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建國
後晉高祖石敬瑭是沙陀人,家世貧寒,連姓氏也沒有,至於石姓,也不知其來源。石敬瑭的父親早年跟從李克用征伐,以功授洺州刺史。石敬瑭為人沉默寡言,穩重沉厚,李嗣源愛之,遂將女兒嫁給了他。
由於這個原因,使他得以在李嗣源帳下為將。李嗣源稱帝後,歷任保義、宣武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嗣源晚年轉任河東節度使。李嗣源死後,後唐發生了巨變,兒子李從厚剛繼位,養子李從珂就發動了兵變,領兵殺向洛陽。李從珂召石敬瑭趕來洛陽商議軍國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從洛陽逃出來的李從厚,將李從厚的隨從全都殺死,然後把李從厚幽禁起來,去向李從珂請功,最後李從珂派人殺害李從厚。
李從珂繼位以後,將石敬瑭當成最大的威脅,想盡辦法要將他調離河東這塊興王之地。石敬瑭認為我不興亂,朝廷發之,安能束手於道路?遂決意謀反。大將劉知遠,掌書記桑維翰也有此意。於是,石敬瑭上表指責後唐末帝是明宗養子,不應承祀,要求讓位於許王李從益(明宗四子)。後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並以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招討使,將兵三萬築長圍以攻太原。
石敬瑭在河東的兵力不足以抵擋後唐的進攻,因此石敬瑭決定求助於契丹。作為條件,他同意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並對遼太宗耶律德光自稱“兒”。於是,遼太宗決定幫助石敬瑭。但後唐君臣對契丹的來援卻毫無戒備,沒有及早截斷雁門諸通道,致使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率的軍隊順利度過險要,進抵太原,大敗後唐軍隊,將後唐五萬大軍包圍於晉安寨。被圍於晉安寨的後唐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軍心已亂,副使楊光遠、大將安審琦勸主帥張敬達投降,遭到拒絕,索性將他殺害,舉全軍投降了石敬瑭。契丹主作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大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於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不久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滅亡。
石敬瑭依靠契丹自藩帥而奪得帝位,所以每年除了向契丹貢奉大量的財物外,吉凶慶弔,從未遺忘,使者相望於道,奉表稱臣,稱契丹主為父皇帝,其實他比耶律德光還要大九歲,契丹太后、太子、諸王、元帥以及重要大臣韓延徽等,也都有賄賂相送。每有契丹使者至,必於別殿拜受詔敕,契丹使者小不如意,多出不遜之語。對於這一切石敬瑭都忍受下來了,但朝野上下鹹以為恥,有的大臣也因此而拒絕出使契丹。如兵部尚書王權就是如此,石敬瑭派他出使契丹,向其主獻徽號,王權恥於向契丹主跪拜,寧願丟官,也不願充使。
後晉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從後晉高祖石敬瑭936年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為止。
開國皇帝
石敬瑭是沙陀人,後唐明宗的女婿。後唐長興三年 (932),任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明宗去世前後,屢次發生爭奪皇位的亂事。石敬瑭看到後梁、後唐皆自藩鎮得國,早就覬覦帝位。清泰三年(936)夏,石敬瑭與桑維翰勾結契丹,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並將幽雲十六州拱手獻給契丹,另加歲貢帛三十萬匹。十一月,契丹主在太原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後晉大致與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後蜀等政權並存。天福元年閏十一月二十六(937年1月11日),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死。二年,石敬瑭遷都汴州,三年升為東京開封府。石敬瑭的帝位並不穩固。他對契丹的屈辱行為,遭到人民的反對;一些方鎮如成德(今河北正定)的安重榮、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的劉知遠,都準備搶奪帝位;此外,儘管石敬瑭卑屈地侍奉契丹,仍常遭到契丹的責備。天福七年他憂鬱而死。
