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南陽縣誌

新修南陽縣誌

《新修南陽縣誌》一函八冊,十二卷首一卷。該志書長 26.8厘米、寬17.3厘米、總厚度為 12厘米,共721個筒子頁,三十餘萬字,宣紙 豎版,木刻印刷,現存南陽市宛城區檔案館。 該志書由當時在南陽文壇、政壇享有盛譽的四進士、六舉人、七秀才等17位名儒顯要組成強有力的編纂班子,歷經5任知縣,歷時6年,四易其稿,於光緒三十年(1904)刊刻問世。據資料介紹,光緒34年間河南全省新修縣誌不足15部,南陽縣誌是其一,因其編纂質量較高,後被1931—1942年間編修的《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稿》收錄其中。

主要編纂人員與縣誌編纂概況

監修:

新修南陽縣誌 新修南陽縣誌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原河南巡撫于蔭霖。于蔭霖(1838—1904),字次棠,又字樾亭,室園名為“悚齋”。吉林伯都訥廳太平川(今榆樹市黑林鎮)人,鹹豐九年(1859年)已未科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湖北荊宜施道、廣東按察使、雲南布政使、福建台灣布政使、安徽布政使、湖北巡撫,光緒二十六年(1900),任河南巡撫,卸任後寓居南陽,應邀監修南陽縣誌。於公為通審書稿、釐正訛舛、且刊且改而嘔心瀝血,於光緒三十年(1904)病卒於南陽寓邸,清廷追封其為地方巡撫加三級、頭品頂戴並在國史館立傳。于蔭霖有《於中丞遺書》十二卷(《悚齋奏議》、《悚齋日記》、《悚齋詩存》等)行世。《清史稿》有于蔭霖傳,其人物條目入編《中國近代史詞典》(1982年版)等多部辭書。

監定:

賜進士出身五品卿銜原刑部主事孫葆田。孫葆田(1839~1911),字佩南,山東榮成埠柳不夜村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授刑部主事。光緒八年(1882)改任安徽宿松知縣。光緒十一年(1885),調任合肥知縣。孫葆田為人剛直不阿,為官廉政愛民,有“包龍圖復出”之美譽,其目睹官場昏暗,遂“引疾”辭官,專事學問,歷主山東尚志書院、河南大梁書院。山東巡撫李秉衡上疏陳其學行,清廷賜予五品卿銜。曾兩度總纂《山東通志》,至宣統二年(1910)成書百餘卷。未及刊印,於宣統三年(1911)病卒於濰縣。著有《孟子編略》、《校經室文集》等。

光緒25年(1899),孫葆田應南陽知縣潘守廉之邀,為《南陽縣誌》監定,孫葆田以其淵博的學識、豐富的編志經驗,纂定體例、統籌書稿、精心指導,使這部《新修南陽縣誌》問世後成為近代地方史志中的佳作。

總纂:

賜同進士出身四品銜在任候補直隸州南陽縣知縣潘守廉。潘守廉(1845-1939),字潔泉,號對鳧居士。山東微山縣馬坡鎮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光緒二十三年(1897)署南陽知縣、鄧州知州,二十七年、二十九年(1901、1903)又兩次復任南陽知縣。辛亥革命後,退居天津。他喜好收藏、著述,擅詩詞。在河南任官期間,曾著《載桑問答》、《桑蠶要求》、《南陽府南陽縣戶口地土物產畜牧表》等。民國以後,在天津編著《濟寧直隸州續志》、《二十四孝圖說並詩》、《淨土清鍾》等,以《作新末議》行世。

潘守廉初任南陽知縣時,鑒於南陽縣誌失修且二百餘年的舊刻漫漶不可卒讀,加之疆域變化,遂設局重修。潘君一方面訪賢納士、延聘學者,一方面籌資遣人,東赴上海、南下漢口購回大批參考資料,為編修南陽縣誌奠定堅實基礎。期間潘君曾先後兩次調任他縣任職,但其始終掛懷南陽修志之事,以信函書札方式協調修志事。當其第三次再任南陽知縣時,力排當時因庚子變亂、土匪肆擾、民教之爭等時局困擾,銳意競其事,終使該志告成。

分纂:

賜同進士出身江西福安縣知縣南陽人張鳯岡、揀選知縣南陽人喬景濂、大挑教職夏邑教諭南陽人任學椿、河工縣丞山東人潘矩健、大挑教職蘭儀訓導南陽人魏廷鑒、八旗官學教習優貢生南陽人雷履堂、舉人南陽人張嘉謀。這些當時名甲一方的學者與諸位知名秀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或引經據典、資考證期,或採獲舊聞、推表山川,合力編纂出了一部涉年較久遠,分類較明晰,內容較翔實的一縣之全書。

