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31年李維信、李玉豐等購買兩麻袋松樹種子,在擔杖山上造林200公頃,松樹覆蓋面積達90%,一直保持至今。 1942年2月24日、3月3日國民黨頑軍秦毓堂部在龍塘埠河和河北村,先後殺害了本村修德勝、修敬佐父子。 1946年海陽縣郵電局、新華書店、公安局、司法科駐河北村,後遷東村。 1955年本村成立曙光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與城北村聯合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7年成立了新興建築公司,進行房地產開發。 1990年投資100萬元,在東村河建成12個井口連通的梅花井封閉式蓄水池,以供自來水之用。 2000年投資90萬元,修建村西新興大橋和70米寬的攔河閘。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全村耕地53.3公頃,糧食畝產75公斤,總產3萬公斤。改革開放以來,城市規劃逐漸擴大,本村耕地面積也隨著逐步減少。至2000年,僅剩16公頃。本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糧食總產量4.8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333公斤,總產1.5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1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5萬元,畜牧業收入8萬元,其它收入2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村中僅有一個榨油作坊,從業人員3-4人,收入微薄。1960年,村集體建起粉坊,職工3人,6年後停業。1987年,成立新興建築公司。至2000年,建築公司固定資產達135萬元,從業人員100餘人,收入260萬元,利稅13萬元。1998年,羊毛衫加工業蓬勃興起。2000年,羊毛衫加工點已發展到65個,從業人員260餘人,收入200萬元,稅金26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00人,收入1105萬元,其中工業收入795萬元,建築業收入31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飲服務業及修理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0人,收入172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26萬元,服務業收入125萬元,商飲業收入21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河北國小。1990年投資5萬元,建新興國小,有教職工4人,學生20餘人。之後,新興國小併入東村中心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0人,其中研究生2人,出國進修者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5年,人均糧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260公斤,全村收入11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5000元,全村有機動運輸車輛30輛,彩電290台,電冰櫃150台,機車280輛,電話300部,洗衣機30台。 村莊建設20世紀70年代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1987年,村統一規劃房屋建設,劃定新房區。1995年,投資37萬元,硬化新興街北端路面1700多平方米。1993-2000年,投資2000萬元,建小區樓10棟,計2.6萬平方米。2000年,投資50萬元,建護河堤1100餘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93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迅速發展壯大,減免了村民承擔的所有統籌提留款及自來水費,兩項金額達80餘萬元。1998-2000年,投入48萬元,用於自來水改造、電網改造,安裝閉路、有線電視等。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9月10日成立第一個黨小組,有黨員6名,李維信任組長,李淑超任副組長。1943年3月建立黨支部,修德潤任黨支部書記,李維信任組織委員,修德進任宣傳委員,李淑超任軍事委員。1943年起,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反奸反特反霸鬥爭,站崗放哨,參軍參戰,出民夫支前,參加了萬第、朵村、大夼、道口等地戰鬥。38戶的小村,有28人參軍參戰,一家3人參軍的就有4戶。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黨員有10名。2000年以來發展黨員4名。2002年有黨小組2個,黨員34名。1943年起,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修德潤、李淑超、修德進、李中道、修敬風、李積道、李德堂。2002年8月起,李德堂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1947年,河北村和台上村成立一個行政村,負責人李維允。1947年5月,李維公任村長。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改稱河北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治安等組織。1953年以來,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有李中道、修敬風、李洪吉、李吉道、劉同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