都城
洛陽 937-938年(約2年)後遷開封。
後晉少帝
侄石重貴繼位,史稱少帝或出帝。大臣景延廣掌權,在向契丹告知 石重貴敬瑭死訊時,用對等的書式,稱孫不稱臣,契丹主於是驅兵南下。晉軍士兵英勇作戰,開運元年(944)和二年兩次擊退契丹軍。三年十月,重貴任姑父杜重威元帥,率兵抵擋契丹,杜威效法石敬瑭,暗中進行勾結,遼朝答應立杜威為晉朝皇帝。杜威信以為真,決意投降,遂引契丹軍南下,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11日)入開封,虜重貴北遷,後晉滅亡。次年正月,耶律德光在開封稱帝,改國號為大遼。遼太宗“打草谷”,東西兩都數百里成為白地。遭到了後晉抵抗,三月,被迫北返。據遼寧博物館收藏的《晉出帝石重貴墓志銘》,後晉出帝北遷後,崩於遼保寧六年(公元974年),年六十一歲。
後晉滅亡
石敬瑭死後,其侄石重貴繼位。石重貴的親生父親石敬儒,他是石敬瑭的兄長,早年在唐莊宗部下為將,早死,所以被石敬瑭收養為子。由於石敬瑭的五個兒子早死,而石重睿年紀尚幼,所以只好立石重貴為帝,史稱晉出帝。
石重貴雖為皇帝,朝中大權卻由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掌控。景延廣無勇無謀,卻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他自掌權以來,改變了石敬瑭對契丹的一貫政策,拘禁其使者,殺害契丹商人,搶奪其貨物。石重貴對契丹稱孫不稱臣,引起契丹的不滿,戰爭一觸即發。景延廣不做好戰爭準備,卻口出狂言,聲稱“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天下笑,當成後悔矣!”契丹主聞言大怒,連年進兵侵擾中原。而後晉王朝內部卻有不少軍閥也想乘亂奪取皇位,唯恐天下不亂,如石敬瑭的兒女親家楊光遠,原後晉大將趙延壽、北面都招討使杜重威、李守貞等,無不是此類人物。在契丹與後晉的戰爭中,幸賴廣大軍民的拚死奮戰,才使契丹軍屢次受挫而退,有時還敗得很慘。
開運三年(94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再次發動對後晉的戰爭。他指示降將趙延壽與瀛州刺史詐降,送假情報給後晉。出帝不辨真假,急於成功,遂匆忙命杜重威為統帥,統領大軍北上抗擊。杜重威此次出征是有個人打算的,他想仿效石敬瑭,賣國求榮,當兒皇帝。所以藉口此次出戰深入敵境,必然要有強大的兵力才能保證成功。石重貴只好給他增兵,致使禁軍皆歸其麾下,京師空虛。杜重威到前線後,每日置酒作樂,不議軍事,只知一味地向晉廷要求增兵運糧。晉軍兵多將廣,實力強於對方,由於主帥沒有任何作為,反被敵軍截斷糧道,形勢極為不利。杜重威正要使晉軍處於危險境地,以便受其裹脅投降契丹。他與副帥李守貞商議,派人與契丹聯繫請降。耶律德光雖然包圍了晉軍,但晉軍畢竟人多勢眾,且戰鬥力較強,欲想獲得全勝,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當他得知杜重威率軍投降的訊息後,大喜過望,馬上許願事成後立他為帝。於是杜重威招集諸將,伏甲於營中,宣布投降契丹,諸將中雖有不願意者,但在刀劍的威脅下,也只好連署降表。當杜重威向全軍宣布投降的訊息後,全軍慟哭,震天動地。
杜重威投降後,耶律德光讓他穿上赭黃袍,由於他早已許立趙延壽為帝,於是也讓延壽同樣穿上赭黃袍,將兩個賣國賊玩弄於股掌之上,而實際上根本無意讓他們中的任何一人當皇帝。這一回他本人要過當中原皇帝的癮了。
由於晉軍主力已經投降契丹,所以耶律德光很快便進入了汴梁,俘獲了石重貴及其全家,將他們遷往契丹境內的建州(今遼寧朝陽境內)居住。耶律德光於次年,即公元947年,在汴梁後晉宮中即位。由於契丹軍隊在中原到處燒殺搶掠,美其名曰“打草谷”,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他們聚集起來,多者數萬人,少者不減千百,到處打擊契丹軍隊,殺戮契丹派來的官吏。耶律德光無力維持其在中原的統治,只好匆忙立唐明宗之子許王李從益為帝,然後率軍北撤,途中一病而亡。後晉共歷二帝,統治了十一年時間。
