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家村[山東省膠州市膠東辦事處下轄村]

於家村[山東省膠州市膠東辦事處下轄村]

於家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州市膠東辦事處,位於膠州市區東北10公里,膠東鎮駐地北5公里處,南靠膠濟鐵路,北和前豐隆屯相望,東有安家村,西有羅家村為鄰。全村面積3800畝,其中耕地面積2100畝。2005年底,全村510戶,1600口人。

概況

村莊由來

相傳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年左右(公元1540年前後),于氏家族由即墨大於家泊村遷來安家落戶,立村後命村名為於家村。

經濟狀況

以農業生產為主,但近年來依靠大椒加工與交易,村裡的經濟突飛猛進。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於家村利用辣椒資源,到全國各地找市場,現在全村已有二百多戶從事辣椒的生產和加工辣椒製品,產品銷往韓國、美國、日本、馬來西亞、香港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交易額達7億元。有集市一處,集日交易額達百萬元。截至2005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為6110萬元。

社會事業

每年為本村7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給每人200元的生活補貼,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適齡兒童入學率、入托率均達100%。曾多次被上級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先進村莊,社會穩定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稱號。

膠州於家村(不產辣椒的辣椒城)

>  > 這裡不產辣椒,卻是全國最大的辣椒集散地,新疆、甘肅、內蒙古、遼寧等地出產的辣椒,不遠數千里來此交易,並轉向世界各地。 >在日前結束的第六屆>“>中國新疆喀什中亞南亞商品交易會>”>上,依託山東省膠州市於家村辣椒市場的膠州市辣椒工貿商會,與新疆喀什、庫爾勒等地的代購企業達成收購意向,一次性收購了約>12>億元的辣椒。 > >傳說中的於家村辣椒市場,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建築連片、攤位密集、人頭攢動。能看到的只是兩個一片空曠的場地,甚至連圍牆都沒有。可別看這小小的兩塊空地,交易高峰時,來自全國各地裝滿辣椒的大貨車擠得滿滿的,常常連村東頭通往市場的路都堵塞了。 > 每年辣椒交易分為兩個階段——>11>月下旬至第二年>5>月中旬為露天交易。這一階段內,當年新收穫的辣椒從四面八方運到這裡,在市場上露天交易;>5>月下旬至>11>月中旬為冷庫交易。這一階段內,由於室外氣溫高,存下來的辣椒只能放在冷庫里,相熟的買家會直接到供貨方冷庫中選貨,供貨商有時也會在早晨時,從冷庫里取出幾小袋辣椒拿到市場上,早飯前基本結束交易。記者採訪時正是冷庫交易階段,因此市場上空曠無人,但辣椒以及辣椒製品的交易每天都在進行,除了市場交易,還有網上交易。 > >目前,膠東辦事處從事辣椒加工生產的企業>127>家,從業人員>20000>多人。這些企業一方面從事辣椒半成品加工,篩選、去籽、打件、抽空、保鮮、打粉、打碎和加工等,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在生產辣椒食品上下功夫,主要有泡菜、辣椒醬、冷凍辣椒、辣椒製品、調味品等,做大、做強、做活了一批辣椒深加工產業企業。 > 青島楓燃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於清波跟辣椒打了>8>年交道,如今他的企業一年的辣椒交易量超過>1000>萬噸,是該村的>“>辣椒大戶>”>之一,有>3>個冷庫和占地>20>畝的廠房,年收入過百萬元。>“>我們村像我這樣的很多,千萬元戶至少>20>個。>”>於清波說。採訪中,有於家村村民向記者透露,在於家村>30>萬元存款算是個起步,平均每>4>戶就有一輛轎車,用於運輸辣椒的農用車、貨車則幾乎是家家必備。 > 於家村黨支部書記焦延龍介紹,於家村有>1600>人左右,半數村民依靠辣椒產業。>“>現在村民除了辦工廠,就是從事辣椒收購、經紀工作,還有人從事終端銷售,一年賺十餘萬元、數十萬元的村民比比皆是,即便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一天僅摘辣椒蒂的收入也可達到>50>多元。>”>焦延龍說,很多於家村的孩子都在膠州上學,村里至少一半人住上了樓房,這在附近幾個村里是很少見的。 > 於家村也帶動了周邊村莊辣椒產業的發展,附近多個村莊也有很多人靠辣椒致富。