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蓀

曾寶蓀

曾寶蓀(1893—1978),字平芳,別名浩如,一生以教育為業,終身未婚。其父親曾重伯(廣鈞)是光緒十五年進士,祖父曾紀鴻是清末著名數學家。其曾祖父即曾國藩。

基本信息

簡介

曾寶蓀像 曾寶蓀像

曾寶蓀(1893-1978)教育家。湖南省湘鄉縣荷塘鄉(今屬雙峰縣)人。女。字平芳,別號浩如。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生。父親曾廣鈞,是曾國藩孫輩中最年長的一個,她又是曾孫輩中最年長的一個。幼時從祖母郭氏(館名藝芳,曾紀鴻夫人)學,也請塾師。不纏足。稍長,入上海晏摩氏女校,繼入務本女學校,再入浙江公立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入浙江馮氏高等女學校(英國聖公會所辦),成績優異,成為以後一大轉折點。1911年(清宣統三年)在該校加入基督教。1912年(民國元年)春,去英國留學,先入瓦津私塾禮堂學校(中學女校性質),專心學英文,又進黑山高級女子中學,她相信科學救國,攻讀理科課程,後因考試合格,進入倫敦大學的西田書院(中學性質)。1916年夏,考得倫敦大學理科學士學位。後去劍橋、牛津大學讀研究項目,次年又讀師範科。回國後,得親友及社會人士贊助,於1917年9月在長沙創辦一所“藝芳”女子學校。自任校長。先在西園開學,計有英文、算學專修生及大學預科兩科,後遷曾國藩祠,實行六年中學一貫制(湖南和平解放後改為長沙市第十四中學)。

生平

曾寶蓀 曾寶蓀

清光緒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1893年3月9日),曾寶蓀生於北京,適與屈原同日生,故字平芳,讀孟子養氣章有感而號浩如。父親曾重伯(廣鈞),為光緒十五年進士(曾家出了兩個進士,另一個就是曾國藩),是一個具有維新覺悟的人,他給了曾寶蓀一生三次大幫助,一是不許纏足,二是不為她幼時定婚,三是準她入基督教和出洋留學。祖父曾紀鴻,是曾國藩次子,精通算學,但屢試不第,抑鬱中英年早逝,死時僅33歲。曾寶蓀自幼受教於祖母郭氏"藝芳老人",4歲入富厚堂家塾。曾府家塾的學生年齡大小不一,程度不齊,各上各的課,各讀各的書,那上課的情景煞是熱鬧:“一陣烏鴉噪晚風,諸生齊趁好喉嚨。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雜字讀完翻幼學,百家念畢誦神童。座中更有超群者,每日三行讀大中。”曾寶蓀資性穎悟,很受祖母喜愛,也很頑皮,常帶弟弟攀樹爬到"芳記"書樓看雜書,小說、星卜占相之類的書都有,到了吃飯的時候又悄悄地爬出來。一旦被管書樓的家僕發現後去告發,少不了受祖母一頓責罵。14歲就讀於上海,先後入晏摩、務本女校,鏇考入杭州省立女師。一年後,改入英國聖公會所辦的一所教會學校--馮氏高等女校,校長是英國人巴路義女士。巴女士很器重曾寶蓀,視其為之最得意的門生。在巴女士的影響下,她受洗禮皈依基督教。1912年,巴路義女士回國度假,帶曾寶蓀到英國留學,第二年考入倫敦大學西田學院學理科,1916年獲理科學士學位後轉劍橋大學專門學習生物學,次年又回倫敦大學學習師範教育,立定志向,回國後以從事女子教育為終身職業。