史書記載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雞,本出於西夷,自朱邪歸唐,從朱邪入居陰山。其後,晉王李克用起於雲、朔之間,臬捩雞以善騎射,常從晉王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雞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
石敬瑭生平
為附馬號左射軍
敬瑭為人沈厚寡言,明宗愛之,妻以女,是為永寧公主,由是常隸明宗帳下,號左射軍。莊宗已得魏,梁將劉掞急攻清平,莊宗馳救之。兵未及陣,為掞所掩,敬瑭以十餘騎橫槊馳擊,取之以旋。莊宗拊其背而壯之,手啗以酥,啗酥,夷狄所重,由是名動軍中。十五年,莊宗戰於胡柳,前鋒周德威戰死,敬瑭以左射軍從明宗復擊敗梁兵。明宗戰胡盧套、楊村,為梁兵所敗,敬瑭常脫明宗於危。
趙在禮之亂,明宗討之,至魏而兵變,明宗初欲自歸於天子,明己所以不反者。敬瑭獻計曰:“豈有軍變於外,上將獨無事者乎?且猶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願得騎兵三百先攻汴州,夷門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以成事。”明宗然之,與之驍騎三百,渡黎陽為前鋒,明宗遂入汴。莊宗自洛後至,不得入,而兵皆潰去。莊宗西還,明宗以敬瑭為前鋒趣汜水,且收其散卒。莊宗遇弒,明宗入立,拜敬瑭保義軍節度使,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兼六軍諸衛副使。在陝為政以廉聞。是時,諸侯多不奉法,鄧州陶玘、亳州李鄴皆以贓污論死,明宗下詔書褒廉吏普州安崇阮、洺州張萬進、耀州孫岳等以諷天下,而以敬瑭為首。
天成二年十月
從幸汴州,為御營使,拜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六軍副使如故,改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三年四月,徙鎮天雄,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五月,拜駙馬都尉。董璋反東川,為行營都招討使,不克而還。復兼六軍諸衛副使。徙鎮河陽三城,未行,而契丹、吐渾、突厥皆入寇,是時,秦王從榮統六軍,敬瑭疑其必及禍,不欲為其副,乃自請行。及制出,不落副使,輒復辭行。明宗數責大臣問誰可行者,范延光、趙延壽等卒以敬瑭為請,乃拜河東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總管,落六軍副使,乃行。
明年,明宗崩,愍帝即位,加中書令。三月,徙鎮成德。清泰元年五月,復鎮太原,來朝京師。潞王從珂反於鳳翔,愍帝出奔,遇敬瑭於道。敬瑭殺帝從者百餘人,幽帝於衛州而去。廢帝即位,疑敬瑭必反。
•天福元年五月
徙鎮天平,敬瑭果不受命,謂其屬曰:“先帝授吾太原使老焉,今無故而遷,是疑吾反也。且太原地險而粟多,吾當內檄諸鎮,外求援於契丹,可乎?”桑維翰、劉知遠等共以為然。乃上表論廢帝不當立,請立許王從益為明宗嗣。廢帝下詔削奪敬瑭官爵,命張敬達等討之,敬瑭求援於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入自雁門,與唐兵戰,敬達大敗。敬瑭夜出北門見耶律德光,約為父子。
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國號晉。以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雲、應、新、媯、儒、武、寰州入於契丹。己亥,大赦,改元。掌書記桑維翰為翰林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樞密使事。閏月丙寅,翰林學士承旨、尚書戶部侍郎趙瑩為門下侍郎,桑維翰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甲戌,趙德鈞及其子延壽叛於唐來降,契丹鎖之以歸。己卯,次河陽,節度使萇從簡叛於唐來降。辛巳,至自太原。盧文紀、姚顗罷。甲申,大赦,殺張延朗、劉延朗,赦房暠。十二月乙酉,如河陽。追降王從珂為庶人。丁亥,司空馮道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己丑,曹州指揮使石重立殺其刺史鄭玩。辛卯,御札求直言。癸巳,鎮州牙內都虞候秘瓊逐其節度副使李彥琦。同州裨將門鐸殺其將楊漢賓。庚子,天平軍節度使王建立殺其副使李彥贇。旱。
