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同村[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下轄村]

會同村[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下轄村]
會同村[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會同村,位於珠海市金鼎鎮。村內是清一色嶺南民居,家家都是灰瓦、青磚、飛檐,建築布局整齊,外形色調一致,嵌填在“棋盤式”方格網形成的整齊的宅基地中。2006年,會同古村被頒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村面貌

會同村 會同村

沿著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岐關公路,於濃蔭庇護中來到當年 鄉紳捐建供行人休憩的緝卿亭,一條靜謐幽然的鄉村小路將人們引向鳳凰山麓深處的會同村。蜿蜒的小路兩邊,農林、果園、水田相間呈現,水明山青,一片豐饒。空間漸次開闊中,一群群雪白的鴨子在池塘里悠閒地游弋,一大片高大茂密的樟樹下,依稀的一段古村牆;踏過一座橫臥的石橋,來到會同村口。抬眼望去,2座碉樓、3座祠堂整齊地排列在村前大街上:典型嶺南風格的祠堂,清一色的硬山頂,青磚牆,門廊、月台、屋脊上都是精美的石雕裝飾;而體量高大的碉樓卻挾帶著濃烈的西洋風格,無言展現著當年的雄心與視野,使得起伏雄健的村前建築輪廓交織起中西兩種語言,讓每個前來探訪她的人強烈地感受著這座著名嶺南古村中西合璧的獨特魅力。

會同村 會同村

歷史背景

史記記載

據《香山縣誌》記載:莫與京(號會同)“愛梨岡山水之勝景”於 “雍正壬子”(即1732年)出資“購得其地”,然後讓原來與他同村的鮑、譚兩姓鄉人一起都遷居於此,而有些人家不能負擔“版築之費” ,他又“罄其資助之。鄉人感其高義,因以號名村曰會同。

工業開發

19世紀中葉清政府開放洋務後,會同村民紛紛赴港澳、海外謀生。從1870年到1931年,會同村人莫仕揚、莫藻泉、莫乾生祖孫三代,相繼為英國在香港的最大商業機構太古洋行擔當買辦,前後長達61年。他們為太古洋行的船運業、製糖業、船舶工業、保險業和進出口貿易等產業積聚了雄厚的財富,同時也將1000多位族人鄉親帶出鄉門,造就了一支懂得西方經營之道的管理隊伍,並由此而在香港、廣州、上海、福建等地創辦了一大批新興的民族工商企業,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近代改造

清同治至光緒年間,由當時的海外富裕宗親投資,會同村在統一規劃下重建。主要建築包括2座碉樓、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

中西合璧的會同村選址隱幽,先抑後揚的空間引導暗合中國傳統的詩意追求。坐東向西的方位,東高西低的走向,山環水繞的環境,符合中國傳統村落風水勘輿理念。村落布局上吸收了西方現代村鎮規劃的先進理念,格局嚴整。最為罕見的是雖然歷經170年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的跌宕起伏,會同村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古村的獨特風貌,蘊含著豐富而珍貴的建築歷史遺存和人文歷史信息。

建築結構

三街八巷

會同村的核心結構俗稱 “”。其“三街”為:村內沿荷花塘由北向南的“下橫街”、與之平行依山勢漸高的“中橫街”和“上橫街”。“八巷”為八條東西向的石街小巷。“八巷”自下而上順山勢連線三條主街,“三街八巷”互相垂直交錯,構成方正規矩的“棋盤式”空間組織架構。

而其單體民居設計中更是巧妙地運用了現代模數制設計手法,以傳統民居正房加前院為核心,以增加左右書房和前後院落為變數,演變出滿足各種家庭人口、代際增加和長幼尊卑次序的住宅,使整個村落風貌即統一又有變化,極富韻律感。

會同村的祠堂、民居建築質量上乘,多採用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梁架體系,抬梁、山牆承重混合使用,而在外檐處雕刻石柱代替木柱以避風雨潮氣為當地特色,石樑托、雀替、牛腿的透空雕刻工藝非常高超,100多年來未失風采。

棲霞仙館

這座中西合璧的園林式禪院,名叫棲霞仙館。由莫仕揚的嫡孫莫詠如於20世紀10年代為紀念他的妻子建造,也是這位成功買辦消暑度假、交朋結友的鄉間會所。它使會同村在1922年成為香山縣第一個用上電和放映電影的村子,因為熱心桑梓的莫詠如不僅把棲霞仙館向鄉人開放,使棲霞仙館成為會同村具有半開放性質的花園,還從香港購回了柴油發電機安放在棲霞仙館為整個會同村供電,甚至每隔數月就特意從香港請來電影隊在棲霞仙館為鄉人放映卓別林的電影。