《曾寶蓀回憶錄》 《曾寶蓀回憶錄》

1918年初,經上海回到長沙,巴路義女士不顧年事已高,也隨曾寶蓀一道到中國辦女校。安頓好巴女士後,回荷葉富厚堂省親,在農曆年底又返回長沙,緊鑼密鼓地籌辦私立藝芳女子學校,為紀念祖母"舌聿之教",取其齋名為校名,自任校長,堂弟曾約農襄理校務,巴路義女士執教英文。首次招英、算專修科5人,大學預科生4名,後一度改稱大學部。而主要是辦中學,高中、國中,還有附小。從1918年至1949年,歷時30多年,由於時局動盪,藝芳女校三度停辦,三度復校。據《曾寶蓀回憶錄》載,共辦了國中26個班,高中19個班。大約培養了1000多名學生,是湖南省教育界一所頗負盛名的女子學校。在辦藝芳女校期間,還兩次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即稻田女師,後改名第二女子中學)校長。春風化雨,桃李盈庭。曾寶蓀辦女學,著重女子完全人格的培養,倡行榮譽制,凡學生寢室門、房門、衣櫃均不落鎖;圖書館不設出納,學生自行登記借還書,管理人員只負整理之責;考試不用監考,學生不帶夾袋,不交頭接耳,考場秩序井然;設學生自治委員會,自己管理自己。這一系列措施,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抗日戰爭爆發後,長沙遭敵機轟炸,曾寶蓀、曾約農避居香港,1942年他們又回到家鄉,辦家塾,課教曾氏子弟。抗戰勝利後,回到長沙,收回原曾文正公祠--浩園,恢復藝芳女校,國難日艱,篳路藍縷,實屬不易。1947年,曾寶蓀在湘鄉競選國大代表,由於曾氏宗親的奔走活動,終於壓倒國民黨中央內定的張默君而獲勝。1949年,她和曾約農先生去了香港,走後,要師爺把曾國藩、曾國荃、曾紀澤、曾廣鈞等人的日記及其他重要手稿裝了四大鐵箱帶到了香港,1951年初,曾寶蓀姊弟又去了台灣,日記、手稿等又被運到了台灣,1971年,曾氏姊弟已屆耄耋,決計將這批珍貴歷史文獻暫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富厚堂及其他在荷葉的曾氏府第所存手稿及藏書後來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交湖南圖書館保存至今,完好無損。曾寶蓀、曾約農姊弟均終身未婚,相依為命。曾約農任過設在台中的東海大學校長,長期在台灣大學任教。曾寶蓀去台後,未再直接從事教育工作,除了傳教布道外,也參加了一些政治活動。1978年7月27日在台北溘然仙逝。

成就

曾寶蓀手跡 曾寶蓀手跡

對曾寶蓀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有三個:祖母、父親和英國人巴路義女士,而最終促成她事業的卻是馮氏女校校長英國人巴路義女士。曾寶蓀與巴校長的交情開始於她的一次反叛行為,因為曾寶蓀對學校的許多做法表示憤怒,就自辦了一張報紙專講學校不平之事,巴路義校長看了不僅未有開除之意和懲罰之心,還和曾寶蓀促膝交談,從此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1912年,巴路義女士有回國一年的假期,她非常欣賞曾寶蓀的學識和人品,決定帶她到英國留學深造。她寫信徵求曾寶蓀父親和祖母的意見,父親完全同意,但祖母要求在巴師(曾寶蓀這樣稱呼她)回國之時將孫女一同帶回,方才答應。

1912年4月初,她們從中國出發。到英國後,為升大學,她於1912年9月入英國有名的黑山高級女子中學學習英文,並選修生物學和化學,將來準備學醫,科學救國。1913年9月,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倫敦大學的西田書院。在西田書院,她選的是理科,課程有生物、化學和數學。

當曾寶蓀不負恩師厚望,考上倫敦大學西田書院時,巴師的歸期已到,曾寶蓀該怎么辦?是放棄學業回國?還是不守當初對祖母的承諾獨自留在英國?但如果巴師不回中國再為教會服務五年,她將失去退休金。經過一夜的痛苦抉擇,巴師決定繼續留在英國陪伴曾寶蓀完成學業。曾寶蓀說:“那你豈不是為了我犧牲了自己的退休金么?”這位愛才的女士說:“上帝會安排的。”

1916年,她以優異成績獲倫敦大學理科學士,這是中國女子所得的第一個理科學位,她就成了中國女子中的第一個理科學士。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還是第一遭。畢業後的她在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繼續讀研究科目。為了將來辦學,1917年,她又在倫敦學了一年師範科,並與巴師在英國籌措資金籌劃回國辦學事宜。1917年10月30日,她們得到西田書院校長和各界人士的捐款資助,決定帶著基金回國辦學。

回到中國的曾寶蓀,決定與巴師在湖南長沙辦一所全新的女子學校,既不同於外國人的教會女校,也不同於中國人辦的女子學校,而是將中西最好的東西兼容並蓄,辦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學校。1918年9月,藝芳學校正式開辦,一辦就是32年。曾寶蓀任校長兼英語和生物教員,巴師作英文教員,曾寶蓀的弟弟曾約農任教務主任兼英、算及理化教師,又請了一些國文、體育、音樂和手工教員。

藝芳學校是一個既民主又嚴肅的學校,是國中高中六年一貫制度。學校管理採取民主制,學校大小事由學友會成員投票決議,所有學生和教員都是學友會成員。學校所有賬目公開,任何學生都可以查賬。學校從不開除學生,不記過,不當堂訓斥學生,有什麼問題私下談話解決。

曾寶蓀一生未婚,但她並不寂寞,她把自己的愛心獻給了每一個學生和教育事業。她不僅是藝芳學校的校長,還兼任省立第二女子中學校長、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她常常被邀請演講,有一次在12個省市演講,時間長達半年。1938年冬,她曾應邀出席英國伊頓學校的演講,題目為《中國抗戰必勝》,是東方女性在這裡演講的第一人。 她曾四次出席國際會議,包括在日本和中國召開的太平洋國際學會。由於她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受到人民的尊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