•二年春正月癸亥
安遠軍節度使盧文進叛降於吳。丁卯,天雄軍節度使范延光殺齊州防禦使秘瓊。戊寅,兵部侍郎李崧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封唐宗室子為公,及隋酅公為二王后,以周介公備三恪。二月丁西,契丹使太子解里來。三月庚辰,如汴州。夏四月丁亥,赦囚,蠲民租賦。趙瑩使於契丹。辛卯,宣武軍節度使楊光遠進助國錢。契丹使宮苑使李可興來。五月壬戌,御札求直言。丁丑,追尊祖考為皇帝,妣為皇后:高祖璟謚曰孝安,廟號靖祖,祖妣秦氏謚曰孝安元;曾祖彬謚曰孝簡,廟號肅祖,祖妣安氏謚曰孝簡恭;祖昱謚曰孝平,廟號睿祖,祖妣來氏謚曰孝平獻;考紹雍謚曰孝元,廟號獻祖,妣何氏謚曰孝元懿。六月癸未,契丹使夷離畢來。天雄軍節度使范延光反。丁酉,傳箭於義成軍節度使符彥饒。丁未,楊光遠為魏府四面行營都部署。東都巡檢張從賓反,留守判官李遐死之,奉國都指揮使侯益、護聖都指揮使杜重威討之。從賓寇河陽,殺皇子重乂;寇河南,殺皇子重信。秋七月,從賓陷汜水關,殺巡檢使宋廷浩。壬子,右衛大將軍尹暉叛奔於吳,不克,伏誅。右監門衛大將軍婁繼英叛降於張從賓。義成軍亂,殺戍將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白奉進。甲寅,戍將奉國指揮使馬萬執符彥饒歸於京師,命殺之於赤岡。乙卯,楊光遠為魏府行營都招討使。辛酉,杜重威克汜水關。壬申,楊光遠克博州。丙子,安州屯防指揮使王暉殺其節度使周瑰,右衛上將軍李金全討之。八月丙申,靜難軍節度使安叔千進添都馬。乙巳,赦非死罪囚及張從賓、符彥饒、王暉餘黨。九月,楊光遠進粟。冬十月辛巳,禁造甲兵。
•三年春二月戊戌
諸鎮皆進物以助國。三月壬戌,回鶻可汗王仁美使翟全福來。丁丑,禁私造銅器。秋七月辛酉,以皇業錢作受命寶。八月戊寅,馮道及左僕射劉昫為契丹冊禮使。壬午,澶州刺史馮暉降。丙戌,許御署官選。己丑,蠲水旱民稅。辛丑,歸伶官於契丹。九月己酉,赦范延光。己未,歸靜鞭官劉守威,金吾勘契官王殷、司天雞叫學生殷暉於契丹。于闐使馬繼榮來,回鶻使李萬金來。己巳,赦魏州,蠲民稅。是月,宣徽南院使劉處讓為樞密使。冬十月戊寅,契丹使中書令韓頻來奉冊曰英武明義皇帝。庚辰,升汴州為東京,以洛陽為西京,雍州為晉昌軍。戊子,右金吾衛大將軍馬從斌使於契丹。己未,契丹使梅里來。戊戌,大赦。庚子,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十一月辛亥,升廣晉府為鄴都。壬戌,除鑄錢令。十二月丙子,封子重貴為鄭王。
•四年春正月
盜發唐愍皇帝墓。辛亥,澶州防禦使張從恩為樞密副使。旌表深州民李自倫門閭。三月乙巳,回鶻使其都督拽里敦來。丙辰,頒《調元歷》。靈州戍將王彥忠以懷遠城反。己未,彥忠降,供奉官齊延祚殺之。夏四月辛巳,封回鶻可汗王仁美為奉化可汗。甲申,廢樞密使。秋七月丙辰,復禁鑄錢。閏月壬申,桑維翰罷。八月己亥朔,河決博平。西戎寇涇州,彰義軍節度使張彥澤敗之,執其首領野離羅蝦獨。九月丁丑,契丹使粘木孤來。癸未,封李從益為郇國公以奉唐後。丙戌,高麗王建使其廣評侍郎邢順來。冬十一月乙亥,立唐高祖、太宗、莊宗、明宗、愍帝廟於西京。戊子,契丹使遙折來,吐蕃罷延族來附。
•五年春正月丁卯朔
德音除民公私債。己丑,回鶻使石海金來。夏四月甲子,契丹興化王來。五月丙戌,安遠軍節度使李金全叛附於唐。六月癸卯,李昪遣其將李承裕入於安州,金全奔於唐,安遠軍節度使馬全節及承裕戰,敗之。丁巳,克安州,承裕奔於雲夢,全節執而殺之。秋八月丁酉,閱稼於西郊。己未,西京留守楊光遠殺太子太師範延光。九月丁卯,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和凝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辛巳,閱稼於沙台。冬十月丁未,契丹使舍利來。十一月丙子,冬至,始用二舞。
•六年春正月戊寅
