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中川中學

會寧縣中川中學,屬於教育機構。學校類型:中學。學校位於風景秀麗的華嶺山下,總占地面積290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學校占地為2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閱覽室1個,圖書室藏書2100冊,實驗室1個,教學儀器達國家規定三類標準。現有學生354人,設9個教學班。教職工29人,其中專任教師28人,本科3人,專科15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64%,普通教育合格率和升學率逐年上升,國中畢業、高中升學會考在全縣同級同類學校名列前茅。曾有2名學生獲全國奧林匹克(天原杯)化學競賽省級二等獎和市級一等獎;有6名學生參加全國數、理、化三科競賽,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教師先後有2名榮獲省“園丁獎”和3名市“園丁獎”在會寧國中畢業會考經驗交流會上姚景瑞、陳智勛老師的論文於會交流;梁自勇老師的數學論文在《甘肅高師學校》上發表。學校自1988年實施“燎原計畫”項目,中川鄉被評為國家教委評為首批實施“燎原計畫”先進單位;1992年中川中學評為白銀市勤工儉學先進學校;1993年又獲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光榮稱號。現在在新的領導班子帶領下實施素質教育工程,將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學校簡介

會寧縣中川中學距縣城二十二公里,位於風景秀麗的華嶺山下,是鄉級寄宿制獨立國中,其建校歷史可追溯到一九二五年。
學校占地為2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閱覽室1個,圖書室藏書2100冊,實驗室1個,教學儀器達國家規定三類標準。現有學生354人,設9個教學班。教職工29人,其中專任教師28人,本科3人,專科15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64%,普通教育合格率和升學率逐年上升,國中畢業、高中升學會考在全縣同級同類學校名列前茅。曾有2名學生獲全國奧林匹克(天原杯)化學競賽省級二等獎和市級一等獎;有6名學生參加全國數、理、化三科競賽,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教師先後有2名榮獲省“園丁獎”和3名市“園丁獎”在會寧國中畢業會考經驗交流會上姚景瑞、陳智勛老師的論文於會交流;梁自勇老師的數學論文在《甘肅高師學校》上發表。學校自1988年實施“燎原計畫”項目,中川鄉被評為國家教委評為首批實施“燎原計畫”先進單位;1992年中川中學評為白銀市勤工儉學先進學校;1993年又獲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光榮稱號。現在在新的領導班子帶領下實施素質教育工程,將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各地掀起興辦學堂的熱潮,中川鄉清末舉人彭懷智聯絡地方鄉紳,率領鄉民於民國十四年建成中川鄉第一所國小堂,即中川堡學堂。民國二十五年由會寧縣政府命名為會寧縣第二區完全國民國小。
中川堡學堂位於南峪川腹地,彭岔谷口的沖積扇平川地上,學堂校舍屬土木建築,其格局儼然富有人家的四合院,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加上操場,總面積不到1000平方米。學校開辦初期有學生十餘名,後來逐年增加,解放前最盛時期有學生七、八十名。由彭潤臣任校長,先後聘任本地儒生邵子和、姚寶山、李連奎、鄭廉、張遠峰,彭光漢、姚正亭、蒲瑞、彭漢雄、張孝成等人任教。課程起初以《百家姓》、《唐詩三百首》、《增廣賢文》等為主,旨在掃盲識字,高年級還選學“四書五經”中的部分篇目,後來逐漸採用民國政府頒發的新課程,有國語、算術、歷史、地理、體育等科目。
建國初期,學校由縣行政部門接管,更名為“中川鎮國小”。1944年至1954年由師範畢業生張萬祥任校長。隨著黨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張萬祥積極開展教育教學革新活動,學校的各項工作有了新的特色。不久學校建起了一座圖書室,學生人數增加到約二百名,教員七名。1955年,六年級首屆畢業了學生二十名,有陳述德等五名學生考入師範,為會寧培養早期師資輸送了合格學生。由於原校址地方狹窄,交通不便,經張萬祥報告上級,有關部門批准,學校於1957年遷至高陵村。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經多方籌措資金,當地民眾及學校師生投工,在新校址築圍牆,蓋人字架大教室(屬會寧早期各學校中建築標準較高的教室),簡易教師宿舍,建築面積420平方米,平整操場面積5000平方米,有教職工10名,在校學生約200名。成為正規六年制完全國小。學校於1966年至1968年曾附設了一個農中班,至1969年撤併到國小。1958年張萬祥調其他學校工作後,先後有范濟川、范好仁、石全德任校長。
1969年,中川六年制完全國小更名為中川中學。其形式為二、二分段(即初、高中各二年)完全建制,當時繼續保留國小部,共設十個教學班。這一年組織又調張萬祥到中川中學任校長,他二返這座曾經傾注過他心血的學校,懷著振興中川教育的滿腔熱忱,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校為家,艱苦創業,時近十年,為中川中學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1969年至1978年,中川中學擴展校園面積5000平方米,爭撥農業試驗基地十畝。建築校牆400米,建成教師宿舍28間,人字架大教室八間,建築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當時丁溝、新添大部分學生來中川高中部就讀,在校學生猛增到四百多人,學校從外地取經,做成精美的紙漿桌凳以解燃眉之急。在辦學經費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學校通過勤工儉學等途徑添置了辦公用品和教學用具,增加輔助設施。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學校將長期積累的幾千冊圖書拆毀做紙漿用掉,師生為此深為惋惜,但學校後來開辦了一座小書店,緩解了師生對文化知識的需求。