棲霞仙館的主體建築是這座兼有中式碉樓的瞭望、守護、禦敵功能和西式門樓的門衛功能的門樓,和這座仿照上海太古洋行建造的齋堂,在古樹異木生機盎然的庭院內,還建有重檐攢尖頂的中國式六角亭,正方形基底的日本式歇山頂茅亭及印度式的啖荔亭,呈現了多元建築文化混合、雜處的風格、意境,更平添了會同村的傳奇色彩。

會同村的聚落選址和村落規劃,凝結人們崇尚自然的居住觀念。其棲霞仙館、碉樓、祠堂及村里格局齊整的清代民居,形成風貌完整的古建築群,展示出近代嶺南建築風貌特色。其院落式的民居布局,祠堂的重點雕飾和碉樓、閘門的運用,展現了近代香山地區居住文化特徵。作為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的近代村莊,會同村不僅是以莫氏家族為代表的買辦文化的物化縮影,也是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結合兼容在村鎮建設中的典例,它凝聚著百餘年來香山地區文化、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信息,是嶺南近代史的活標本,會同村核心區現存歷史建築7897平方米。

保護現狀

長期以來,珠海市各界高度重視保護會同古村的歷史文化資源,2004年至2005年,珠海市在編制《唐家灣新城分區規劃》等城市規劃的同時,又邀請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共同編制了《唐家灣歷史文化名鎮概念規劃》和《唐家灣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其中對會同古村都做了專題研究。

愛國愛鄉,薪火相傳,古今相銜,生生不息,與時俱進,再創輝煌。這座近代嶺南傳奇村落將在新時代煥發更耀目的新光芒。

經過一百多年的滄桑巨變,如今沒落的會同村依然堅守著昔日的輝煌。明末清初,在珠海這樣一個不起眼的的村落,對於那些極具眼光的會同村村民來說,去香港甚至國外淘金成為當時最時髦的工種。他們的確實現了他們的夢想,在珠海會同村建起了當時最為風光的建築群,在那些大理石堆砌起來的整齊的住宅群里,他們享受了珠海最早的電燈以及貴族般的待遇。如今依然堅固的宅舍成為歷史的見證,雖然它日漸萎縮,但近日被香洲區評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足以表明今人對他們的尊敬。

疑似世外桃源

6月13日,早上還是瓢潑大雨,但中午天卻突然放晴,天公作美,我與同事一同踏上去會同村探幽的旅程。剛走進這個村子,同事剎時感慨:世外桃源啊!這是一處真正原生態的村落,村里古樹婆娑,古樹掩影下的房屋幾乎全是古色生香的清代民居,雖然偶爾也會冒出幾頂白色的當代建築物,但這裡的花草樹木都保存得十分完好,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村口炮樓成為標誌性建築,在藍天白雲下顯得古樸莊重。會同村的正街長約100米,街面一側是當代建築物,與另一側的老宅形成鮮明對比。相比那些經歷了一百多年歷史規劃整齊的老宅,這些當代的建築物則稍顯單薄。從外觀上看這些古建築建非常考究,說“雕欄玉砌”是一點也不過份,屋檐、門楣、窗格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及雕花觸目皆是,古雅之氣撲面而來。

閱盡世間滄桑

隨便鑽進一處老宅,裡邊的情況卻讓人頗為失望。不僅雜草叢生,散發出嗆人的霉味,而且大多空空噹噹,有些甚至堆砌著無用的雜物,顯得零亂不堪。可以想像,昔日住宅里精緻的布局以及飾物早已被洗劫一空,留下了難以彌補的傷痛。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歷史,你就大可不必為此憂傷。據悉,這個村里當時住有60多戶人家,作為青壯年的男丁們早已到港澳等經濟發達的地方賺錢去了,而留下的大多是婦女兒童在這裡獨守家園。隨著時間的推移,村裡的男丁越來越少,留守村子的也都老弱病殘,雖然建築依然是這些建築,但早已物是人非。而那些漂洋過海的爺們也隨著村子的人氣衰減就很少再返回這個村落……據會同村村民介紹,目前在這些老宅裡邊依然住著20來戶人家,而住宅均是經過改良的。雖然有些老宅常年無人居住,破敗不堪,一些甚至變成了當地村民的加工廠,但隨著首次被批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會同村一定會變得乾淨整潔,為後人留下更為珍貴的記憶。

乘車路線

地址:香洲區金鼎鎮

乘坐10路3路65路66路67路68路70路71路K2路 到金鼎市場 下車步行 175米

乘坐10路3路65路66路68路70路 到下柵 下車步行 460米

乘坐10路3路65路66路67路68路70路71路 到金鼎醫院 下車步行 577米

乘坐10路66路68路K2路 到金鼎 下車步行 812米

民謠

前面一條塘,

二閘圍一鄉;

一間祠堂三塔上,

左邊文閣似牌坊,

右邊瓦瑤真排場;

花兒果子噴鼻香,

人人行過都旺相,

真系會同村仔好村場。

這是一首稱讚會同村的當地民謠。循透著自豪而樸實的歌謠,我們一起探訪會同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