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鮻

主鰓蓋骨小,有一短棘;前鰓蓋骨後緣垂直,平滑或略有鋸齒,下緣水平。 具兩枚背鰭,第一背鰭具XI硬棘;第二背鰭I硬棘,18-20軟條。 臀鰭有II弱棘,17-19軟條,與第二背鰭相對;腹鰭正常,其外緣硬棘不鼓起;尾鰭後緣叉形。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圓柱形,略側扁,由第一背鰭向前有長而尖之頭部,向後有逐漸纖小之尾部。口小,開於吻端,上下頜和鋤骨上有帶狀細齒,但口蓋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主鰓蓋骨小,有一短棘;前鰓蓋骨後緣垂直,平滑或略有鋸齒,下緣水平。鰓膜在頭側與另一側會合。體被小形櫛鱗,鱗片易脫落;頰部具鱗3-4列,皆為圓鱗;側線完全,呈單一列,略形彎曲,側線鱗數67-72,側線上至背鰭起點鱗列數5-6。具兩枚背鰭,第一背鰭具XI硬棘;第二背鰭I硬棘,18-20軟條。臀鰭有II弱棘,17-19軟條,與第二背鰭相對;腹鰭正常,其外緣硬棘不鼓起;尾鰭後緣叉形。鰾發達,前端有一向前延伸物,前部兩側各有3條發育不完且糾結在一起之延伸物;後端呈一細長管而不分叉。脊椎骨數:腹椎13-14,血道弓門4-7,尾椎14-16,共34。頭部至體背側土褐色至淡黃褐色,腹側青灰色,腹部近於白色;體側另散布不規則之污斑。第一背鰭上半部黑色;第二背鰭具不顯之暗色縱帶;胸部基部具黑斑。

棲所生態

一般棲息於沿岸沙底海域,也常常在河口區或內灣出現。雜食性,生性非常膽小謹慎,常常藏身於沙中,生命力不強韌,往往離水一會兒即告死亡。主要以底棲的多毛類、長尾類、端足類、糠蝦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新加坡向東至台灣及日本。台灣以澎湖沿海分布較多,西部及北部亦有。

漁業利用

為沙鮻科中體型較大的魚種。沾粉油炸食之,風味極佳,也算是一道佳肴。一般在夏、秋兩季產量較多,是一種高級的食用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