封唐叔虞為興安王,台駘為昌寧公。二月戊申,停買宴錢。三月,除民二年至四年以前稅。夏四月己未,契丹使述括來。五月,吐渾首領白承福來。秋七月壬午,突厥使薛同海來。八月壬辰,如鄴都,開封尹鄭王重貴留守東京,宣徽南院使張從恩東京內外兵馬都監。壬寅,大赦。甲寅,光祿卿張澄使於契丹。九月乙亥,前安國軍節度使楊彥詢使於契丹。丁丑,吐渾使白可久來。河決中都,入於沓河。冬十月,河決滑、濮、鄆、澶州。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反。十一月丁丑,西京留守高行周為南面軍前都部署以討之。十二月丙戌朔,鄭王重貴為廣晉尹,徙封齊王。先鋒都指揮使郭金海及安從進戰於唐州,敗之。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反。天平節度使杜重威為鎮州行營招討使。丙申,契丹遣使者來。戊戌,杜重威及安重榮戰於宗城,敗之。
•七年春正月丁巳
克鎮州,安重榮伏誅,赦廣晉。庚午,契丹使達剌來。三月,歸德軍節度使安彥威塞決河於滑州。閏月,天興蝗食麥。夏五月乙巳,尊皇太妃劉氏為太后。六月丙辰,吐渾使念醜漢來。乙丑,皇帝崩於保昌殿。
•晉將勇猛敗契丹
在這次戰役中,晉朝的愛國將士起了重要作用,而最能體現後晉將士勇氣的還是第二次和契丹的交戰。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初,契丹又一次南下入侵,又是趙延壽為先鋒。石重貴本想親征,但由於患病,就先派張從恩、馬全節等人領兵分路北上抵禦契丹軍隊。開始朝廷畏懼契丹的聲勢,讓軍隊後撤,沒想到引起了各軍的恐慌,導致部隊混亂無法整頓。 到三月一日,後晉幾萬兵馬集中,列陣於相州(今河南安陽)安陽水以南,皇甫遇和濮州刺史慕容彥超率領數千騎兵偵察前進。與契丹兵數萬人遭遇於漳水,皇甫遇領兵邊戰邊退,然後再與契丹兵決戰,皇甫遇的戰馬死於戰場,就和敵人步戰,皇甫遇的隨從杜知敏把他的馬給了皇甫遇,皇甫遇就又騎馬衝進敵陣。終於遏制了契丹軍的攻勢,這時,皇甫遇見杜知敏已經被契丹兵俘虜,就對慕容彥超說:“杜知敏是個義勇之人,我們不能丟下不管。”於是兩人又沖入敵陣,將杜知敏救了回來。這時,契丹軍隊又有大股衝上來,兩位勇將決心以死報國,率領晉軍又和敵人廝殺起來。 駐守安陽的晉軍主力見皇甫遇到傍晚還沒有返回,就知道肯定遇上了契丹兵。安審琦要去救援,張從恩卻畏敵不前,安審琦就自己領兵去了。契丹兵見有晉軍來救,馬上撤走了。皇甫遇和慕容彥超這才得以安全返回。契丹兵知道晉軍主力到達後也恐慌得向北退去。而張從恩卻更害怕,不等和眾將商議好就擅自領兵南下了,這又一次造成自己隊伍的混亂。不久,石重貴親自出征,進到滑州(今河南滑縣),又督促各路軍隊北進。到四月二十三日,都招討使杜重威在定州集結各軍,接著北進攻下泰州(今河北保定),五月二日又占領了滿城(今河北滿城),並俘虜了契丹一個酋長和士兵二千人。這時,契丹的降將說耶律德光又領兵八萬再次南下,杜重威非常恐慌,五月四日退守到泰州固守。五月七日又向南撤退,契丹兵尾隨而至。晉軍退到陽城(今河北安國東南)後就開始反擊,將契丹軍趕得向北逃竄。但晉軍繼續南撤時,契丹軍又以重兵壓過來。五月十一日,晉軍到達了白團衛村,埋設鹿砦紮下營房。契丹兵則將晉軍重重包圍,還派部隊截斷了後晉的糧道。到傍晚的時候,東北風大起,有的樹都被刮斷了。士兵們渴得要命,就在營中挖井取水,但每次剛要出水時井卻塌了。士兵們只好用綢布包上泥土,然後絞出水來喝,但仍解不了渴。天亮的時候,東北風更大了。耶律德光對部下說:“晉軍就是這么多了,要全部殲滅他們,然後就可以乘勝直取他們的首都了。”他命令士兵下馬,拔掉鹿砦沖入晉軍大營,用短兵器攻擊晉軍,又順風放火揚塵助其聲勢。 晉朝將士都很氣憤,大聲喊道:“都招討使為什麼還不下令反擊,讓我們束手待斃!”眾將都要求出戰,杜重威卻說:“等風勢稍微緩和一點,我們再看情況決定。”李守貞反對說:“現在敵眾我寡,但在風沙瀰漫當中,敵人無法了解我們的兵力虛實,只要勇猛衝殺就可以戰勝敵人,這場大風沙就是來幫助我們的啊!如果等到風沙停止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被敵人全殲了。”見杜重威仍然猶豫不決,李守貞便對眾將士大聲喊道:“我們大家一起出戰殺敵!”然後他又對杜重威說:“令公您善於防禦,守貞就率領主力和敵人決戰了!”騎兵將領們也對形勢有分歧,在張彥澤詢問大家計策時,多數人都認為應該等風停了再出擊,而藥元福卻說:“現在我們的部隊已經極度饑渴,如果再等到風停,那我們恐怕就已經成了敵人的俘虜了。現在敵人以為我們不能頂風作戰,所以更應該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這就是兵家常用的欺詐之術啊。”符彥卿也說:“與其束手就擒,不如以身殉國!”於是大家齊心合力一起出擊,迫使契丹兵後退數百步。