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山東省昌樂縣方山]

方山[山東省昌樂縣方山]

方山是昌樂境內第一名山。據《昌樂縣續志·山川》載:“其山橫亘頂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

方山簡介

山體雄偉,平原突起,巍巍壯觀。東攜白浪,西鎮丹水,北映孤山,南望汶河。大有主宰一方天地之氣概。山上植被豐茂,景色優美,鍾靈毓秀,氣象萬千,實乃一邑之勝。方山又是一座寶山,享譽中外,名聞遐邇的昌樂藍寶石盛產於此,是人們旅遊探寶的絕妙去處。方山是桂河、於河、小丹河三水之源頭。水乃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所以,方山又是一座生命山。早在3500年前,先祖爽鳩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是華夏古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據方山廟《柏樹碑記》載,方山原有松柏1500餘株,其中元柏至今已歷700餘載。不知是當初植樹鄉民們別出心裁,還是廟內僧眾暗藏玄機,將這1500餘株松柏,規則地排列成一個碩大的“壽”字,原來方山還是一座壽山,真是匠心獨運,令人嘆為觀止。

方山廟

方山西半坡上有一座古廟,為方山廟。主體建築自南而北,由山門、過廳、正殿組成。該廟始建於何朝何代,已無從查考。但從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重修方山神龍祠記》可知,此前“幾經烈火焚毀廟貌煨燼”。可以斷定,至少不晚於宋代或更早。自元以來,歷朝各代幾度重修,數易其名。先叫“神龍祠”,次叫“靈泉觀”,又叫“西門大夫祠”。至於為什麼叫方山廟,從什麼時候起叫方山廟,尚無人考證。

方山廟內外碑碣林立,古木參天,青藤繞槐,紫薇叢生。正殿前有一山泉,依勢鑿池,曰“方水池”,一勺泓然,深六、七尺,如圭,如盅,如仰盂。冬夏不竭不溢,終年清澈。池上砌一獨拱小橋,曰“步雲橋”,小巧玲瓏,兩側石雕護欄,橋畔池邊,數百年黃楊樹,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勘稱江北之最。昌樂八景之首的“方水朝煙”,蓋出於此。

方山廟正殿內,雕樑畫棟,正面端坐著一尊身著朝服的金麵塑像,這就是當地民眾稱頌的方山爺。方山爺左右兩側有妻妾侍女,皆儀態端莊,東西兩端,塑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等八位尊神。

歷史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昌樂城建設之初,有四座拱形城門。因西門外常年鬧鬼,直鬧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寧,幾任縣令又人妖不分,百姓無奈,只好將西門嚴嚴實實地堵了起來。明朝洪武年間,有一湖廣武岡人氏,姓於名子仁字景安的,長得眉清目秀,儀表非凡,才華出眾又剛直不阿。十載寒窗,後來中了進士,放七品縣令。在奉旨來昌樂赴任途中,路過一個山村,見天色已晚,就在村頭一位老人家裡過夜。兩人一見如故,言談投機。第二天早晨,老人拄著拐杖把子仁送到村頭上說:“你此番上任,要多加小心,我這裡有一拐杖,一可助你路上自衛,二可在緊要關頭,助你一臂之力。”說罷將拐杖送與子仁。子仁連忙拜受登程。子仁上任不久,就在古歷六月二十七日這天,攜了拐杖,帶了衙役繞城巡視,見南、東、北三座城門大開著,人來車往有買有賣。唯獨西門磚砌嚴堵,街頭巷尾冷冷清清。子仁便問其故,衙役們說:“老爺有所不知,因西門外常年鬧鬼蹂躪百姓,前幾任老爺有的被惡鬼纏身喪命,有的怕鬼棄官而走,百姓為了提防鬧鬼,才將西門堵了起來。”子仁聽罷直搖頭:“我卻不信。”衙役們說:“老爺如若不信,登城可見。”於是子仁登城向西眺望,果見白骨成堆,蒿草叢中荒冢一片,子仁自言自語地說:“世間從來邪不壓正,走得正站得直,何懼惡鬼!”當即令手下拆磚開門。眾人無可奈何,只好從命。門一打開,果然妖霧頓起,扶搖直上,霎時攪得滿城天昏地暗,惡鬼們一個個張牙舞爪,氣熱洶洶地朝西門蜂擁而來。眾衙役們一見毛骨悚然,抱頭鼠竄,唯子仁不懼,執拐杖立於門前。惡鬼見縣官頭頂金光四射,又有無數神兵各執刀槍立於身後,一個個嚇得戰戰兢兢。子仁高舉拐杖大喝一聲,真箇聲似雷鳴,隨手將拐杖掄起,手中拐杖立刻變成了一支金光閃閃的鞭子。一鞭子下去,惡鬼死傷過半,余者見進城不得,又入土不及,就拉幫結夥地尋路南逃,一直逃到方山,趕到了洞口,惡鬼見不能逃脫,就在洞內大喊大叫:“我等千年不出,看你怎奈我何?”子仁斬釘截鐵地說:“爾等千年不出,我就萬年不動,看爾等還能糟蹋百姓否!”隨即搬了一塊大石頭蓋住洞口執鞭端坐石上,為民除害的縣令於子仁也坐化在石頭上。真是:清廉養得正氣在,官清黎民自得安。從此以後,昌樂城內才太平無事了。後來,百姓念其為民除害造福,聚資在於子仁的坐化處建了一座廟,塑了金身,把於子仁尊稱“方山爺”。直到現在,每逢古歷六月二十七日這天,方圓幾十里的百姓還攜帶供品,絡繹不絕地來到方山趕廟會,虔誠地祭奠這位為民除害的縣太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