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

普濟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規劃布局和建築設計上獨具匠心,是中國寺院建築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重要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歷史
普陀山位於東海之上,相傳為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道場,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

普濟寺又名前寺,坐落於靈鷲山麓。i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日僧慧鍔請五台山觀音像歸國,因風阻上岸與山民張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觀音。後梁末帝貞明年間(915-920年),由“不肯去觀音院”擴大為寺,後遷到現在這個地方的(一說最早的不肯去觀音院即建於此地)。宋代先後改名為“五台圓光寺’’與“寶

建築
進入普濟寺一般都要經過一個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門,高約20米,柱上橫楣雕刻有精緻的雲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說這是皇帝立下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普濟寺占地37019平方米,共有10殿、12樓、7堂、7軒,計23l間,建築面積11400平方米。全寺有六進殿堂,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

御碑殿。在山門內,有明萬曆、清康熙時的御碑三塊,正中一塊刻的是普濟禪寺歷史沿革,立於3.5噸重的贔屓上,贔屓昂首伸頸,服珠能轉動,可見其雕刻之精。
鐘鼓樓。山門東側是鐘樓,重檐歇山,內懸大銅鐘一口,重3500餘公斤,鑄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西側有鼓樓,建築形式同鐘樓。每天清晨撞鐘,傍晚擊鼓,召集僧眾參加活動,這就是古代詩文中常說的“晨鐘暮鼓”。
天王殿。亦稱金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進門迎面是一彌勒菩薩,光首、笑臉、袒胸、盤坐,一手拿一隻布袋。據說他能將世人一切苦難裝入布袋之中。佛像兩旁有一副對聯:“慈顏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間難容之事”,以勸人們慈悲大度為懷,用樂觀態度對待風雨變幻的生活。彌勒菩薩後面的塑像是韋馱菩薩,昂然挺立,手持寶杵,據傳韋馱是神將之首,常於東、南、西三州巡遊,守護伽藍,屬護法神。兩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衛士在維護法門,他們是東、南、西、北四個方面的天王,各自手裡拿著法器。殿後有香樟8株,直徑0.8-2米多,植茂蓋庭。
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相當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圓通是觀音菩薩的別號,這座殿供奉的正是觀音菩薩。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闊7間,進深6間,重檐歇山,黃琉璃頂,九踩斗拱,門心板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欄板,台中有鋼鼎爐,高約4米,上鑄,“普濟禪寺”、“千秋寶鼎”、“光緒辛丑(即1901年)冬月吉旦”等字樣。殿內正中端坐著高達8.8米(毗盧觀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觀音菩薩,全身金黃,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邊站立著她的門徒善財和龍女,神態天真活潑。
東西兩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不同形態的菩薩,稱觀音三十二應身,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身說法形象。她們是: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寒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邊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迦身、執金剛神身。再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共33身。這種塑法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主殿兩旁建有配殿。東首文殊殿,供奉應化於五台山的文殊菩薩;西首普賢殿,供奉應化於峨眉山的普賢菩薩。兩側迴廊是羅漢堂,各塑9尊共18尊羅漢。
法堂。面寬5間,重檐歇山,樓下是法堂,樓上為藏經樓。收藏著萬卷經書。兩側又有配殿,東首為普門殿,西首為地藏殿,供奉應化於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這樣排列,把中國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賓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國”棗普陀山主佛觀音菩薩顯得更為突出。再兩側東首是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來僧人、接洽佛事之處,西首也是客堂。
後殿立有功德碑,是供募化資金、建寺有功的人留名用的。
方丈殿。5開間,殿內陳設清淨,簡樸大方。殿東首為庫房,殿西現為普陀山佛教協會辦公室。
功德殿。在寺最後,是佛教信徒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設齋堂、僧舍等。
普濟寺內有龍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為煮雲霧佛茶的上品泉水。過去在附近設有茶室,招待香客。這就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靜室茶煙”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