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中醫

易學中醫

《易學中醫》由潘建楚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內容分中醫理論、傷寒簡注、經方時方、幼兒論治、小孩生病治癒實例、辨證亞健康、煎服藥法、藥食性味、飲食營養等共九章。既有傳統的中醫知識,又有現代的營養知識,內容精簡、實用、真實。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多數自學中醫者往往不知從何學起,要學好中醫甚是不易。有學中醫數年而不得要領者,停留在整天打聽某某藥治療某某病,到處尋找“偏方”、“秘方”的水平;知道某藥可以治療某病,卻不知其為何能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一方劑有說可以治療某病,有說不可以,令人無所適從,茫無頭緒。

筆者由此而萌生總結所學中醫知識的念頭,為宣傳中醫、傳承中醫略盡綿薄之力。在閱讀眾多前賢醫家醫書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中醫思想,並結合自己的實踐感悟總結編著而成本書。本書適宜於食療、養生、中醫初學、中醫育兒、中醫愛好者等閱讀。

書名“易學中醫”,寓意有二:

一是學習中醫須以河圖洛書、易經為本源,土氣居中,中氣旋轉,四象升降,不致學有所偏;二是

學習中醫知識,須著重於疾病之預防,治未病、療小病,在疾病早期便調治好,而不至於發展成大病、重病,以保健康。

本書內容分中醫理論、傷寒簡注、經方時方、幼兒論治、小孩生病治癒實例、辨證亞健康、煎服藥法、藥食性味、飲食營養等共九章。既有傳統的中醫知識,又有現代的營養知識,內容精簡、實用、真實。如小孩生病治癒實例篇記錄我家小貝從出生到7歲所有疾病採用純藥食調治痊癒的過程,以及大貝的9例調治過程,共42例;藥食性味篇精選三百多種藥食同源、藥性平和之品,按照五行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藥味,並逐一進行簡單介紹。

讀者若能精讀本書,初用藥宜選藥食同源之品,膽大心細驗證中醫理論及藥性,自能快速邁入岐黃之室,登仲景之堂,保自己及親人身體健康。

作者簡介

易學中醫 易學中醫

潘建楚,別名潘冠通,出生於廣東省普寧市,高級公共營養師,尤擅長中醫健康管理,現居於深圳市。家傳中醫,自幼便與中醫結緣,父親深識民間草藥性味,常用草藥為人治病。兒時常跟隨父親采草藥,採藥時會背誦潮汕民間百草歌:深山生有百草丹,百草大兄“葉下紅”,家鄉住在山田裡,伊父叫做“紅飯丹”,伊母叫做“鋪地錦”......早年從事其他行業,由於熱愛中醫中藥,於2004年重新走上中醫之路,甚合父親意願,至今已有十三年時間。深得中醫要領,並形成自己的中醫思想,善於採用藥食同源、藥性平和之品調治身體疾病及飲食營養指導。

