軼事典故

語慚諸將

李嗣源生性謙和,每有戰功,從不在眾人面前誇耀。他曾與諸將聚會,聽著諸將爭功,從容地道:“你們都是用嘴來擊賊,而我是用手來擊賊的。”諸將皆慚愧不已。

免胄叱胡

李嗣源幽州解圍時,親率百騎為前鋒。他摘掉盔胄,揚起馬鞭,用胡語厲聲斥責契丹人道:“汝等無故犯我疆場,我奉晉王之命,率百萬之眾前來,必將直抵西樓(原為耶律氏世居之地,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滅你契丹種族。”

不改國號

李嗣源稱帝時,霍彥威、孔循等人都認為唐朝氣數已盡,建議他更改國號。李嗣源卻道:“我十三歲便事奉獻祖(李國昌),獻祖以我為宗親,對待我像對待兒子一樣。我後又追隨武皇(李克用)近三十年,追隨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參與了幾乎全部的戰爭。武皇的基業就是我的基業,先帝的天下便是我的天下。世上豈有同宗異國的道理。”他命群臣再議。吏部尚書李琪奏稱:“若更國號,則先帝便與國家沒有了關係,那他的梓宮當如何安放。這不僅讓殿下有負三世君恩,我們做大臣的心中也難以自安。”李嗣源遂不改國號,仍舊稱“唐”。

焚香禱天

李嗣源稱帝後,每天晚上都要在宮中焚香,向上天禱告道:“我本是一個胡人,因逢亂世,才被眾人擁戴為皇帝。希望上天憐憫蒼生,早日降下聖人,為萬民之主。”

李嗣源焚香禱天的故事源出北宋名臣王禹偁所著的《五代史闕文》,而宋太祖趙匡胤正是生於明宗年間,因此可能是宋代為美化趙匡胤而捏造出來的。

接納諫言

後唐明宗年間,連年豐收,朝廷無事。馮道趁機進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時,曾奉命前往中山,路過地勢險要的井陘關,臣擔心馬匹失足,都會謹慎的抓住韁繩。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卻被馬匹顛倒在地。臣所說雖是小事,但也能說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為清閒豐收,便放縱享樂,應該兢兢業業,更加小心謹慎。”唐明宗深以為然。

後來,唐明宗又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百姓是否富足?”馮道答道:“穀貴餓農,穀賤傷農,這是常理。臣記得近代有個叫聶夷中的舉子有《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唐明宗便命侍臣將此詩錄下,經常誦讀。

唐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並給馮道觀看。馮道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說法。”明宗出身武夫,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後,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說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嚴懲貪腐

李嗣源對貪污非常痛恨,繼位之後懲治貪腐毫不留情。汴州倉吏因貪贓被查處,其中涉案的還有史彥珣。史彥珣是功臣舊將之子,又是駙馬石敬瑭的親戚。王建立為其求情,希望能減輕處罰。李嗣源卻道:“王法無私,豈能因為是親戚而徇情。”他下令將史彥珣在內的涉案官吏全部處斬。

供奉官丁延徽諂事權貴,因監倉自盜而下獄。侍衛使張從賓等朝中權貴多為他求情,皆被李嗣源拒絕。李嗣源對張從賓道:“丁延徽拿著我的俸祿,反而偷盜我的倉儲財物,論罪當死!別說是你,就算是蘇秦復生,也不能說服我給他減刑!”最終,丁延徽被處死。

人物評價

總評

後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時期一個少有的開明皇帝,加之他在位時間稍長,因此能使國家穩定,政治清明,人民休養生息,對歷史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他晚年也有嚴重的失誤,這主要是他的疑心過重,隨便殺戮大臣,尤其是連續誅殺宰相任圜和樞密使安重誨,使得君臣離心,父子猜忌,國家元氣大為凋傷。所以當他晚年患病之時,變起倉猝,禍生肘腋,身膺天下大元帥、守尚書令兼侍中的次子秦王李從榮,妄圖奪取帝位,率兵攻打宮門,列陳於天津橋。雖然禁衛親軍奮勇抵禦並殺死了李從榮,但他終因受驚、愧恨交加而很快死去。