附近馬店、王珠等鎮也有四五百名辣椒經紀人從事辣椒貿易,開辦辣椒加工企業。 > 辣椒產業還吸引了眾多外來打工者,他們除幹些辣椒裝卸等活計外,有的人加入了辣椒產業鏈:東北小伙子曹言亭選擇在這裡銷售辣椒去把兒機。>“>這種機器一台>1>萬多元,一小時可以給五六百斤辣椒去把兒,比較受歡迎,生意還不錯。>” > > 隨著加工貿易和市場需求的發展,這裡企業的產品已不再停留在辣椒粉、辣椒醬、辣椒油等傳統食品領域,而是開始向附加值更高的辣椒紅色素提取乃至市場潛力更大的辣椒鹼提取發展。 > 青島永發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玉閣算了一筆賬:>13>噸辣椒可提取>1>噸辣椒紅色素,>13>噸辣椒的價格是十幾萬元,>1>噸辣椒紅色素的價格是>25>萬元,除去各種成本,利潤可達>10>%至>20>%,明顯高於辣椒食品。而且,這種純天然的紅色素正日益廣泛地套用於糕點、飲料等食品加工行業及化妝品生產等領域,市場空間巨大。 > >“>以我們公司為例,目前生產的辣椒食品已經銷往日本、韓國和中東、歐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的銷售代理商大都同時代理辣椒紅色素,因此不需要再開闢新的銷售渠道。>”>他說。 > 王玉閣透露,2010年公司計畫擴大規模,投入幾千萬元建設一個辣椒色素廠、>5>個儲存辣椒的冷庫。>“>另外,從辣椒中提取的辣椒鹼可用於鎮痛,目前國際國內市場缺口都非常大,辣椒精深加工是我們發展的方向。>” > 在於家村,進入辣椒市場的路還是雙向腳踏車道的鄉村公路。但是在市場西口外,正在修建一條寬闊的大道。膠東鎮有關負責人說,這是貫穿膠州市的站前大道,向北可達即將建成使用的膠州火車北站,向南直達膠州灣產業新區,可與各主幹道相通。>椒市場的交通非常便捷 > >目前,膠東街道正在積極申報>“>中國辣椒產業基地>”>稱號。 > 2010年於家村一帶將新增可存儲辣椒的冷庫>8>個、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新增存儲能力>2>萬噸。全部建成後,當地辣椒存儲能力將達到>22>萬噸。而存儲能力正是他們在國內外辣椒市場保持影響力、發言權的一個強有力的支撐。 >特色定位> >全國最大的辣椒集散地,村莊經濟與辣椒產業緊密相連,以其為核心形成辣椒加工貿易區,當地>120>多家辣椒加工企業、>1000>多名辣椒經紀人掌控著國內三成多的辣椒交易量,擁有辣椒價格話語權。我國是世界上辣椒出產大國之一,辣椒產品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的於家村,堪稱世界辣椒市場的>“>晴雨表>”>。 >模式> >採購面向全國,銷售面向世界。多年來,於家村一帶已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辣椒採購、交易、加工、銷售鏈條。產業鏈的日益健全和完善,使於家村辣椒在中國乃至國際辣椒市場上叫響了名號,產業帶動力和市場影響力不斷壯大。 >創新與經驗> >膠州的於家村已不產辣椒,卻能把新疆、甘肅、內蒙古、遼寧、河南甚至四川等地出產的辣椒,吸引過來交易,並由此銷往世界各地 >。究其原因,一半是優越的地理位置,一半是靠誠信經營帶來的口碑效應。> >於家村和辣椒的淵源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國內種植辣椒的地方較少,於家村一帶土壤、水質非常適合辣椒生長,包括於家村在內的膠東、馬店、鋪集、膠萊等鄉鎮的許多村莊幾乎家家戶戶種辣椒,這裡成了江北地區主要辣椒產地之一。每年收穫季節,不少南方客商前來收購,在村東頭逐漸自發形成了一個馬路市場。同時,一些有頭腦的當地人開始進行小規模的辣椒收購和加工。 >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里和膠東鎮政府因勢利導,在於家村成立了辣椒城貿易管委會,逐步在管理、融資、運輸、服務等方面對市場加以完善,並根據需求兩次擴建交易場地,目前交易市場面積達到>147>畝。 > 這些年,由於土壤和氣候變化,辣椒種植地逐漸移到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膠州辣椒種植面積日益減少。依據這一變化,當地企業和常年從事辣椒生意的農民便奔赴全國各地採購,並在於家村周邊建起了一批辣椒加工、貿易企業。再加上於家村交通便利,辣椒交易得以一直持續下去,並且名氣越來越大。 > 目前,這裡與辣椒相關的企業達到>127>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擁有出口權,產品包括辣椒類食品、辣椒紅色素等,產品出口亞洲、歐洲、非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另外,還有>1000>多名在多年的辣椒採購、交易中成長起來的經紀人,他們掌握著全國主要辣椒種植區的種植信息,為加工貿易企業提供所需貨源。