目錄

第一章 中醫理論∥001
一、“河圖”“洛書”統一醫理∥001
二、陰陽∥005
三、五行∥006
四、天干地支∥009
五、二十四節氣∥012
六、六氣∥016
七、五臟六腑∥020
八、君火相火∥022
九、五臟五氣∥023
十、營血衛氣∥024
十一、十二經脈∥026
十二、奇經八脈∥033
十三、左升右降∥034
十四、元氣、中氣、宗氣∥035
十五、心臟、腦、神明∥036
十六、三焦∥040
十七、四診∥041
十八、八綱∥042
十九、面部望診∥048
二十、舌診∥055
二十一、脈法∥061
二十二、電子脈法∥072
第二章、傷寒簡注∥077
一、傷寒定義∥077
二、傷寒要點∥078
三、太陽病篇∥081
四、太陽陽明合病篇∥091
五、太陽太陰合病篇∥094
六、太陽壞病篇∥096
七、陽明腑病篇∥114
八、少陽病篇∥128
九、太陰病篇∥137
十、少陰病篇∥140
十一、厥陰病篇∥148
十二、痙病∥157
十三、濕病∥157
十四、暍病∥159
十五、霍亂∥160
十六、差後勞復∥161
十七、溫病∥162
第三章:經方時方∥164
一、解表方劑∥164
二、少陽方劑∥166
三、心煩痞證∥168
四、結胸胸痹∥170
五、肺臟病方∥171
六、心經病方∥173
七、胃腑病方∥173
八、脾虛寒濕∥175
九、腎臟寒濕∥176
十、腎臟熱證∥178
十一、水濕痰飲∥178
十二、黃疸方劑∥179
十三、肝臟寒濕∥180
十四、肝臟熱證∥181
十五、肝風內動∥181
十六、理氣方劑∥182
十七、風濕疼痛∥183
十八、滋陰養血∥184
十九、便血腸癰∥184
二十、下瘀血方∥185
二十一、膀胱濕熱∥185
二十二、瘧疾方劑∥186
二十三、婦人諸病∥186
第四章、幼兒論治∥188
一、導言∥188
二、小兒脈法∥189
三、三關指紋∥190
四、臉色舌苔∥194
五、嬰兒護理∥194
六、輔食添加∥196
七、胎寒胎熱∥197
八、臍風撮口∥198
九、簡易辯證∥199
十、發熱∥200
十一、外感∥210
十二、咳嗽∥220
十三、大小便病∥225
十四、痢疾∥235
十五、嘔吐噦∥238
十六、吐瀉互作∥241
十七、腹痛∥243
十八、喉痛∥246
十九、痘疹∥248
二十、黃疸∥256
二十一、汗證∥259
二十二、驚病∥263
二十三、癲癇∥266
二十四、疳病∥267
二十五、瘧疾∥269
二十六、耳病∥271
二十七、目病∥272
二十八、口舌齒病∥274
二十九、鼻病∥276
第五章:小兒生病治癒實例∥278
一、生理黃疸∥279
二、五天不便∥280
三、出疹發熱∥281
四、停食腹瀉∥282
五、脾胃熱滯∥283
六、外感發熱∥284
七、脾濕嘔吐∥284
八、衛郁發熱∥286
九、脾虛嘔吐∥286
十、睡不安穩∥287
十一、風動咳嗽∥288
十二、流涕便軟∥288
十三、暑濕嘔吐∥289
十四、胃熱唇腫∥290
十五、牙齦起泡∥291
十六、積滯咳嗽∥291
十七、燥滯咳嗽∥292
十八、不明腿酸∥293
十九、火逆發熱∥294
二十、肺燥咳嗽∥294
二十一、心腎咳嗽∥295
二十二、發燒咳嗽∥299
二十三、眼睛紅痛∥300
二十四、上唇腫大∥301
二十五、半夜咳嗽∥301
二十六、火氣發熱∥302
二十七、大便疼痛∥302
二十八、出疹發熱∥303
二十九、中虛發熱∥304
三十、病毒感冒∥305
三十一、內虛發熱∥307
三十二、左耳疼痛∥307
三十三、右耳疼痛∥308
三十四、喉痛發熱∥309
三十五、發熱乾噦∥310
三十六、火逆牙痛∥311
三十七、燥氣喉痛∥311
三十八、中虛頭暈∥312
三十九、右眼近視∥312
四十、風寒感冒∥315
四十一、小腿疼痛∥316
四十二、耳朵悶堵∥317
第六章:辨證亞健康
一、飲食∥318
二、大便∥318
三、小便∥319
四、飲水∥319
五、汗水∥320
六、睡眠∥320
七、情志∥321
八、手腳暖和∥321
九、晨舉敏感∥322
十、眼、耳、齒、發等∥322
十一、不胖不瘦∥322
十二、手術切除人體組積器官∥322
第七章:煎服藥法∥324
一、煎藥器皿∥324
二、藥材清洗∥324
三、藥材搗碎∥324
四、藥材浸泡∥325
五、煎煮藥材∥325
六、煎煮次數∥325
七、先煎另煎∥326
八、後下藥材∥326
九、包煎藥材∥326
十、烊化沖入∥326
十一、忌煎藥材∥327
十二、榨汁兌入∥327
十三、另煎兌入∥327
十四、藥汁服法∥327
十五、飲食忌口∥328
第八章:藥食性味∥329
一、藥性簡述∥329
二、精選藥食∥331
三、妊娠禁用、慎用藥∥374
四、十八反、十九畏∥375
五、食物性味∥376
第九章:飲食營養∥382
一、營養基礎知識∥382
二、營養均衡∥395
主要參考文獻∥399
後記∥4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