這時,符彥卿等人對李守貞說:“現在我們是率領部隊往來迷惑敵人呢?還是繼續攻擊敵人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呢?”李守貞說:“形勢到了這種地步,怎么能再迴轉馬頭呢!要長驅直入取得全勝啊!”符彥卿等將領縱馬飛馳而去,這時風勢更大了,天昏暗得幾乎和黑夜一樣。眾將率領萬餘騎兵向著契丹橫掃過去,喊殺聲驚天動地,在晉軍將士出其不意的全力反擊下,契丹兵的攻勢被徹底摧垮,被殺得大敗而去,兵敗如山倒。李守貞也命令士兵拔掉鹿砦,步騎兵一起進擊契丹軍隊,一直向北追擊了二十里。契丹兵因為是下馬攻擊晉軍,在這突然襲擊面前來不及上馬迎戰,丟在戰場上的戰馬和其他裝備遍地都是。這一仗,晉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契丹軍隊退到陽城東南的河邊,散兵稍微聚集起來。杜重威說:“敵人已經被我們打得嚇破了膽,不能讓他們重新聚集列陣。!”於是又派精銳騎兵前去攻擊,契丹兵紛紛渡河而去。耶律德光在北逃時也很狼狽,原來乘車跑,跑了有十幾里,看後晉兵追得急,就趕忙換了一匹駱駝騎上,揮鞭急逃。眾將要求繼續追殺敵人,杜重威這時卻膽怯起來,說:“碰上了強盜,幸好保命不死,還去追他要什麼衣服錢袋。”李守貞這時也和杜重威一樣,但他的藉口看起來還合理一些,他說:“這兩日來我們人馬都渴得要命,現在剛剛喝飽了水,行動緩慢,很難追上拚命逃跑的敵人,不如就這樣全勝而回。”於是退回到定州。
評價
這次戰役由於將士的奮勇殺敵才取得全勝,契丹兵損失慘重,耶律德光回去之後,對許多將領都處以幾百杖刑。但一次勝利並不能使後晉的整個形勢好轉,腐敗和無能及有些將領心懷異志,從晉王朝的滅亡結局來看,這次勝利竟是晉國的一次迴光返照。
相關人物
桑維翰(898年—946年),字國僑,洛陽人。桑維翰於後唐同光中登進士第。不久,跟隨石敬瑭歷任河陽、河東、鎮州武順軍等節度掌書記,直到石敬瑭立國稱帝。晉立國十多年中,桑氏兩度任宰臣,同時,晉設樞密院,桑氏以宰臣負責樞密院事,或充樞密使,另任翰林學士、集賢殿大學士,歷任相州、兗州、晉昌軍等節帥。五代十國時期,樞密院兼具顧問、行政兩系統的職權,樞密使職權膨脹,“權兼內外”,翰林學士等顧問權力亦膨脹,翰林學士屬近侍重臣,有“內相”之稱①。桑維翰任宰相、樞密使、翰林學士,一身榮登三要職,歷晉朝立國時期之半強,稱之為大晉軍國重臣,確實名符其實。
•桑維翰與後晉開國
後唐太原節度使石敬瑭賣國篡位,以割地、賄賂、稱兒皇帝等三個條件,取得契丹貴族的支持,滅掉後唐建立大晉。在石敬瑭賣國篡位過程中,其節度掌書記桑維翰是起了重大作用的,功不可沒,這點從桑氏在開國後次月入登相位並賜“推忠興運致理功臣”殊榮上可證。正因為如此,桑維翰與石敬瑭一樣,受到後世譴責。王夫之斥之為“後世之罪人”②,《殘唐五代傳》責之為“奸臣阿附”③。當今一些學者亦持相同觀點,如陶懋炳先生說桑維翰為石敬瑭賣國篡位的謀主,指斥為民族敗類、賣國賊④;卞孝萱、鄭學檬兩先生認為桑維翰是石敬瑭投降契丹、稱帝立國的主要策劃者,是一個民族敗類⑤。鄭先生還在他的一篇石敬瑭評價專文中指出:“石敬瑭當然是罪大惡極,助成此事者桑維翰也是‘萬世之罪人’。”⑥就桑維翰在石晉立國過程中所作所為而論,痛斥其為民族敗類、賣國賊,毫不為過,但桑維翰不過是石敬瑭賣國篡位陰謀計畫的大力支持者和鼎力執行者,並非主謀。
新舊《五代史》記載表明,桑維翰完全贊成石敬瑭“異謀”,即反叛後唐,並結契丹為援⑦。對此,《資治通鑑》所載甚詳。《資治通鑑》卷二八零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五月載:掌書記洛陽桑維翰曰:“……今主上以叛逆見待,此非首謝可免,但力為自全之計。契丹素與明宗約為兄弟,今部落近在雲、應,公誠能推心屈節事之,萬一有急,朝呼夕至,何患無成。”胡三省注云:“觀敬瑭此言,則求援於契丹者本心先定之計也,桑維翰之言正會其意耳。”石敬瑭主要將佐中,也只有掌書記桑維翰與都押牙劉知遠贊成其計。時人亦持此種觀點⑧。值得注意的只是桑氏對石敬瑭的密計作了更為深刻而具體的說明,並在某種程度上指明了對待契丹的基本態度和基本要求:“推心屈節”事之、“稱兒皇帝”、“割地”、“重賂奉財”,這由“公誠能推心屈節事之”態度到“草表”行動到“竭中國之財以奉大國”之言辭再到契丹主“盡忠”之誇獎可證⑨。
由此可知,桑維翰“推心屈節”事契丹的態度和主張影響重大而深遠,在這層意義上說,桑氏是不能擺脫石敬瑭應允契丹兵援條件的干係,難怪一些學者將他當做石氏賣國篡位的主要策劃者。