一個普通的村莊,卻加工了全國60%以上的辣椒,年交量40多萬噸、交易額35億元——
於家村:書寫辣椒傳奇

日期:20090429 作者: 來源:本報訊




□本報通訊員 張磊 報導
小茶碗舀出“第一桶金”
說起膠州市於家村和辣椒的淵源,不得不提王如青,這個土生土長的膠東人的發跡史,幾乎就是於家村辣椒傳奇的縮影。
王如青1978年出生,據他回憶,小時候家裡種著5畝辣椒,每年收成2000斤,“當時品相好的辣椒賣1元錢一斤,每年秋天,收購辣椒的南方人就會準時出現。”
和王如青一樣,上世紀80年代初,膠東鎮、李哥莊鎮、膠萊鎮等鄉鎮幾乎家家都種辣椒,每年收穫季節,都有不少南方客戶前來收購。“到我9歲時,南方人變成了外貿公司”,王如青說,雖然換了人,但大夥還是沒從種辣椒、賣辣椒跳出來。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王如青這代青年人終於改變了祖祖輩輩種辣椒的歷史。“1斤鮮辣椒1元錢,而一茶碗辣椒粉也賣1元錢,我和哥哥乾起了賣辣椒粉的生意”,王如青哥倆扛著兩編織袋辣椒粉和鋪蓋捲去了青島,50多公里的路要坐3個多小時的車,為了節省費用,他們就住在青島的建築工地上,“找幾個膠州老鄉湊合幾晚,把辣椒粉賣完再回家。”
就是這樣一茶碗、一茶碗地賣,王如青在市場上認識了不少開飯店和賣鹹菜的客戶,辣椒粉的計量單位也從茶碗變成了編織袋。“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賺100 多元”,王如青就是這樣一年賺了 2萬多,小茶碗舀出了“第一桶金”,那一年是1990年。
小村莊托起大椒城
和王如青一樣,幾十位於家村村民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踏上了創業路,他們的足跡開始遍布全國乃至全世界。
於家村村支書焦延龍告訴記者,那時於家村賣辣椒的農戶不下30戶,每年運往浙江的辣椒粉就有上千噸,本地辣椒產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於家村對辣椒的渴望隨著王如青他們走遍了全國。內蒙古、新疆、遼寧等辣椒主產區的貨源開始向於家村聚集,於家村也從辣椒產地變為辣椒資源集散地。完全出於自發的辣椒交易大集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有推著腳踏車、開農用車的散戶,也有開卡車的大戶,市場年交易量 2000 多噸。而於家村農戶的辣椒加工量也在世紀之交滾起了雪球。單單王如青一家,就從1996年的600噸猛增至2003年的4000噸。“那時我們都是雇幾個老太太,在自家院裡加工辣椒粉”,王如青說,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已經跟不上需求的步伐,同時,國內市場也無法滿足王如青他們的“大胃口”。
“2002 年,國家允許個人辦理出口權為我們打開了這道。”王如青的永發食品有限公司在2003年9月成立,並通過質優、價低,迅速打開了韓國市場。僅 2003年一年,於家村成立辣椒加工出口企業 36家,單家企業年產值近千萬元。於家村對辣椒的胃口也越來越大,當年就“吃”掉16萬多噸,一座大椒城躍然眼前。
小辣椒的大夢想
經過30年的成長曆程,於家村已經確立了自己在中國辣椒行業的地位。目前,該村的辣椒交易市場已擁有內外資食品加工企業47 家,2008年市場交易額突破35億元,企業總產值16億元,出口創匯 3700 萬美元,於家村已成為掌握全國90%辣椒產地的“大買家”。
“我們有一個夢想,就是買遍、賣遍天下椒”,王如青如是說,“低端粗加工可以讓我們搶占市場,但不能引領市場。”惡性競價、市場風險抵禦能力差等問題在目前發展模式下暴露無疑,“比如我們企業,理想狀態的辣椒儲備應該是6萬噸,但實際不到8000噸,一是沒有足夠的資金,二是單個企業在儲備貨源時,往往處於劣勢,供貨商所能提供的信貸優惠有限。”
於家村辣椒加工企業迫切需要一個平台,一個可以提供技術、資金和話語權的平台。
“他們的願望馬上就能實現了。”膠東鎮黨委書記張宗江說,一個規劃面積6000畝,集辣椒交易、科研育種、休閒娛樂於一體的辣椒貿易加工區已納入膠東鎮規劃,預計3-5年可建成。“這個貿易區設有電子交易大廳、銀行、賓館、酒店、派出所、衛生室等設施,將為前來洽談的客戶提供各種保障和服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