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服裝立體裁剪》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也是《東華服裝精品系列教材》的組成部分,分《基礎篇》和《提高篇》兩個部分。《基礎篇》分析了服裝立體構成的歷史:所需的用具及前期準備工作,示範了各類基本造型的操作方法,重點解析了操作要領;《提高篇》分析了服裝立體構成的技術原理、藝術方法,示範了各類變化造型的操作方法,重點解析了操作要領。《基礎篇》由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劉詠梅副教授撰寫,《提高篇》由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張文斌教授撰寫。本書匯集了作者們二十多年的教學心得、研究成果,凝聚了作者們的心血和艱辛的勞動成果。國際上關於服裝結構的構成方法有兩種: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在企業的實際操作中常是兩種方法的綜合使用。目前常規的認識認為:平面構成方法(俗稱平面裁剪)適用於通過操作者的邏輯推斷或經驗的借鑑,運用一定的製圖公式或尺寸,能將服裝造型(3D)轉變為平面的服裝結構圖形(2D)的服裝類型,一般來說這種服裝類型應是有規則的,能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描述的;立體構成方法(俗稱立體裁剪)適用於服裝造型變化複雜(常為皺褶、垂盪、波浪、摺疊等變化造型),或,是材料懸垂性、飄逸性良好而導致平面操作難度高的服裝類型。由於這種認識的存在,加上兩種構成方式的教學成本的差異,所以目前我國的服裝構成教育模式基本上以平面構成為主、立體構成為輔,即在立體構成基礎課中講述服裝原型及基本衣身平衡的構成原理,在立體構成套用課中講述複雜造型的女裝構成方法,這無疑是目前最可行也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提高立體構成課程的比重無疑是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樣的觀點基於兩個方面的思考:一是目前已開發國家如英、法、日、美等國的服裝名校的教學都是以立體構成為主、平面構成為輔,這種共性自有其深層的理性的考量;二是從實踐來看,立體構成不光是一種構成服裝布樣的技術方法,而且是一種在人體模型上直接設計服裝造型的藝術構思手法,這種直觀的,能將人體、素材、造型三者密切結合成一體的藝術構思手法是其他任何設計手法所不能比擬的。這種構成方法在靈感萌生、想像能力的啟迪方面,對設計者尤其對藝術類的學生來說很重要。因此,我國的服裝結構構成教育的模式應該逐步與國際接軌,至少應該儘快將藝術類院、系的課程教學過渡到以立體構成為主、平面構成為輔的模式,逐步地提高工科類院、系課程的教學中立體構成的比例。這對於實現我國高校服裝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