桑維翰不僅贊成“密計”,指明對待契丹的基本態度,而且鼎力相助,使“密計”得以兌現。《舊五代史》卷八十九《桑維翰傳》云:“及建義太原,首豫其謀,復遣為書求援於契丹,果應之。俄以趙德鈞發使聘契丹,高祖懼其改謀,命維翰詣幕帳述其始終利害之義,其約乃定。”《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桑維翰傳》、《資治通鑑》卷二八零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條所載略同。可見,桑氏在實施“密計”過程中,一是根據授意草擬賣國文書,二是在關鍵時刻親自出馬,成功勸勉契丹主堅決支持石晉。桑氏之力辯,有“理”無節,但的確是石敬瑭“密計”的忠實推行者,無怪乎契丹主對石敬瑭建言:“桑維翰盡忠於汝,宜以為相。”⑩可以說在“密計”制訂和實施過程中,石敬瑭與桑維翰互為表里,桑維翰是石敬瑭“密計”的堅決擁護者和忠心執行者,為石晉開國作出了重大貢獻,為石晉三大創業功臣之一。
•桑維翰與石晉存亡
作為石晉軍國重臣之一,桑維翰與晉存亡密切相關。舉其大端者論述如下:
第一,關於對待契丹的態度。石晉的建國得力於契丹貴族的支持,如何認識和處理與契丹的關係問題,是石晉不得不面對的最為重大的外交關係問題。前已指出,石敬瑭開國及其治國期間對契丹政策總的趨向是“推心屈節”,力主屈從,但桑氏對契丹主屈從的基本態度亦並非毫無變化。天福六年(941)六月,鎮州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恥臣契丹,抗表請求討契丹,在此關鍵時刻,桑維翰密疏“七不可”,若就當時雙方客觀形勢論,確有其合理之處。桑氏密疏,從安重榮抗表原因,晉、契丹雙方力量對比,國家內政狀況,對抗與和親利弊等方面論證了維持與契丹修好的關係,有利於國家大局。其疏末云:“臣願陛下訓農習戰,養兵息農,俟國無內憂,民有餘力,然後觀釁而動,則動必有成矣。”這說明桑氏並非絕對主張對契丹屈從,一旦形勢有變,時機成熟,還是主張改變這種屈辱現狀。這點從晉、契丹進入對抗後,桑氏之態度上亦可證。《資治通鑑》卷二八四後晉開運元年(944)二月,契丹圍晉高行周前軍於戚城,因景延廣救援遲延,晉軍幾乎覆滅,桑氏“引其不救戚城之罪”,景延廣出為西京留守;同年六月,“或謂帝曰:‘陛下欲御北狄,安天下,非桑維翰不可。’”於是,“復置樞密院,以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事無大小,悉以委之。”這些都表明其和親未能得到實施後,他還是挺身而出,主張有效抗擊契丹入侵,而非消極退避,完全無視朝廷擺脫屈辱地位的要求,儘管這對他而言是被動的,但確實反映他並非毫無條件地、永遠地甘心屈服於契丹,而是有一種改變這種地位的意向,這也是他抵禦契丹的長久策略。
第二,關於對待藩鎮武吏的態度。桑維翰雖“勸帝推誠棄怨以撫藩鎮”,但這只是在藩鎮不危害國家安全和統治穩定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在藩鎮叛亂頻仍、驕橫跋扈的時代,桑維翰是力主預防、阻遏和打擊藩鎮勢力的。1.預防藩鎮驕矜跋扈。《資治通鑑》卷二八二載,後晉高祖天福六年(941)六月,鎮州節度使安重榮抗表請討契丹,桑維翰密奏說:“用兵則武吏功臣過求姑息,邊藩遠鎮得以驕矜,下陵上替,屈辱孰大焉!”桑維翰意在防止藩鎮武吏乘亂驕矜跋扈。2.阻遏和打擊藩鎮勢力。晉高祖天福二年(937)三月,天雄軍節度使范延光將作亂,桑維翰促晉高祖東巡汴州,以阻遏叛亂;六月,張從賓從范延光反,攻取河陽、洛陽,“引兵扼汜水關,將逼汴州”。在此危急關頭,桑維翰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安定了人心,穩固了社稷。安重榮握強兵跋扈,時為泰寧節度使的桑維翰密表朝廷要拒絕其請,還請晉高祖巡幸鄴都,“以杜奸謀”,阻遏安重榮叛亂。3.抑制、調移乃至降黜藩鎮節帥和武臣。如楊光遠“自恃擁重兵,頗干預朝政”,“奏請多逾分”,維翰“獨以法裁折之”,又請分天雄之眾,加光遠太尉,西京留守兼河陽節度使。沉重打擊和削弱了楊光遠勢力。相反,對忠心御邊衛疆的藩鎮,如衛國保邊的得力藩鎮馮暉,桑維翰則加以安撫。
第三,關於對國家社會的態度。桑維翰憂慮國家存亡,關注天下民生。石晉建立之初,他就建議朝廷“務農桑以實倉廩,通商賈以豐貨財”,重視農業生產和商品流通。他“理安陽除民弊二十餘事,在兗海擒豪賊過千人,亦寇恂、尹翁歸之流也”。尤其在相州任上,革除“罪一夫而破一家”之積弊,詔天下諸州普遍實行,“自是劫盜之家皆免籍沒,維翰之力也”。