南陽縣誌簡要評介

據資料介紹:(南陽)縣故無志,明萬曆中,知縣成遜與教諭宋昂創為之。邑人方九功(萬曆十七年進士,南陽縣人,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稱其事核體簡。清康熙三十年,知縣張光祖,因前令李本深所纂舊志,以屬諸生宋景愈等,重共搜輯,成書六卷,書頗疏陋。自是以後,無賡續為之者。同治十三年,吳若烺知縣事,始與教授宋君合議重修,甫開局而吳君去。迄光緒二十五年,知縣潘公守廉復設局重修,歷時6載,成書十二卷首一卷,名為《新修南陽縣誌》,書稿呈報時任河南巡撫貴陽陳夔龍,陳公披覽是書,嘆其深稽詳考、用力宏深、文章爾雅、斐然可觀,欣然為之序,於光緒三十年刊刻問世。

《新修南陽縣誌》體例較為規範,編排較為嚴謹,其中“前序後跋”對該書的編纂背景、成書經過記述的頗為清楚,是一部難得的善本地情史料書。據《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稿》記載:《新修南陽縣誌》以史記八書、漢書十志為標準,全書大抵集故書而成,一一註明來歷,極合著述之法,堪稱苦心經營之作。

《新修南陽縣誌》第一冊為輿圖,除序言、凡例、目次外,另有縣境區劃和衙署圖40餘幅。其中縣境全圖與分保地圖,不僅製圖精美,而且按方定丈定里之清晰、準確難能可貴,對全縣的四至八到、山川河流、名勝古蹟、寺廟道觀、驛站集鎮、大小村莊、官道、便道、渡口均一一標註,是研究全縣區劃沿革、地名變遷不可多得的參考史料。另外所附南陽城圖、四關圖、縣署圖、學宮圖、試院圖、學堂圖、倉儲圖等對南陽的梅花古城布局、各級衙署、兵營、寺觀、街道等都標示的非常清楚,是今人了解南陽古城全貌難得一見的珍貴史料。

第二至第八冊為卷一至卷十二,分別為沿革、疆域、建置、職官、田賦、學校、祠祀、兵防、溝渠、藝文、人物、雜記,計十二綱三十九目,全方位的記述了南陽縣自遠古至清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發生、發展、變化情況,包含著諸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史料。

例如田賦志記述的每丁攤派賦稅銀兩的計量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後的14位數,即兩、錢、分、厘、毫、絲、忽、微、纖、沙、塵、埃、渺(原字為“洱”右邊加“少”)、漠、灰(原字為“廠”下邊一個“火”);每戶或每丁應納地畝稅竟計量到十萬分之一畝,即畝、分、厘、毫、絲、忽;諸多名目的土地分別劃分為四類十二等,即金地、銀地、銅地、鐵地,每類又細劃為上中下三等。由於徭役、稅賦都是以人口、地畝數為計算基數,民眾負擔又與稅制、稅目密切相關,因此田賦志對各個時期的人口、土地數量,稅制、稅目既有概述又有詳記,客觀反映了各個朝代開國之初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到逐漸加重稅賦,直至民眾不堪重負而逃亡或生變的規律。

又如兵防志以詳遠略近筆法,簡記周幽王至秦二世時期的兵事,詳述漢初至清季發生在南陽及周邊的戰事,巧妙論證了兵防志開篇“南陽古兵重,天下有事,受禍最烈,至明季至極矣。”(因避諱清統治者,故說“至明季至極”,實際上該志對清末太平軍、義和團在南陽及周邊的活動記述頗詳)的觀點,客觀反映了南陽自古為中原衝要、兵家必爭之地。該志不僅直記歷代兵事,而且還較為詳細的記述了與之相關的兵防、屯衛、驛站、保甲情況,對軍事機構的官吏指數、兵員數量,修築的防禦寨圩、團練成立及管理機制、乃至一天殺數十人的整飭手段,驛站的沿革、設定數量、方位、相互距離、官吏及馬匹配置等都有詳細記載,更為可貴的就連地方官吏苦於迎來送往也都詳加敘述,比如記述知縣李本澤在編纂縣誌驛站篇時,李知縣想起“南來一差,馬非數十匹則百匹,北來一差,馬非百匹則數十匹,事非報捷則緊急軍情,官非王公大人則官長部屬,或日至或夜至或日夜數至......是差繁如雨,知縣變隸人......”時,不禁舐筆淚下。

新修南陽縣誌 新修南陽縣誌

《新修南陽縣誌》的十志二表一輿圖,靜心細覽,篇篇都有引人入勝處,章章都有鮮為人知事。由於清光緒時期,南陽縣的疆域涵蓋現在的南陽中心城區和整個宛城區、臥龍區及社旗、方城、南召三縣的部分鄉鎮,因此,《新修南陽縣誌》所記載的歷史信息對這些地方的編史修志、學術研究、歷史文化開發傳承、工作查考均具有不可或缺的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