歷代評價

郭崇韜:總管令公非久為人下者,皇家子弟皆不及也。

李琪:殿下宗室勛賢,立大功於三世,一朝雨泣赴難,安定宗社,撫事因心,不失舊物。

馮道:伏惟皇帝陛下,天授一德,時歷多艱。翊太祖以興邦,佐先皇而定難,拯嗣昭於潞困,救德威於燕危,遏思遠而全鄴都,誅彥章而下樑苑。成再造之業,由四征之功。洎纂鴻圖,每敷皇化。去內庫而省庖膳,出宮人而減伶官,輕寶玉之珍,卻鷹鸇之貢。淳風既洽,嘉瑞自臻。故登極之前,人皆不足;改元之後,時便有年。遐荒旋斃於戎王,重譯徑來於蠻子,東巡而守殷殪,北討而王都殲,破契丹而燕、趙無虞,控靈武而瓜、沙並復。(《上唐明宗徽號冊》)

李存勖: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之。

李紹宏:總管李嗣源是陛下宗臣,創業已來,艱難百戰,何城不下,何賊不平,威略之名,振於夷夏。

孫光憲:明宗始在軍中居常,唯治兵仗,不事生產。雄武謙和,臨財尤廉,家財屢空,處之晏如也。

薛居正:明宗戰伐之勛,雖高佐命,潛躍之事,本不經心。會王室之多艱,屬神器之自至,諒由天贊,匪出人謀。及應運以君臨,能力行乎王化,政皆中道,時亦小康,近代已來,亦可宗也。儻使重誨得房、杜之術,從榮有啟、誦之賢,則宗祧未至於危亡,載祀或期於綿遠矣。惜乎!君親可輔,臣子非才,遽泯烝嘗,良可深嘆矣!

王禹偁:明宗出自沙陀,老於戰陳,即位之歲,年已六旬,純厚仁慈,本乎天性。……故天成、長興間,比歲豐登,中原無事,言於五代,粗為小康。

歐陽修:嗚呼,自古治世少而亂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數百年,其可道者,數君而已,況於後世邪!況於五代邪!予聞長老為予言:“明宗雖出夷狄,而為人純質,寬仁愛人。”於五代之君,有足稱也。……其即位時,春秋已高,不邇聲色,不樂游畋。在位七年,於五代之君,最為長世,兵革粗息,年屢豐登,生民實賴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屢以非辜誅殺臣下。至於從榮父子之間,不能慮患為防,而變起倉卒,卒陷之以大惡,帝亦由此飲恨而終。

司馬光:帝性不猜忌,與物無競。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為小康。

何去非:① 後唐莊宗,承武皇之遺業,假大義、挾世仇,以與梁人百戰而夷之,乃有天下。可謂難且勞矣。然有二臣焉:其為韓、彭者,李嗣源;為寇、鄧者,郭崇韜也。嗣源居不賞之功,挾震主之威,得國兵之權,執之而不釋也。莊宗無以奪之,而稍忌其逼。② 鄴下之變,嗣源以一旅之眾,西趨洛陽,如蹈無人之境,其遷大器易若反掌。③ 使崇韜之不死,舉全蜀之眾,因東歸之士,擁繼岌,檄方鎮,以討君父之仇,雖嗣源之強,亦何以御之?蓋嗣源有韓、彭之逼而不踐其禍者,莊宗無高祖之略故也。

胡安國:明宗美善,頗多過舉,亦不至甚求於漢、唐之間,蓋亦賢主也。其尤足稱者,內無聲色,外無游畋;不任宦者,廢內藏庫,賞廉吏,治贓蠹。若輔相得賢,則其過舉當又損矣。其焚香祝天之言,發於誠心。天既厭亂,遂生聖人。由是觀之,天人交感之理,不可誣矣。

胡三省:① 李嗣源答朱守殷之言,安於死生禍福之際,英雄識度自有不可及者。② 李嗣源在河北時奏章為元行欽所壅遏,猶可言也。渡河據大梁,莊宗嘗至萬勝鎮,君臣相望數十裡間耳,既無一奏陳情,又無一騎迎候,莊宗既還,但以兵踵之而西,此意何在哉!③ 明宗,晉王義兒也,得國之後,坐視義父之遺育為魚為肉,何忍也!他日詎可望麥飯灑陵乎!④ 唐明宗起於行伍而為天子,常疑宰相輕己。豆盧革、韋說之死,猶曰自取,然以此而斥任圜,卒亦置之死地,大誤矣。⑤觀於可洪、張筠之事,帝之廟號曰明,亦有以也。