第四,關於治國之才。桑維翰“才望素重”,其助石晉立國之才得到舊史家充分肯定。桑氏治國之才卓越,《資治通鑑》卷二八四載,開運元年(944)六月,“復置樞密院,以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事無大小,悉以委之。數月之間,朝廷差治”。八月,“時軍國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請輻湊,維翰隨事裁決,初若不經思慮,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議之,亦終不能易也”。桑維翰於天福三年(938)十月受排擠罷去樞密使一職,天福四年四月廢樞密院,因時為樞密使的劉處讓奏對多不稱旨,一旦復置樞密院,即以桑氏兼樞密使,其才能可見一斑。桑維翰經邦治國之才還表現在健全國家機構、選拔人才上。如復置學士院,注意選賢任能,除官公正。如除前耀州團練推官襄邑張誼為左拾遺,抵制以親舊用事的馮玉除改不當之舉。桑氏命官公正,亦可從其子授官之事上印證。
•關於桑維翰之死
桑維翰死因,歷來有四種觀點,其一為張彥澤挾私怨縊殺,其二為張彥澤既受晉出帝殺以滅口之命亦利其資財縊殺,其三為張彥澤利其資財縊殺,其四為契丹主所殺。第四種觀點為小說家所持,不足據,茲僅對前三種觀點作一辨析。這三種觀點歸結起來,實兩種觀點,即一為張彥澤所殺,二為晉出帝殺以滅口。
晉出帝殺以滅口,乃《舊五代史》所持觀點。《舊五代史·桑維翰傳》載:開運三年(946)十二月十六日,“張彥澤以前鋒騎軍陷都城……時少帝已受戎王撫慰之命,乃謀自全之計,因思維翰在相時,累貢謀畫,請與契丹和,慮戎王到京窮究其事,則彰顯己過,故欲殺維翰以滅其口,因令圖之。張彥澤既受少帝密旨,複利維翰家財,乃稱少帝命招維翰。”晉出帝惟恐桑維翰彰顯己過,圖謀殺以滅口,合乎情理。張彥澤聽少帝之命還可從宣徽使孟承誨之死上得到佐證。《新五代史·桑維翰傳》亦持這種觀點。
但《舊五代史·張彥澤傳》又載:“時桑維翰為開封尹,彥澤召至麾下,待之不以禮。維翰責之曰:‘去年拔公於罪人之中,復領大鎮授以兵權,何負恩一至此耶?’彥澤無以對。是夜殺維翰,盡取其家財。”這裡,張彥澤因受桑維翰一頓斥責,羞憤難當,以致殺害。可見,《舊五代史》對桑維翰之死的記載是矛盾的。事實上,此時真正行使生殺大權的只有張彥澤,晉少帝借刀殺人的圖謀、諷喻,與桑氏被殺並無實質性的聯繫,況且,桑維翰是戎王(契丹主)直接點名要見的人,張彥澤毫無必要為受其制的晉出帝殺人滅口。從這層意義上說,張彥澤受辱泄憤殺人的動機更大。從《新五代史·桑維翰傳》中,我們亦感受到桑維翰的威嚴、竭忠效國的凜然氣概使張彥澤羞愧難當,促使他心生殺機。《資治通鑑》亦否定新舊《五代史》所謂晉出帝殺桑維翰滅口這一論點。認為桑氏是張彥澤自主殺害的,非受出帝之命。據此,桑維翰斥責張彥澤叛國負恩的無恥行徑,當為其受害的關鍵原因。《舊五代史考異》直接指出:“當系彥澤自以私怨殺維翰,非受命於少帝也。”《五代史補》亦云:“彥澤自以功不世出,乃挾宿憾殺開封尹桑維翰”,“彥澤睹其詞氣慨然,股慄不敢仰視,退曰:‘……今日之下,威稜猶如此,其再可見耶!’是夜,令壯士就府縊殺之。”可見,張彥澤確實為泄私憤而殺桑維翰。
張彥澤為資財殺桑氏之說亦不足為據。按當時情況,錢財對張彥澤來說,俯拾皆是,“所居山積”,後晉內庫奇貨隨他挑選,即使利桑維翰資財,也未到非要殺害桑維翰的地步。如馮玉其資財非比桑維翰少,但結局不同。因此,圖資財並非張彥澤縊殺桑維翰的真正原因。
桑維翰愛憎分明的個性,使他在張彥澤的淫威面前,不僅毫無畏懼,而且對其進行無情譴責和鞭撻,其悲劇的結局可想而知。所以竭誠盡忠報效國家的信仰與愛憎分明的個性鑄就了他的悲壯人生。
藩王
齊王石重貴
吳越王錢元瓘
楚王馬希范
南平王高從誨(一作高從海)
帝王世系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備註 |
靖祖 | 孝安皇帝 | 石璟 | 石敬瑭高祖父,追尊 | ||
肅祖 | 孝簡皇帝 | 石郴 | 石敬瑭曾祖父,追尊 | ||
睿祖 | 孝平皇帝 | 石翌 | 石敬瑭祖父,追尊 | ||
憲祖 | 孝元皇帝 | 石紹雍 | 石敬瑭父親,追尊 | ||
高祖 |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 石敬瑭 | 936年 - 942年 | 天福 | |
出帝 | 石重貴 | 942年 - 946年 | 天福、開運 | 石敬瑭侄子兼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