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望江南過分水嶺【其一】
征騎遠,千里別沙陽。泛碧齋傍凝翠閣,棲雲寺里印心堂。回首意茫茫。
分水嶺,煙雨正淒涼。南望甌閩連海嶠,北歸吳越過江鄉。極目暮雲長。
【其二】
雲嶺水,南北自分流。觸目瀾翻飛雪浪,赴溪盤屈轉瓊鉤。嗚咽不勝愁。
歸去客,征騎遠閩州。路入江南春信未,日行北陸冷光浮。還攬舊貂裘。
作品鑑賞
《古今詞話》引陳子宏曰:“東坡為詞詩,稼軒為詞論。”翻開一編《梁溪詞》,觸目盡多議論。如《望江南,“新酒熟,……”》云:“顧我老方齊物論,與君同作醉鄉游。”《念奴嬌·漢武巡朔方》云:“中華強盛,坐令夷狄衰弱。”《念奴嬌·憲宗平淮西》云:“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鎮,飛揚跋扈。”伯紀以一代政治家、軍事家,將他的識見,組織入歌詞中,實已開議論入詞之先河。但是這裡選的《望江南·過分水嶺》,在《梁溪詞》中卻風標獨樹,全然一派委婉、流麗,頓挫、沉鬱,的確是抒情佳構。《望江南·過分水嶺》共二首。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京師大水,李綱上疏言事忤上意,被貶謫監南劍州沙縣稅務。公元1125年(宣和七年)奉詔還。《望江南·過分水嶺》詞第一首的開頭說:“征騎遠,千里別沙陽。”說明此詞即是此次北還途中所作。分水嶺在福建崇安縣界,山嶺峻阻,水流南北兩分。其南有分水關,為入閩第一大關。寫作此詞時,李綱當已通過了分水關而登上了險峻的分水嶺。看到了“雲嶺水,南北自分流”的實際景象,不然是寫不出下面“觸目瀾翻飛雪浪,赴溪盤屈轉瓊鉤”的妙句的。“瓊鉤”本指未圓的月亮。庾信《燈賦》云:“瓊鉤半上,若木全低。”即其例。李綱此處卻又用如銀的新月,來形容盤曲流轉的溪水,誠是別開生面。無名氏《雨後山溪》詩云:“片片碎琉璃,映日耀眼明。”寫的是這種景象,但是用“碎琉璃”來形容映日發光的山溪水,卻不如李綱之“瓊鉤”一典用得生動、新奇。然而水流的潺潺汩汩,卻勾起了詞人心底的隱憂。李綱於公元1125年(宣和七年)詔還,此時北方的金人勢熾,滅遼而並其地,隨時都在謀劃南侵。南宋在以蔡京為首的“六賊”把持下,科斂繁劇,連歲凶荒,到處都在燃燒著農民起義的烽火。所以詞人耳中鳴響著的流水聲,也在嗚咽飲泣。過片處“歸去客,征騎遠閩州”,看似平平,卻承上啟下,蘊涵著無限情思。閩州,本是詞人的故鄉,此時“征騎遠閩州”,明明是離鄉背井卻言歸去客,蓋“歸去”乃指汴京而言,此番歸去,正不知有多少風波險惡在等待著他。“征騎”二字既是敘實,卻又象徵著此後仕途上的艱辛跋涉,而偏偏此際又當“日行北陸”的寒冬。“北陸”即廿八宿中的虛宿,日行於北陸,相當於夏曆的十二月。《左傳·昭四年》說:“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疏》謂,于是之時,寒極冰厚,故取而藏之也。”所以,此情此境中的太陽光也令詞人覺得只是一片“冷光”了。結句“還攬舊貂裘”的“攬”字,一作“覽”。《梁溪詞》作“攬”。攬者,撮持也。它前面的“還”字就是個表情態的副詞。在這樣悽愴的況味中,在這樣淒冷的環境裡,下意識地提了提身上的皮衣,還是那久經穿著,破舊了的。雖則辛酸,卻未免寒傖。如作“覽”字,它前面的“還”字就是個用作狀語的動詞。“還覽”者,猶回顧也。此去汴京,前途未卜(所以說“路入江南春信未”),國家正多事之秋,回顧自己身上的破舊皮衣,提醒他此時還是一個被貶謫的遷客,心中有無限感慨。所以,作“覽”字也可以講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