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據《昭宗志》記載,昭宗小村、大村、河底村,統稱為昭宗村,是彝族聚居村。據傳,村民早期居住在昆明市大小西門鋪草田一帶,後因民族關係,逐漸遷往昆明西郊團結鄉山區。村民們發現,放牧的耕牛走失後,都在昭宗地方找到,當時人們認為“牛占福地”,宋末元初,李姓兄弟二戶從團結鄉遷到今天的昭宗村定居。當時村名叫“找著村”,後來成了今天的“昭宗村”。
昭宗小村曾是一個古老的小村,從1939年民國政府在昭宗小村建“第一飛機製造廠”、昭宗公路開通伊始,昭宗小村就開始了它的“城市化元年”。
前世
面臨即將發生的改變和城市化浪潮,村民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保留住這裡的山水,給居住在這裡的人有一個好的環境。
核心提示
公元2008年,昭宗小村,這個和昆明同齡的千年小村,正在進行著建村以來最大的改變。在急速涌至的城市化浪潮下,浮躁和加速度取代了原本的寧靜,一座座百年祖宅倒下,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摩肩接踵、粗糙凌亂的樓房。昆明市啟動針對市區內300多個城中村的改造,昭宗小村位列其中。
同年,地處昆明城市之中的紅聯村從表面上看則要顯得平靜很多,這裡已然沒有了加蓋的熱鬧與喧譁,然而面對昆明市政府整治城中村號角的吹響,作為受政策直接影響的村民們的心中卻並不平靜。
地處昆明城市化外圍的昭宗村,或許就像是昆明“城中村”的“前世”;而已身居城市內圈的紅聯村,是“城中村”變遷的寫照。
對於世代生活在昭宗小村的居民們來說,實在難以把這個村子和“城中村”畫上等號。原因有兩個,一是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昭宗村地處城郊,並不在“城中”;二是“城中村”在人的印象里就是外來人口聚集,魚龍混雜,髒亂差現象嚴重,而在昭宗村,卻背山靠水,外來人口遠沒有當地居民想像中那么多。
但這兩年來的變化,卻那么的明顯,以至於讓每一個當地人都感到有些手足失措。29歲的楊俊是昭宗小村年輕一代的典型。如今他是一家律師事務所主任。楊俊的家是緊靠公路的兩棟4層大樓房,這都是2006年時蓋起來的房,僅建蓋就花了90萬,如果加上專修,花的就更多了。
如今在村里沿公路兩邊,像楊俊家這樣的新房一棟挨著一棟的拔地而起,和位於新樓房身後、山腳下的那些老土基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