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電、路、電話三通。全村有132戶通自來水,有14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52.69%。有27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6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64%、96.4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9戶, 分別占總數的64.5%和60.5%。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運輸車28輛,拖拉機17輛,機車195輛。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74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2戶。全村有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有1戶為磚混結構;有278戶為土木結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073平方米,擁有教師7人,在校學生136人,距離鎮中學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6人,其中小學生94人,中學生4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6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79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已成立民主理財小組,定期開展財務公開,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9人,少數民族黨員44人,其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11人。該村黨支部2006年被評為那信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9人。
人文地理
1984年由文會分出。有海田壩河、新會河、丁居河,全鎮汽溫最高處既在該村,里時、那信、海田壩年平均氣溫20℃,海拔最低處900米,亦在該村。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組道路未硬化,雨季交通不便;人畜飲水困難;煙區水利設施不完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發展種植業:到2010年甘蔗面積達1000畝,產量達5000噸;蠶桑面積達200畝;烤菸面積510畝,產量1340擔。2、發展養殖業:到2010年養豬達1400頭,養牛310頭,養羊400隻。全村總收入達317萬元,人均收入3151元,人均純收入2046元。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132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297戶通電,有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9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9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7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79.00畝(其中:田950.00畝,地529.00畝),人均耕地1.4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7688.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8874.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0.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0.00萬元,畜牧業收入133.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24頭,肉牛127頭,肉羊221頭); 林業收入13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27.00萬元, 工資性收入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8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0人 ,在省內務工45人,到省外務工1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03戶,共鄉村人口1038人,其中男性513人,女性525人。其中農業人口1027人,勞動力605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1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會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者後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6.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94人,中學生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