陳櫟:明宗本應州,為武皇養子,本無黃屋之心,遭時之亂,為眾所附,自此以後,主天下者又一族也。莊宗之失,率皆反之。誅贓吏,損宦寺,減宮女,裁優伶,縱鷹犬,委任宰相馮道等,愛養民力,循致有年。目不知書,而所為多暗與古訓合。(《歷代通略》)

羅貫中:明宗御極本天成,泣訴莊靈發至誠。外戒游觀安社稷,內無聲色肅宮庭。親賢懲蠹褒廉吏,寡過修身幾太平。五穀豐登民樂業,漢唐賢主不多稱。

楊慎:唐明宗,李嗣源,胡人異姓。勇鬬戰,屢建功,養子螟蛉。討鄴都,軍士嘩,身為擁立。入洛陽,監國政,志在經綸。遠女色,減中宮,英明有道。惜生民,休士馬,五穀豐登。夜焚香,禱蒼天,早求誕聖。只末年,諱儲嗣,激喪從榮。(《廿一史彈詞》)

張居正:唐主在君位,止歷八年,不能永久。但是每年豐谷熟,民樂有年,敵國罕侵,束兵息馬,人無爭奪,據五代之君,比之如明宗之世,雖非漢文景之盛,亦小小平安世也。彼嗣源胡人耳,每以國泰民安留意,天意遂以豐安應之。

王夫之:① 李嗣源當郭崇韜、李存乂、李繼麟駢首夷族之日,朱守殷戒以震主之勛,勸為遠禍之策,而嗣源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無可避,委之於命耳。”斯言也,可以全身,可以致福,終以奄有朱邪氏之國,不亦宜乎?② 唐之亂甚而必亡也,朱溫竭其奸謀十餘年而後篡;朱溫之虐也,存勗血戰幾死幾生而後滅之。乍然蹶興,不折一矢,不需旬月,而即帝於中士,自嗣源始。③ 君子於僭偽之主有取焉者,唯嗣源乎。

秦篤輝:《五代史》書李嗣源反,綱目多恕辭。觀於嗣源監國,魏王繼岌至長安自殺,嗣源之反乃不可得而掩矣。蓋亂兵之逼可恕,紹榮之遏可恕,洛陽之據不可恕。洛陽之據縱可恕,繼岌之殺必不可恕。且嗣源不據洛陽,郭從謙亦無由倡亂而弒莊宗。莊宗既弒,果無叛心,何不求其子繼岌立之,而使其自殺乎?嗣源之為君,甚有可取,究無以解於反之一字也。後其子從厚為李從珂所殺,遂至於亡,亦天道也。

乾隆帝:明宗本無欲立之心,資性寬厚,無苛猛之政。然目不識丁,而輔佐之臣不過馮道諸人,欲期致治之盛,亦已難矣。(《後唐總論》)

趙翼:明宗遇軍變後,率兵向京師,並無反心,只欲自訴。迨莊宗被弒,猶欲俟其子繼岌至而奉之,可謂純臣矣。然考當日情事,有不盡然者。明宗性本淳實,兵變之初,固不肯因以為利,即兵變後,欲歸藩待罪,欲上章申理,亦屬實情。然是時惟有隻身歸朝,庶明心跡,而明宗武夫,豈能知此?方外怵於元行欽之奏其反,內惑於石敬瑭、安重誨等之勸其反,勢當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則當其率兵而南,固已變計決反,非真欲面訴於莊宗之前也。天下豈有欲自訴不反,而轉舉兵向闕者?本紀所云,赴闕自陳,可不辨而知其飾說也。

蔡東藩:李嗣源果為無罪乎?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嗣源為部眾所逼,擁入鄴都,尚出於不得已,及移檄會兵,進據大梁,無君之心,固已暴露,入洛以後,何不亟誅首逆,為故主復仇?且魏王在外,未嘗遣使奉迎,通、雅二王,由安重誨、霍彥威等,定謀致斃。徒以一責了事,自飾逆跡,古人所謂欲蓋彌彰者,可為嗣源論定矣。至若存霸之死於晉陽,繼岌之死於渭南,且未聞一言痛悼,並假面具亦揭去之。百僚勸進,靦然即真,謂非篡逆得乎?讀是回畢,當下一斷詞曰:弒莊宗者為郭從謙,令從謙得弒莊宗者實李嗣源!

