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等級考試教程-隸書

內容介紹

《書法等級考試教程:隸書》主要內容: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分秦隸(也叫古隸)、漢隸(也叫“今隸”)和八分。秦隸指秦始皇時期使用的簡體字。漢代日常套用仍是隸書,但是形體、筆勢不斷發展。東漢中期出現莊重典雅的新體。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隸體立石經於太學,成為國家的標準書體。魏以後隸書稱為八分。漢朝以後,各個時代都有隸書,但影響都不大。明末清初,隸書有過一個復興期,出現了很多擅長隸書的書法家(如金農、鄧石如、鄭簋等),我們今天所講的隸書多指漢隸。
晉代衛恆《四體書勢》說:“下士人程邈為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員,員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為御史,使定書。或日邈所定乃隸字也。”其實,秦人寫簡筆字並不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才有。從歷年各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筆畫省減、直多彎少的簡體字都出於當時的工匠之手,已是隸書的雛形。大量的古代文字實物說明了隸書是在民眾書寫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絕不是某人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來的,至多他只是隸書體的整理者。
漢字由篆書演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漢字演變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隸變之後的漢字形體,基本就接近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了。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隸書的鼎盛時期是在東漢後期,很多著名的碑刻都是在那一時期產生的,如《史晨碑》、《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西狹碑》、《石門頌》、《夏承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