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朱剛,編審。先後畢業於大學美術系,中文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現任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交通大學兼職研究員,上海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上海書畫院畫師、院務委員會委員。曾任上海國家音樂產業基地主任、上海新匯文化娛樂集團副總經理、上海聲像出版社總編輯等。影視作品獲“電影華表獎”、“白玉蘭獎”和“金熊貓獎”。美術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出版多部美術著作。
藝術成就
朱剛長期致力於“大美術”實踐,在繪畫創作、平面設計、編輯出版、動畫編導以及創意園區建設和美術館運營等方面均有建樹。
繪畫創作
繪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20歲時,作品就入選“上 海市美術作品展覽會”。
1981年,宣傳畫《七月流火》入選中國美協等主辦的“全國電影宣傳畫創作展覽”。1980年代,為《青年一代》《故事會》《文化與生活》《現代家庭》等雜誌插圖。1997年,應邀赴紐約舉行個人畫展“上海風采”,當地《僑報》《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等在醒目的位置刊登報導,稱其“具有紮實的繪畫功底和良好的文學修養”,“業績斐然”。畫作“既有恢宏的長卷,又有寫意小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畫展“融合中西畫鳳,描繪上海之美”,“提出了‘中國畫如何從田園風光走向都市’的新課題”。
2013年,戲曲人物畫《白蛇傳》入選第22屆美國國家藝術俱樂部圓桌展覽,是此次唯一參展的中國畫家。
2014年,上海捷運開行“朱剛·京昆戲曲人物畫系列”文化列車;在世博源陽光谷舉行“蘭韻東方”大型水墨崑曲燈光秀,傳統文化與光電科技的結合令業界注目,《人民日報》等數十家主流媒體、新媒體和專業媒體作了報導,世博源陽光谷也因此榮獲“第10屆中照照明獎一等獎”。
繪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20歲時,作品就參加上海 市美展;1997年應邀赴紐約舉辦個人畫展,紐約《僑報》《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等媒體謂其“具有紮實的繪畫功底和良好的文學修養”,作品“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2013年,水墨戲曲人物畫《白蛇傳》入選第22屆美國國家藝術俱樂部圓桌展覽,是此次唯一參展的中國畫家;同年,被新華網評為“滬浙地區最受藏界歡迎的年度藝術家”;2014年,上海捷運開行“朱剛·京昆戲曲人物畫系列”文化列車。出版《世界人物裝飾畫藝術》等著作。近百幅作品被機構和個人收藏。
平面設計
1980年代,首創音像製品與書籍“合二為一”的設計,許多媒體給予了報導,香港《大公報》稱其“中國大陸有聲書籍裝幀第一人”。同時,還創作了大量的廣告設計、書籍裝幀等作品。錢君陶謂其平面設計具有“民族風格、時代氣息”。
編輯出版
編審的近3000種出版物,約10%為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10餘次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獎項。中國音像協會譽其“對我國音像編輯出版工作做出了突出業績和重大貢獻”。
動畫編導
總編導的影院卡通片《世博總動員》獲“第14屆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電影華表獎’”、“第1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和2項“第11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
總編導的26集動畫電視連續劇《今童王世界》,2012年在央視少兒頻道首播收視率高達0.88。
創意園區
最先提出了我國建立音樂產業集聚區的構想和方案。2009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上海國家音樂產業基地,任基地主任。之後,又搭建了音樂製作中心、音樂產權交易中心、雲端音樂連鎖行銷系統等公共服務平台,扶持了一批原創作品,有的獲得了“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大獎;同時還簽約“格萊美”演唱藝術家,舉行“首屆國際音樂創意產業高峰論壇”(時任國際唱片業協會主席約翰·甘迺迪出席)、“國際唱片業協會亞洲區年度會議”等,推動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基地成立僅一年,就成為國家文化出口的重點。
美術館
2015年任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提出了“傳承海老精神、凝聚青年力量、秉持創新理念、弘揚中華文化”的辦館宗旨,“堅持學術引領、創新發展路徑、扶持青年藝術、倡導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媒體報導
都市畫
畫展6天,紐約的《僑報》《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和《明報》等主要華文傳媒,幾乎天天在醒目的位置刊登報導,讚譽你那30餘幅展品“融合中西畫風,描繪上海之美”,“既有恢宏的長卷,又有寫意小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文/惠人,1997年8月5日,《上海僑報》)
人物畫
正因為朱剛具有多元的文化素養,才不盲目跟風,隨波逐流,依然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念,以充沛的情感去體察對象,理解對象,塑造好每一個形象。尤其可貴的是形象生動,用線流暢,色彩淡雅,十分見功。所以從朱剛的《我的兄弟姐妹》系列中不僅可以看到他的繪畫個性,同時還可以看到他那真、善、美的審美情趣。這也是當下中國人物畫中所少見的現象。(文/朱朴,2013年3月2日,《新民晚報》國家藝術雜誌)
戲曲畫
朱剛的戲曲人物畫是整體上的寫實,枝節上有寫意,把近代戲曲人物畫兩路領軍人物的風格融於一爐。(文/翁思再, 2014年6月21日,《新民晚報》國家藝術雜誌)
對戲的熟悉,使朱剛在創作中,更能抓取到最精彩、最值得定格的畫面;而在畫面處理上,因為熟悉,也就更加大膽,敢於使用多種藝術手段。(文/詹皓, 2014年7月8日,《新聞晨報》)
多元的學識背景、多種工作經歷及藝術實踐,賦予朱剛戲曲人物畫極大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也使得他在近年畫壇專攻戲曲人物的畫家群體中脫穎而出。(文/詹皓, 2014年7月8日,《新聞晨報》)
朱剛學習西畫出身,在長期的美術實踐中始終以寫實為主,因此,他追求畫面的唯美和傳神,形神兼備意在筆先,把人物的面部與動態作為描繪的重點,從而揭示人物的氣質。戲劇畫是國粹,朱剛注重處理好連與斷的關係、墨與色的融合、形與神的突破,運筆流暢色彩圓潤,師古而不泥古。(文/卓瑪, 2015年6月,上海三聯書店《創藝人生》)
寫實和寫意技法並用,中西融合,也是朱剛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他的戲曲人物,往往面部刻畫細膩,甚至運用明暗的造型原理,以接近人物本真;而衣紋、服飾、姿態,又常運用中國畫的技法——白描的線條,大塊面的寫意渲染,簡約而富有墨韻。(文/祝君波, 2017年3月22日,《文匯報》)
海外媒體
朱剛在都市畫的創作道路上進行探索,並提出了“中國畫如何從田園風光走向都市”的課題。(1997年4月19日,美國《星島日報》)
傳統的中國畫,一向以花鳥人物山水為主,朱剛打破傳統槽臼,使中國畫走向生活,表現現代大都市景觀和上海所特有的生活氣息。(1997年4月23日,美國《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