親屬成員

先輩

•高祖父母

李聿,贈麟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追尊為惠祖孝恭皇帝。

崔氏,贈衛國夫人,天成二年(927年)追謚為孝恭昭皇后。

•曾祖父母

李教,贈朔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追尊為毅祖孝質皇帝。

張氏,贈趙國夫人,天成二年(927年)追謚為孝質順皇后。

•祖父母

李琰,贈尉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追尊為烈祖孝靖皇帝。

何氏,贈秦國夫人,天成二年(927年)追謚為孝靖穆皇后。

•父母

李霓,贈汾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追尊為德祖孝成皇帝。

劉氏,贈宋國夫人,天成二年(927年)追謚為孝成懿皇后。

后妃

•皇后

昭懿皇后夏氏,天成元年(926年)追封晉國夫人,長興元年(930年)追封為皇后。

和武憲皇后曹氏,天成元年(926年)封淑妃,長興元年(930年)冊為皇后,應順元年(934年)進號皇太后。

宣憲皇后魏氏,初嫁平山王氏,生李從珂,後改嫁明宗。初封魯國太夫人,清泰三年(936年)追尊為皇太后。

•妃嬪

淑妃王氏,號花見羞。天成三年(928年)封德妃,長興二年(931年)進號淑妃,應順元年(934年)進封太妃。

昭儀王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齊國夫人。

昭容葛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周國夫人。

昭媛劉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趙國夫人。

昭媛孫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楚國夫人。

御正張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曹國夫人。

司寶郭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魏國夫人。

司贊于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鄭國夫人。

尚服王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衛國夫人。

司記崔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蔡國夫人。

司膳翟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滕國夫人。

司醞吳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莒國夫人。

婕妤高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渤海郡夫人。

美人沈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太原郡夫人。

順御朱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吳郡夫人。

司飾聊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潁川郡夫人。

司衣劉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彭城郡夫人。

司藥孟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鹹陽郡夫人。

梳篦張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清河郡夫人。

司服王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太原郡夫人。

櫛篦傅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潁川郡夫人。

知客張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賜號尚書。

江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追封濟陽郡夫人。

內人李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隴西縣君。

內人崔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清河縣君。

內人李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成紀縣君。

內人田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鹹陽縣君。

內人白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南陽縣君。

子女

•兒子

李從珂,養子,本姓王氏,母魏皇后,封潞王。清泰元年(934年)四月稱帝,是為後唐廢帝。

李從審,長子,又名李從璟,官至金槍指揮使,被莊宗收為養子,後被元行欽所殺。

李從榮,次子,母夏皇后,封秦王,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李從厚,第五子,母夏皇后,封宋王。長興四年(933年)繼位,是為後唐閔帝。

李從璨,李嗣源子(一說侄,舊五代史、五代會要都說是皇子,而新五代史說是李嗣源侄)。

李從益,幼子,母不詳,由王淑妃撫養長大,封許王。後晉時封郇國公,奉後唐之祀。

•女兒

永寧公主,第三女,母曹皇后,嫁石敬瑭,清泰二年(935年)進封晉國長公主。後晉時期冊為皇后。

興平公主,第十三女,嫁趙延壽。長興四年(933年)改封齊國公主,清泰三年(936年)進封燕國長公主。

壽安公主,第十四女。

永樂公主,第十五女。

永安公主,許王李從益之妹,興平公主死後嫁趙延壽為繼室。

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唐書·明宗紀一》

《新五代史·卷六·唐本紀第六》

墓葬紀念

徽陵 徽陵

主詞條:徽陵

徽陵是邙山陵墓群二十四座帝陵之一,位於河南省孟津縣送莊鎮。根據《中國歷代帝王陵》及《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記載,徽陵墓冢為圓丘形,高12米。

藝術形象

小說形象

明代小說《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李嗣源是十三太保之首,使一支方天戟。他曾與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郭彥威組成五方五帝陣,在狗家疃逼死王彥章。

影視形象

1970年電影《十三太保》,金漢飾演李嗣源。

1982年電視劇《十三太保》,梁鴻華飾演李嗣源。

2016年網路劇《畫江湖之不良人》,張繼波飾演李嗣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