發展建設

在辦學規模逐漸擴大的同時,張萬祥想方設法收羅人才。李如堯、吳建烈、楊渡、任志孝、張桂芳,張汝雲、宣鳳藻、沈其謀、劉國忠等一批會寧知名的教師曾來到中川中學任教,為中川的教育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功勞。
在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辦學宗旨下,張萬祥十分重視教育為當地農業生產服務的辦學目標,在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組織師生積極從事勤工儉學活動。開展了農作物栽培、育種等科學實驗活動,設立了農技農電培訓班,積極參與支農活動,為當地培養了大批學有專長和掌握農業實用技術的人才,中川中學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經驗引起了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一時間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遠學朝陽,近學中川”是當時的一個響亮口號。中川中學也因此而聞名遐邇。但那時,中川中學的辦學模式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甚至否定。不同觀點爭論的焦點是:課本學習與課外實踐孰輕孰重的問題。在高考制度未恢復,農家子弟出校只能走向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背景下,中川中學選擇了自己的發展方向。這是一條充滿艱辛曲折的探索之路。
1977年張萬祥校長工作調動,張作霖、張汝濤、張維奎先後任校長。隨著會寧教育布局的重新調整,1981年中川中學改建為鄉獨立國中。高中部教師大部分被調離。高中教學儀器由教育局收迴轉撥其他學校。1981年至1985年,李迎春、張選舉、蒲恆相繼任獨中校長。在此期間,學校對一些危房進行了維修和粉刷,認真落實教育方針政策,教學質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1986年至1998年張永升任校長。他年輕有為,工作熱情高,在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潮聲中,中川中學以國家教委在全國實施的 “燎原計畫”為契機,大膽進行農村教育改革的嘗試,在抓好普通基礎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注重“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形成了新的辦學格局。
中川中學的辦學思路和模式又一次引起了上級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重視。國家教委基礎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銘鈞一行考察後,初步把中川中學列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實驗學校之一。全國政協教文委副主任錢李仁率領全國政協視察組,甘肅省副省長陳琦玲、省人大副主任流螢、原省教委主任王松山、馬培芳等先後來中川中學視察、指導工作。王松山愉快的題寫 “樂育英才”匾牌一塊。1991年至1995年,會寧縣委縣政府先後兩次在中川中學召開全縣蔬菜種植會議。縣教委兩次組織全縣鄉教委副主任及國中校長來中川中學參觀並交流辦學經驗。
由於中川中學的努力和帶動,1989年,中川鄉榮獲國家教委頒發的“1989年國家實施燎原計畫先進單位”獎狀。1990年,中川中學獲白銀市“勤工儉學先進單位”稱號;經學校爭取,政府投資,中川中學建起了全縣農村中學第一幢教學樓。樓內有八間教室,建築面積350平方米。1992年獲“甘肅省教育先進單位”稱號;1993年會寧縣委縣政府授予中川中學“地膜種植先進單位”稱號。

