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黃粿
取山中一特種灌木燒成灰,瀝其汁,浸上等優質粳米至米色橙黃,沖洗裝入飯甑蒸熟,然後放在舂臼中,將其舂成粿團,然後分切小塊,趁熱將其揉壓成扁圓等各種形狀即成。慶元黃粿黃里透綠,色澤晶瑩、清香柔韌,十分可口。將粿切成薄片,用肉絲、青菜、冬筍等為佐料爆炒,色味更佳。
麻糍
往昔,慶元菇民每年冬季去異鄉砍樹制菇,路上往往要步行半個月或幾十天,受盡了挨餓受凍的苦楚。為免途中炊灶之難,菇民在出門前選用上等糯米洗淨浸透,然後放入舂臼用舂槌搗成稠寥粘性的團狀,俗稱“麻糍”。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便於菇民路途食用。
慶元農家秋收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麻糍,稱之為“洗桶”(過去脫粒用的谷桶)。意思是說,秋收時節莊稼人遍身粘著穀殼芒屑,使人皮膚發癢,甚至難免將穀殼芒屑吸入肚裡以至發病,通過吃麻糍,就能將這些穀殼芒屑粘走排淨。剛出臼的麻糍可用豆粉、芝麻蘸著吃,其味香甜、柔韌,深受人們喜愛。
清明粿
慶元的“清明粿”別具一格,其主料是粳米,輔料則是以炊熟的香菜乾為主,配之肉絲、香菇丁、嫩筍碎等等。製作方法是將佐料入鍋,加入油鹽紅酒之類香料,烹燒熟後,倒入粳米飯中搗拌均勻,再用木槌輕輕杵之,杵軟後捏成鵝蛋形狀的飯糰,即為“清明粿”。
筍粽
風味獨特的慶元筍粽鮮為人知,因製作時使用“筍油”,故稱“筍粽”。“筍油”是用筍廠(舊時製作白明筍及筍乾的作坊)煮筍的筍湯製成,通過煎熬,使筍湯濃縮成膠狀,即為“筍油”。筍粽的製作過程處處不離筍,先將糯米洗淨後,放入適量“筍油”拌勻,讓米儘量汲收發脹,然後用筍殼包裹,放到陶灶里煮一日一夜,熟爛後即可。金燦燦、黃澄澄,半透明的粽子有如田黃凍石般的潤澤。色鮮味美,深受人們喜愛。
人文歷史
在慶元有許多古道,以前叫做官道,所謂官道是舊時指公家為了讓外地官員順利辦事而修建的道路。慶元境內的官道大多通往福建,位於慶元縣月山村的月山古道亦是如此,月山古道與福建壽寧、福安、政和以及本省的泰順、平陽等縣互通。
世上的道路如今越來越多,存世的古道也不少。修建道路的原因當然很多,但不外乎為商貿、統治甚至戰爭。可很少有羊額古道這樣為了超乎功利的友誼而修的。遙想800年前石道初成,德玉帶著幾縷對友人的思念,攜三兩童子,拖杖而行在這條友誼之道上,該是怎樣的一份心境?路雖遙、道雖險、澗雖深,所付出的勞頓哪裡及得上一份超於功利的情誼。
在慶元縣的所有廊橋中,月山村的如龍橋無疑是最有氣勢、年代最久遠的一座木拱廊橋了。近看如龍橋,灰色的檐棚,橋上有三間似閣樓的木建築,只是比別的橋略顯粗壯一點,但站到遠處看,如龍橋象巨龍的龍頭擱在山腳下。如龍橋橫跨於舉溪,南北走向,是明天啟5年1625年修建,是訖今發現有確切紀年時代最早的一座木拱廊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如龍橋的氣勢,月山村成了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
和如龍橋隔著一段路有一座來鳳橋。據史料記載來鳳橋和如龍龍橋是差不多時間建造的,但後來遭到破壞,在清朝道光年間重建,重建的來鳳橋是石拱廊橋,與如龍橋比起來不論從氣勢還是從橋樑學來說都差那么一程。但這座橋因為有了“如龍和來鳳的故事”還是讓我們記住了它。故事是說舉溪兩岸住著吳金兩家,他們世代為水結下了仇怨,有一年,又是可怕的旱年,兩家決定比武定水,結果吳如龍和金來鳳勝出了,於是平分溪水,後來他們說服了族人,從銀屏山上開渠引水,解決了缺水問題,第二年如龍和來鳳結婚了,從此兩家團結友愛,日子越過越好。現在幾百年過去了,世事滄桑,唯有“如龍”和“來鳳”遙遙相守,相看兩不厭,說不盡的恩愛與甜蜜。
推薦行程
第一天
8:00杭州黃龍體育中興正大門準時上車出發
14:00到慶元縣城,農家飯菜。之後大巴車繼續向月山村進發
15:50到達月山村,遊覽古村和那美麗的廊橋,感受農家製做黃果、品野茶的樂趣(免費),之後農家晚餐。晚上在村里農家附近露營
第二天
6:00農家早餐
7:00登山
10:00落嶺村,向香爐尖進發
14:00香爐尖,向百花岩進發
15:00百花岩,向吾漈下進發
16:00吾漈下乘車回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