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新壩鎮古稱鎮夷堡,為明代高台千戶所領四十四堡之一,稱為鎮夷壩堡,雍正三年(1725)改縣後,改稱鎮夷堡 。
民國縣以下行政區劃為區、村制,新壩為第五區。 第五區區公所設新壩堡,領暖泉、順德、鎮邊、新壩、從仁、霞光、三鳳等村;民國28年(1939),區村制改為鄉(鎮)保甲制。稱祁連鄉,祁連鄉領12保。第一保,暖泉;第二保,照中;第三保,順德;第四保,慶滅;第五保,從仁;第六保,新東;第七保,新西;第八保,鎮邊;第九保,鎮夷;第十保,霞光;第十一保,紅崖;第十二保,三鳳。
建國後為祁連區,後改為五區。祁連區領8鄉:暖泉、照中、順德為一鄉,元山子、河西壩為二鄉,新壩為三鄉,鎮邊為四鄉,鎮夷壩、黃蒿渠為五鄉,紅崖子為六鄉,河西渠為七鄉,紅沙河為八鄉。1953年6月調整區鄉.更改名稱,五區區公所設新壩,領10鄉:新壩東鄉、新壩西鄉、元山子鄉、暖泉鄉、順德鄉、鎮邊鄉、河西壩鄉、紅崖東鄉、紅崖西鄉、小壩鄉。1955年11月,撤區並鄉,撤銷區一級建制。全縣55個農業鄉合併為24個農業鄉,兩個非農業鄉(鹽池、窯溝)未變動,4街合併為一鎮。全縣為1鎮26鄉,新壩所屬劃分為河西壩鄉、新壩鄉、紅崖子鄉、暖泉鄉、紅沙河鄉。1958年10月,實現人民公社化,稱新壩人民公社。1961年5月,全縣調整社、隊規模,將8個農村人民公社調整為28個公社,新壩分為暖泉、元山子、新壩、二壩溝、紅崖子、紅沙河6個公社。1964年秋,全縣調整公社、大隊體制.將全縣劃分為10個農村人民公社、1個鎮公社。新壩、暖泉、元山子公社合併為新壩公社;紅崖子、紅沙河、二壩溝公社合併為紅崖子公社。1983年11月,農村實行政、社分設,不打亂原行政區劃和隸屬關係,將公社、大隊、生產隊改為鄉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
2005年2月撤銷紅崖子鄉,併入新壩鄉。
2003年11月省民政廳同意高台縣新壩鄉撤鄉設鎮。
地理環境
海拔1714米--2500米(鎮政府2115米)。年平均氣溫3.2--6.2攝氏度,無霜期120天,年降水量219.2毫米,年蒸發量3000毫米,屬河西走廊沿山冷涼乾旱和寒溫帶山區冷涼氣候。區域農業灌溉用水和人畜飲水完全依靠水庫、塘壩攔蓄祁連山冰雪融水,全鎮有水庫5座,設計蓄水量1187萬立方米。
政治體制
根據鎮黨委、政府的主要職責,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新壩鎮設4個黨政內設機構,分別是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發展辦公室(掛人口和計畫生育辦公室牌子)、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不再設定鄉經聯委,其職能由經濟發展辦公室承擔。
根據鎮政府主要職責,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將現有的農技站、林業站、畜牧站、農經站、農機中心服務站整合後設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掛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服務中心、畜牧獸醫工作站牌子),在現民政、文化、交通等機構的基礎上整合設立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和文化服務中心,在計畫生育服務站的基礎上設立計畫生育服務中心。保留鎮司法所、國土資源管理中心所、財政所、廣播電影電視站,其職能職責不變。
人口民族
現轄30個村,1個農場(明水農場),295個村民小組,5340戶,20176人,其中勞動力15044人。
社會事業
特色產業規模發展。
完成了暖泉村50座和下壩村46座日光溫室葡萄苗木栽植;新建日光溫室觀光棚1座,提質增效260座已建日光溫室;建造鋼架大棚89座種植高原夏菜;引進客商在綠色蔬菜產業園區流轉耕地550畝打建日光溫室20座。引進有資質、有實力的制種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14家,全鎮“訂單農業”面積達到5.2萬畝,建成新型農業綜合化服務試點2個,農業科技示範點4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9個;建成連片千畝土地流轉示範點1個,全鎮流轉耕地10651畝,新購置大中型農機具173台。建成養殖場(小區)8個,247戶農戶完成圈舍新建,467戶農戶申請養殖貼息貸款3297萬元,新增各類養殖大戶170戶,牛、羊飼養量達到1.68萬頭、18.62萬隻。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夏瑞沙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甘草深加工項目完成投資2600萬元;甘草種植與沙產業發展項目完成投資1200萬元;共裕農業科技示範園二期項目完成投資1800萬元;高台縣三清生態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完成投資1540萬元。
美麗鄉村穩步推進。完成合作銀行辦公樓和新壩畜牧站修建;建成污水處理站1處,鋪設排污管道2.94公里。實施易地搬遷連片2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91戶。新建村級活動陣地1處,村衛生所3個,改建村衛生室4個;建成村文化綜合服務中心2處,級文化活動廣場4個,配套7個村級文化廣場設施。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配套大型垃圾清運車1輛、分類式垃圾箱50個、腳踏式垃圾轉運車20輛,新建垃圾處理點4個。
基礎設施全面加強。
完成4個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建設通村道路3.1公里,襯砌渠道11.1公里,架設自來水管道1.2公里、塘壩引水管道2.5公里。農田水利建設上,完成紅崖子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21.5公里,許三灣村節水滴灌工程5000畝。道路建設上,完成元紅線20.94公里通鄉公路和16.4公里的通村路建設。電力建設上,架設10KV高壓線路3.82公里,0.4KV低壓線路6.12公里,架設、更換變壓器10台。造林綠化上,農田林網造林420畝,栽植楊樹5.3萬株、柳樹6000株,居民點綠化1.8公里、治沙造林500畝,退耕還林補植補造1460畝。
民生事業協調並進。
認真落實各項惠民政策,農村低保不斷規範管理,農村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以上,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8%以上;重視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糧食直補、農村低保、“兩免一補”等各項惠民政策落實到位,發放救助、補助資金1299.8萬元。加大為民辦實事力度,為民眾發放科學儲糧倉3107個,覆蓋率達到80%以上。組織開展文化體育活動6場次,關愛婦女兒童主題活動2場次,文明禮儀、政策法規宣講活動30場次,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廣實施矛盾糾紛“四級七天”調解工作法,提升基層化解矛盾糾紛能力,處理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72起。
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進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圍繞促進發展、服務民眾、維護穩定,及時糾正站所和行業不正之風。大力開展調查研究,問計於基層,求教於實踐,努力為民眾辦實事、解難事。進一步規範財政惠農服務大廳、便民服務中心的管理和運行,方便了民眾辦事。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推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和村民自治。加強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管理教育,工作效率明顯提高,服務態度明顯好轉,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不斷增強。
風景名勝
境內有許三灣古遺址及墓葬、擺渡河水庫等旅遊景區
經濟概況
2014年全鎮經濟總收入3.4億元,比上年增加2326萬元,增長7.34%,人均純收入達到8677元,比上年增加916元,增長11.8%,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