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分類
按照生產工藝分有兩大類:機注大眾時裝鞋、手工時尚鞋。
按照原材料來分有兩大類:真皮時裝鞋、革面時裝鞋。
材質
皮面:採用納帕皮、移膜、輕修麵皮,抗水性好,便於清潔和保養。
鞋底:採用聚氨酯底,具備密度低,質地柔軟,穿著舒適輕便;尺寸穩定性好,儲存壽命長;優異的耐磨性能;優異的減震、防滑性能;較好的耐溫性能;良好的耐化學品性能等;橡膠底,結實耐磨,防滑性能好,裡面的碳粒是耐磨的,橡膠則使得更有彈性,韌性。
消費群
多為廣大答案年輕女性所鍾愛,大家普遍偏愛價格便宜的革面鞋。
鑑別方法
鑑定鞋質量的好壞,需要從外觀和內在指標兩方面著眼。由於內在指標往往需要藉助於檢測儀器,對於一個消費者來講,從外觀上來鑑別鞋的質量更具有實際意義。從外觀上,主要通過對鞋的材料(包括鞋面、鞋底、鞋裡)質量和做工兩方面來鑑別鞋質量的好壞。尺碼可以度量,工藝以目測、手摸、捏、推為主。
1.鞋面(幫)
鞋幫是鞋主要構成部分之一。對於光面鞋,要看其是否柔軟和豐滿,用手按下鞋面後,是否出現松面現象,好的鞋面應該是豐滿柔軟,手感舒適,光澤均勻一致,無松面現象。對絨麵皮鞋的鞋面,應注意檢查其絨毛是否短而均勻,其色調也應一致。鞋裡是鞋幫的一部分,它是為了補強鞋面、防止鞋幫延伸變形並改善腳感而使用的。所以,好的鞋裡材料(如真皮革鞋裡)應具有良好的觸感、透氣性和排濕性,且不易脫色。在縫製上,鞋裡不應有皺紋和肥邊。
2.鞋墊
通常的男鞋用內底後半截墊或後跟墊。女鞋用復蓋內底的全墊。鞋墊具有保持鞋內底清潔、復蓋內底的凹凸不平,以改善腳感的作用。因此,鞋墊應具有良好的吸、排濕性。在做工上,鞋墊應平展地黏附在內底上,不能有懸空之褶皺現象。
3.外底
從外表上來看,外底周邊的結合狀態應密切黏合而沒有空隙,底面應平整。
4.鞋跟
不論是低跟還是高跟,首先要看其與鞋的配合是否自然平齊。對於半高跟以上的女式鞋來講.下面兩點更為重要:一是鞋跟應牢同地裝在內底上.前後左右擺動不應搖晃;二是掌面應不小於鞋跟的底面。
5.內底
一方面,看內底的材料,最好是真皮的。另一方面,要用手強力按壓腰檔,相當於穿鞋時腳背的部分,紋絲不動的較好。在這種力的作用下,如鞋的沿口有變形,說明該鞋的質量有問題。
6.穩定性
將鞋放在平面上,鞋應馬上靜止不動,這樣的鞋為穩定性好,這也是優質鞋的基本條件之一。
前景展望
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式快速發展,中國的製鞋業積累了很多矛盾,已進入了產業轉型期。例如,以出口為主的製鞋產業,面對國際市場的萎縮,又加之來自主要市場國的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措施,中國製鞋業的下行壓力較大,規模企業出現的同時,一批小企業倒閉。
早在幾年前,因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原材料以及匯率波動等因素,就有不少鞋企向東南亞地區轉移生產基地。而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啟動,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鞋業發展迅速。據前瞻網統計,2010年1-11月,越南運動鞋產值同比增長20.2%,規模以上皮鞋企業產值同比增長23.4%,對中國製鞋業造成十分大的潛在威脅。
從《2013-2017年中國女鞋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的製鞋企業的實力依舊十分強大。中國製鞋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憑藉優質的投資環境以及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已經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各種鞋類生產的產業集群,建立完善的鞋業成品和鞋材市場以及鞋類的研發中心和資訊中心等。
雖然中國製鞋業如今也面臨著國內政策因素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影響以及來自印度、巴西、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中低檔鞋類方面的競爭,在高檔鞋方面又有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競爭,但中國製鞋業的綜合競爭優勢仍然是其它國家難以匹比的。
是誰帶頭搞起時裝鞋的呢?也許是從前那些國王或王后和其他有權有勢的人。17世紀,查爾斯二世(1630——1685)號稱“快活的君王”,他喜歡跑馬、賭博、擁翠偎紅,腳上穿的鈍頭鞋面上總要綴著絲繡的玫瑰花。朝廷的其他富有的男男女女也都效仿這位快活君王的風格,競相在豪華和色彩上攀比。有時候,最有錢有勢的人也會從工人階級穿過的鞋子上面照抄鞋樣。1555年pumps(註:英文中含有“泵”之意)第一次在英格蘭被描繪為“薄鞋”,不用繫鞋帶,但像泵一樣緊緊吸附在腳上。這種淺口鞋用軟木或皮革做底,專為奔跑的男僕設計,他們在主人的車旁跑動,車子一停下來,就要準備替主人開門。到了1730年,年輕人、富人和躁動不安的人都時興起這種鞋樣來,此時它的料子已經用上天鵝絨了。
鞋跟的發明促成了最戲劇性的時裝變化。起先,鞋跟也許產生於一種很實際的需要,為的是不讓裙邊沾濕雨水、泥水和雪水。近東的婦女也許在五百年前就已經發明了“chopines”(即軟木高底鞋)。土耳其的婦女所穿的“超平”就像袖珍高蹺,有八英寸高,木製,裡面的襯墊是祖母綠和銀絲。一根根皮帶像涼鞋鞋帶一樣從周圍把腳縛住。16世紀,義大利威尼斯腳穿“超平”的婦女如此之多,以至一位遊客說,這個國家好像到處都是會走路的五朔節花柱。很快這種時髦傳到了法國和英國,在那兒,“超平”高到了18英寸!
這種踩高蹺的鞋子並沒有完全吸引住人們。16世紀前期,一位無名的義大利鞋子設計師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解決方法:鞋可以高起來,但卻不像“超平”那樣笨拙。當凱薩林·德·美第奇從義大利啟航,去與奧爾良公爵完婚時,她的行李中帶上了一樣特別的東西:法國將要見到的第一雙高跟鞋。
鞋子的前面是軟木楔子,後跟較高,這就讓凱薩林有了她需要的身高,能夠直接地盯著看她未來的丈夫了。她丈夫後來成了亨利二世國王,高跟鞋跟著火爆起來。鞋匠們開始為左右腳製作不同的鞋底了(而不是像原來那樣“直筒的”)。然而,這種軟木或木頭製作的鞋子跟高三四英寸,甚至達五英寸,穿鞋者的腿常常會腫脹起來,婦女為了不致跌倒,走路時仍不免像走高蹺般地晃來晃去。法國人把這種新式高跟鞋具叫做“chaussureaport”,又叫“橋鞋”(因為下面的拱形)或“嗒嗒鞋”(因為鞋子發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