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路[浙江杭州市新華路]

新華路南起慶春路,北至健康路,長1060米。由南至北清代時分別為忠清巷、福聖庵巷、昇平街;民國時稱忠清巷、福聖庵巷、大東門直街、大營前。1959年整治,拓寬取直,埋設下水管道,建成三碴路面道路,統稱為新華路。

概述

杭州新華路屬於下城區長慶街道,郵政編碼:310003。新華路是1959年由原忠清巷、大東門直街、大營前等小街巷拓寬拉直後形成的。初稱新馬路,不久更稱新華路。它南起慶春路,北至健康路,長1060米,寬8-10米。兩側多店鋪、證券交易所、銀行,北段還有絲綢市場,人煙稠密,市肆繁華,是長慶地區一條重要的骨幹道路。

新華路中段舊稱大東門直街。南宋建都杭州後,在城南鳳凰山麓建皇城的同時,在皇城北面今清吟巷一帶駐皇城司親從,用於皇城巡守。再北,在大東門一帶駐軍,用以對首都防衛,形成由南至北十里的護衛圈。當年,大東門一帶駐軍隊的數量十分龐大,東之威乙巷,駐戰鬥力頗強的威捷第一指揮營,西北的下焦營巷一帶駐游奕馬軍;南駐樓子營。大東門則駐後軍。後軍編制龐大,建有軍寨,稱後內時鳴金鼓,威武雄壯。大營門因朝東,俗稱大東門。宋亡元興,駐軍北移,大東門漸成民居,形成大東門巷、大東門直街等地名。

歷史

新華路南起慶春路,北至健康路,長1060米。由南至北清代時分別為忠清巷、福聖庵巷、昇平街;民國時稱忠清巷、福聖庵巷、大東門直街、大營前。1959年整治,拓寬取直,埋設下水管道,建成三碴路面道路,統稱為新華路。

忠清巷地名始於明代,原名昇平巷。《成化府志》:“昇平坊,本名忠清里,入褚家塘。明正德十六年(1521)里人胡世寧(都御史)請御史唐鳳儀為王琦、項麒二公建坊,以旌其清;並唐褚公遂良之忠,故名忠清里。”嘉靖二十六年(1547),布政使李默並勒胡世寧名於上。明代忠清里街口(即平安坊口)所刻石碑上,“忠”勒名褚遂良、胡世寧,“清”勒名王琦、項麒。

福聖庵巷應在白蓮花寺巷和雙眼井巷之間,《浙江省城圖》福聖庵巷南端向東為蜻蜓巷而出海螄溝。至於巷名由來,據《嘉靖仁和志》:福佑院,在褚家塘。周顯德元年(954)吳越王建,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額。元至正間兵毀,洪武間重建,改土谷祠,今名皮場廟。《約略說》:全二營巷,今為福聖庵巷。

大東門(直街)乃是南宋後軍寨的東門,即大營門,轉南有樓子營。

大營前舊稱大路營。《西湖遊覽志》:大路營,在褚家塘。褚家塘亦作褚堂巷,為唐僕射褚遂良故里。地舊瀕茅山河,吳越國錢氏設大路營在此。褚家塘即大路營口。此一帶歷代乃是官家屯兵之處,今尚留大營前、大營盤等地名。

新華路自唐代就是杭州絲綢集中生產地之一。《杭州重建觀成堂記》:“昔褚河南(遂良)之孫名載者,歸自廣陵(揚州),得機杼之法,而綢業以張。”褚載就住在昇平街小井巷,改良絲織技術並推廣,使杭州絲綢長足發展。後人尊為杭州絲綢同業祖師,並建通型廟以祀。至明代,忠清里一帶絲織更是發達,范祖述《杭俗遺風》載:早期是忠清巷、相安里(今新華路),入明即盛,“迄今一鄉之人,皆織綾錦為業”。徐一夔《始豐稿》載:“余蹴居錢塘之相安里,有饒於財者,率居工以織。”吏部尚書張瀚的先祖亦曾居忠清里,他在《松窗夢語》中記,張毅庵(張瀚先祖)初營釀酒,失敗後轉營絲綢作坊而致富。書中這樣寫:“購機一張,織諸色紵帛,備極精工,每一下機,人爭鬻之,計獲利五是一。”這是個誘人的利潤。清道光年間,杭州綢業界同仁又在通聖廟(通型後改名通聖)側建“觀成堂”作為議事之所,後改為綢業會館。綢業市場則在白蓮花寺前一帶,以至後來20世紀末期各個大型絲織廠及杭州中國絲綢城都設在新華路,新華路已成為杭州絲綢商品的視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