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氏家族

晉馮:(生卒年待考),京兆人。 晉灼:(生卒年待考),河南人。 晉調元:(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姓氏源流 晉(Jìn 晉)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后代,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載,上古周武王將兒子叔虞,分封為唐地的首領,故稱為唐叔虞。至其子燮父,因唐地有條河流叫晉水,所以叔虞的兒子就將地名改為晉,並建立了晉國。晉國就在現今山西省太原一帶。到了春秋時代,傳二十代,韓、趙、魏三家分晉。原晉國王公之族被廢為庶人,子孫遂以原國名為姓,是為晉姓。 得姓始祖:唐叔虞。根據《文韻》記載,晉國本是唐叔虞的後代,後代以晉為氏,稱為晉氏。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周武王第十三個兒子叔虞受周成王封於唐,稱為唐叔虞,他的兒子燮父繼位之後,把國都遷到太原南面的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傳到二十代,子孫就以國為姓。古代晉國,西周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西鄉寧聞喜東北,翼城東南。春秋時晉文公當政之後,改革內政,擴充軍隊,先後消滅了楚、秦等國,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晉國政權逐漸旁落,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晉靜公被趕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居住,他的子孫就是以晉為姓。故晉氏後人奉唐叔虞為晉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缺)晉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晉姓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位於今山西省翼城的唐與朝廷對抗,被周成王派軍伐滅,成王封其弟弟叔虞於此地,負責管理遺民事務,叔虞之子燮父即位後,把國都遷到太原南面的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其子孫中就有以國名為姓的。晉國的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晉國也強盛一時。春秋末年,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國君被趕至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其子孫居住於此,所以後來在此地,也就出現了晉氏。據《姓纂》載,周叔虞封於唐,傳至子燮父,徙居晉,稱晉侯,其子孫以國名為姓,稱晉氏。山西省晉姓按姓氏人口統計,晉姓居全省第118位。據《姓氏考略》載,晉姓望族出於平陽(三國魏置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虢郡(漢置弘農郡。隋廢郡為弘農縣,屬陝州。隋末復置郡。義寧元年,改為鳳林郡,仍於盧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為虢州,改鳳林為鼎州。貞觀八年,廢鼎州,移虢州於今治,屬河南道。開元初,以巡按所便,屬河東道。天寶元年,改為弘農郡。乾元元年,復為虢州,以弘農為緊縣,盧氏、朱陽、玉城為望縣。天寶領縣六,戶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四十五。西至京師四百三十里,東至東都五百五十三里)。

郡望堂號

1、郡望

平陽郡:隋以前的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虢 郡:周姬姓國,有三:東虢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為鄭所滅。西虢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秦所滅。北虢在今三門峽和山西平陸等地,為晉所並,虢州,隋、唐、宋時有虢州,治所先在今河南省盧氏,唐移今靈寶。元併入陝州。

2、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虢國堂:以望立堂,亦稱虢州堂、虢郡堂、弘農堂、靈寶堂。 廉潔堂:資料有待補充。 貞孝堂:資料有待補充。

晉姓宗祠通用對聯

晉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好古樂道; 養士給資。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京兆人晉馮,明帝時官京兆祭酒。好古樂道,後被班固推薦給東平王劉蒼。下聯典指宋代人晉應祖,任知州時,每月拿出公帑(Tǎng音倘,指國庫中的金帛)二十千資助貧窮的讀書人。 著書文士; 樂道名師。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尚書郎晉灼,河南人。著有《漢書音義》。下聯典指東漢京兆祭酒晉馮,京兆人。好古樂道,班固薦之於東平王。

晉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捐俸活命傳美德; 勸民入學廣政聲。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館陶知縣晉調元,大飢之年,捐俸煮粥活民,備受稱道。下聯典指宋代房州知州晉騭,以軍墾救荒,修制軍器農具,創學校,勸民入學,免其役稅以獎之。頗有政績。 〖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教開墾以足軍人,不呼庚桂; 了帑錢而給士子,無慮水薪。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晉應祖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名人晉勝事典。

歷史名人

晉 騭:宋朝的州官,他到房州做州官時,遇上兵亂,百姓鬧饑荒,他令軍隊墾荒種田,至秋大熟豐收後,倉廩富足,遂將糧食分給百姓,免其徭役。他還修建學校,讓平民百姓的小孩也有書讀。而且還召集鐵、木匠,為百姓改良和修理農具。 晉 爵:明朝文官,又能帶兵,文武雙全,性格剛正,後來討厭官場,就回鄉去了。 晉文公:名重耳(公元前697-公元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獻公次子。驪姬之亂,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歷經狄、衛、齊、曹、宋、鄭、楚、秦諸國。惠公死,懷公繼立,不得人心。遂借秦穆公力歸晉,得即君位。任用狐偃、趙衰等人,整頓內政,增強軍力,使國力復強。平周王室王子帶亂,迎周襄王復位,以尊王為號召,樹立威信。城濮之戰大敗楚、陳、蔡三國軍,會諸侯於踐土,遂成霸主。在位九年 晉鄙:(公元前?~前257年待考),魏國人。著名戰國時期魏國將領。 晉鄙是著名的魏國將領,驍勇善戰,且精兵法,就是為人比較呆滯。 周郝王五十七年(秦昭襄王贏稷四十九年,趙孝成王趙丹八年,魏安釐王魏圉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晉鄙奉魏王命率軍援救。鏇以魏王畏秦而奉命停駐盪陰(今河南湯陰)。 由於晉鄙傻乎乎地堅守魏王命令,禁軍出動,後來信陵君魏無忌竊得兵符,派手下的大力士朱亥將晉鄙一錘擊殺。信陵君遂奪其軍權,率兵成功往救趙國。 晉馮:(生卒年待考),京兆人。著名東漢朝時期大臣。 漢明帝執政時期,晉馮官任京兆祭酒。他好古樂道,後被著名的漢史家班固推薦給東平王劉蒼。 晉馮曾與劉歆、揚雄、段肅等續撰司馬遷的《史記》。 晉灼:(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晉朝大臣,古音韻學家。官至晉朝尚書郎,著有《漢書音義》十七卷,對古代自先秦至漢朝以來的諸多漢字之淵源、讀音、釋義等有精闢解釋,發揚了古音韻學派。 晉暉:(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末五代時期將領。 晉應祖:(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任知州時,每月拿出公帑(國庫金帛)二十千資助貧窮的讀書人。 晉應槐:(生卒年待考),字植吾,號似齋;山西洪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吏部驗封司主事,歷文選司郎中,掌選事,屢拒權臣請託。高拱掌內閣,應槐致書拱,得以遷升,累官至左僉都御史,巡撫寧夏。 晉調元:(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明朝年間館陶知縣,大飢之年,捐俸煮粥活民,備受稱道,民間建有調元祠念之。 晉臣:(生卒年待考),明朝大臣。 晉國柱:(生卒年待考),明朝學者。 晉德慧:(生卒年待考),字維哲,號晉山。著名清朝學者。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拔貢。由教習授浙江上虞知縣,調仙居縣。捐俸倡建橋樑二十洞,長三十六丈,題謂“樂安橋”。後歸田講學,六十歲卒。 著有《晉山制藝》、《越東集》、《痴集》、《涉趣園群書考》。望【晉氏家族】 親人,遵法守紀,愛國愛民,平安健康,幸福美滿。 【晉氏家族吧】百度貼吧:晉氏家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