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怪物]

旱魃[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怪物]

旱魃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旱魃並非現代小說中四大殭屍王,中國神話不存在殭屍王。 《詩·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子不語》卷一《旱魃》里描寫為:“猱形披髮,一足行”。袁枚《續子不語》又說:“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

基本信息

歷史起源

神話傳說

蚩尤經過長期準備,製造了大量兵器,糾集眾多精靈,向黃帝發起攻擊。黃帝派應龍到冀州之野去抗擊他。應龍是長著翅膀的飛龍,發動滔天洪水圍困蚩尤。蚩尤請來風伯、雨師,應龍的軍隊迷失在漫天風雨之中。黃帝聽說雷澤里有雷神,長著人頭龍身,雷神的座騎夔牛,經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就殺了無辜的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來,震破蚩尤的淒風苦雨。黃帝又派了天女魃參戰。魃身穿青衣,能發出極強的光和熱。她來到陣前施展神力,風雨迷霧頓時消散,黃帝終於擒殺了蚩尤。應龍和魃建立了奇勳,但也喪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應龍留在人間的南方,從此南方多水多雨。

旱魃[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怪物] 旱魃[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怪物]

魃留居北方,從此北方多乾旱,她無論走到哪裡,都被人們詛咒驅逐,稱為“旱魃”。但經過我們在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個不是山海經原來描繪的那個天女魃。

外貌形態

先秦至漢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為代表,其形象特徵為身著青衣的女子。這一時期的旱魃帶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們將其視為旱神,但又以日曬、水淹、虎食等方式對其進行驅逐,以實現驅旱求雨的目的。

自漢代中後期至明初, 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漸向另一種小鬼形象的旱魃過渡。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應是由於先秦時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漢代逐漸衰退, 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漸被人們否定, 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質疑, 其形象遂逐漸轉向另一種更為邪惡的面目。

中國民間傳說宋真宗時,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於張天師,天師就派關羽去降伏。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這一天恰好是農曆五月十三日,後民間便多於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並把這天稱為雨節。且以為是日必雨,所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則求之關帝必驗。

明代中期以後,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漸向殭屍形象的旱魃演變,並逐漸被殭屍形象的旱魃所取代。

清末,旱魃化犼之說的出現。

後世影響

地區習俗

在山東,過去每遇乾旱,把新埋的屍體當旱魃打的風俗十分普遍。據《大清律例·賊盜·發冢》的記載,清嘉慶九年(1804年),高密久旱不雨,有人發現年初病故的村民李憲德墳土潮濕,便紛傳李死後變成了旱魃。各村民眾不顧李家阻攔,刨墳開棺,見李的屍體尚未腐爛,更加確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說將屍體燒毀。李家將掘墓者告上公堂。此案無成例可循,最後刑部將領頭人仲二以“發冢開棺見屍律”判了個“擬絞監候”罪(相當於現代在的死緩),才將此案了結。

旱魃, 傳說中能引起旱災的怪物,鄉村中認為是死後一百天內的死人所變。變為旱魃的死人屍體不腐爛,墳上不長草,墳頭滲水,旱魃鬼會夜間往家裡挑水。只有燒了旱魃,天才會下雨。魯中一帶鄉村中燒旱魃習俗延續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對付旱魃

在中國古代,主要是使用童子尿與黑狗血來對付旱魃。童子尿與黑狗血也是古代降妖辟邪中主要使用的物品。

明清時期,以殭屍為旱魃的觀念十分流行,由此派生出“打旱骨樁”、“焚旱魃”等求雨習俗。《明史》中記載的民俗說,每遇乾旱,人們便發掘新葬墓冢,將屍體拖出,殘其肢體,稱作“打旱骨樁”。雖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風,但直至清代,此風在民間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樁”進而發展為焚燒屍骨。

這種習俗也見於外國,如俄羅斯有些地區的農民,一旦遇到旱災,常去挖出醉酒致死者的屍體,將其沉入最近的沼澤或湖泊之中,甚至也有殘其肢體的行為,以此來求得雨水。

史書記載

《說文》:“魃,旱鬼也。”

《詩經》孔疏引《神異經》:“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子不語》卷一《旱魃》里描寫為:“猱形披髮,一足行”。

袁枚《續子不語》又說:“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七:旱魃為虐,見《雲漢》之詩,是事出經典矣。《山海經》實以女魃,似因詩語而附會。然據其所言,特一妖神耳。近世所云旱魃,則皆殭屍。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夫雨為天地之.合,一殭屍之氣焰,竟能彌塞乾坤,使隔絕不通乎?雨亦有龍所作者,一殭屍之技倆,竟能驅逐神物,使畏避不前乎,是何說以解之?又狐避雷劫,自宋以來,見於雜說者不一。

夫狐無罪歟,雷霆剋期而擊之,是淫刑也,天道不如是也。狐有罪歟,何時不可以誅,而必限以某日某刻,使先知早避?即一時暫免,又何時不可以誅,乃過此一時,竟不復追理?是佚罰也,天道亦不如是也。是又何說以解之?偶閱近人《夜談叢錄》,見所載焚旱魃一事、狐避劫二事,因記所疑,俟格物窮理者詳之。

旱魃製造旱災,見於《詩經》中的“雲漢”一詩,可見是出自經典的了。《山海經》把旱魃看作女性,似乎是在《詩經》的基礎上附會出來的。然而,據上述經典所言,旱魃專指一位妖神。近世所說的旱魃,卻都是殭屍。把殭屍挖掘出來焚燒掉,也就往往導致下雨。可是,雨是由天地二氣的結合所形成的,一具殭屍的氣焰就能塞滿乾坤,使天地二氣隔絕不通嗎?雨也有龍形成的,一具殭屍的伎倆就能驅逐神物,使龍畏避不肯向前嗎?如何來解釋這些疑問呢?還有,狐躲避雷擊的事情,從宋代以來就經常見於各種雜說記載。如果狐沒有罪過,雷霆按期出去,那就是濫用刑罰,不合乎天道。如果狐有罪過,何時不可誅殺呢?為什麼要必定限制在某日某刻,讓其預先得知及早躲避呢?即使是一時僥倖躲過,又何時不可繼續誅殺,卻過了規定時刻竟不再追究?這顯然是失於刑罰,也不合乎天道。又作何解釋呢?偶爾翻閱近人所著的《夜談叢錄》,見到其中焚燒旱魃、狐狸避劫二事,因此記下了個人的疑問,以待窮究事物道理的先生們詳細解釋。《閱微草堂筆記》

杜甫《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值得一提的是,“魃”多與“旱”組合,極少單用。即使單用,還是“魃”不離“旱”。

《山海經》原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神異經·南荒經》云:“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所之國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眾中,遇之者投著廁中乃死,旱災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