教育教學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起,中川中學的教育教學管理開始向科學化,規範化和制度化目標邁進。學校結合經濟成長,社會發展的狀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制訂崗位目標和量化管理方案,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1986年以後,在全縣初三畢業會考中有八次進入全縣獨中前十名,1995年上升到第三名,獲“會寧縣國中畢業升學會考第三名”獎狀,為會寧一、二中輸送了大量合格人才。
1998年,張永升校長調鄉教委工作,馬進前、陳險峰、顧興樹先後任校長。
1997年以來,通過落實會寧縣人民政府危房改造工程項目、貧三項目、甘肅省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項目及國家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中川中學的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97年至2006年9月間,在逐步拆除原有破舊建築物的基礎上,先後修建磚木結構人字架教室10間;多功能教室3間(配備計算機34台,遠程教育設施一套);理化生實驗室3間;計算機主控室、會議室、圖書室、儀器室、體育器材室共8間;教師宿舍40間(另翻新土木結構宿舍14間),學生宿舍18間,建築總面積1772.6平方米,投資金額達84萬元。2003年,學校集資為住宿生購置了高低床60套,修廁所一套,建校門一座,同期對後勤服務進行了改革,使學生吃住更加方便。在硬體建設中,各類文檔建設也日臻完善。學校夯實了“兩基”基礎,2003年順利通過省級“普九”驗收。
2005年秋季,萬德壽任校長。他對工作真抓實幹,辦實事,講實效。中川中學的各項工作有了跨越式發展。在黨和人民政府落實教育公平發展,加大對農村教育投資的環境條件下,學校先後從上級主管部門爭取到高低床120套,圖書7361冊;課桌椅1275套;理化實驗儀器4000件;體育器材20件,價值374047元。近年來,學校系統整修了供電設施,購置安裝了供水設備,解決了師生的飲水困難,重新平整了操場,面積達6850平方米。
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校園,學校開展了“四化”建設。合理化:即依據科學發展觀,對校園布局整體規劃,分片治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園林化:即淨化室內外衛生,硬化活動場地、基本道路,培植花草樹木,美化環境,爭創白銀市一流的園林化學校;人文化:即在校園張貼名人畫像、名人名言,設立“三風”牌,裝設黑板報等專欄,建設崇尚科學,求知上進的文化氛圍;規範化:即探索教育教學發展規律,採集新信息,與名校聯手辦學,完善各類規章制度,合理有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四化”活動和先後開展起來的“家長學校”活動改善了學校環境和師生的精神面貌,調動了社會參與辦學的積極性,贏得了民眾的讚許和上級的好評。在國中會考中,2006、2007屆分別有124和130人考取高中,創中川鄉歷年中考人數最高紀錄。民眾敲鑼打鼓贈“樂育英才”匾牌一塊,以示慶賀和鼓勵。同時,校園內1070平方米硬化道路連通校園的各個角落。教學樓前花園別具一格,鮮花怒放。樹木品種優良,排列整齊,綠樹成蔭,寄宿制建設卓有成效。市教育局局長李作壁、副局長吳明賢;副縣長邰宗仁;會寧縣教育局局長李宗孝及市普九驗收小組調研學校工作後給予高度評價。因此,2007年10月,全縣師德師風建設現場會在中川中學召開,為學校迎得了新的聲譽。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2005年以來,學校積極開展培養名師、教育名生、創建名校的“三名”活動。在開展“三名”活動中,一些青年優秀教師脫穎而出。如在開展教研教改活動中,萬小瓊、馮輝龍獲縣優質課競賽一等獎、康芮獲三等獎;張彩花獲模式三講課優秀獎;王麗萍、康天琪、朱少峰、王志剛獲說課獎;李繼勛、楊娜、王麗萍獲模式三下優質課競賽獎;王奇獲遠程教育計算機管理先進個人獎。現有在崗教師65名,其中有本科學歷11人,大專學歷46人,獲中級以上職稱10人,獲得省級以上各類獎勵7人次,學生在各科競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勵12人次。目前,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向上,精誠協作,教師隊伍敬業奉獻,勤於耕耘,學生髮奮學習,成人成才,全鄉老百姓鼎力支持,寄予厚望,全校師生決心克重重困難,與時俱進,為打造會寧“西北教育名縣”金色品牌,把中川中學的各項工作推上新台階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