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78年,復辦的暨南大學同時還創辦了醫學院。
2015年,教育部、國務院僑辦、衛計委簽署共建暨南大學醫學院,使得暨南大學醫學院成為三部委共建的20所高等醫學院校之一,成功躋身國內高等醫學教育第一方陣。
2016年7月,學校對醫學部及原醫學院進行了重組 。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7年12月學部官網資料顯示,學部下屬有基礎醫學院、中醫學院、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及直屬附屬第一醫院(廣州華僑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及若干非直屬附屬醫院(含第二臨床醫院),開設有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中醫學4個本科專業 。
師資力量
據2017年12月學部官網資料顯示,學部共有教職工2309餘名,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者137名、副高級職稱者245名,博士生導師72名、碩士生導師247名。教師隊伍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 。
學科建設
據2017年12月學部官網資料顯示,學部建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以及2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臨床重點專科。
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7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護理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教學建設
據2017年12月學部官網資料顯示,學部開設的臨床醫學為教育部特色專業、中醫學為廣東省特色專業,擁有系統解剖學等3門國家、省級雙語示範課程,生物化學、口腔組織胚胎學等7門省級教學示範教學課程,生理學和中醫基礎理論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病理生理學、中醫外科學等9門校級精品課程 。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據2017年12月學部官網資料顯示,學部建有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家中管局病理生理實驗室)、2個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腦科學研究所)、2個研究室(發熱研究室、眼科研究室)、1個研發中心(傷害預防控制中心)、1個國家工程中心分中心(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廣東分中心)、1個實驗技術中心(田家炳醫學實驗中心) 。
科研成就
據2017年12月學部官網資料顯示,學部近五年先後承擔國家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0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200多項,SCI收錄論文近1000篇,年均科研經費逐年提升已達二千萬以上 。
學術資源
《中國病理生理雜誌》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主辦、暨南大學承辦的國內唯一的綜合性病理生理學高級學術刊物。雜誌刊登有關病理生理學研究(包括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方面的論著、專題綜述、臨床生理專題講座、教學研究、科研儀器和藥品評價介紹等,注重介紹疾病發病機制。1985年3月創刊,1999年改為月刊。
期刊於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和2014年連續7次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共出7版),且2008和2011年在基礎醫學類排名第一。1988年入選首批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之後歷年均入選,且2008~2016年8次在基礎醫學類綜合排名第一。2007~2016年9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獎。2008~2017年連續4屆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共評選4屆)。2011~2016年均被評為“RCCSE(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權威學術期刊”。2016年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榮獲“2016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學術類期刊)稱號。2010年榮獲廣東省期刊評選最高獎——品牌期刊獎;2011年榮獲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15和2017年被評為廣東省精品科技期刊。1997~2005年連續獲得中國科協優秀基礎性和高科技學術期刊專項經費資助;2010~2011、2013~2017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示範項目及期刊學術質量提升項目資助。在期刊發表的7篇論文分別於2004~2008年連續5屆榮獲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2012~2017年74篇論文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領跑者5000)”。
截至2017年12月,根據“中國知網”統計,期刊機構用戶總計3546個,分布在24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法國國防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韓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等。期刊已被中國知網(CNKI)資料庫、萬方資料庫、維普資料庫、國內幾乎所有的資料庫和檢索期刊、中國香港《中國醫藥文摘》、美國《化學文摘》、《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資料庫》等收錄 。
現任領導
主任:葉文才(副校長兼任)
副主任:董軍
學部辦公室主任:黃優傑
教學與醫院管理辦公室主任:戚仁斌
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董軍(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