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次普選運動研究:以北京市為個案

新中國第一次普選運動研究:以北京市為個案

(二)選題緣由 (一)西方普選 (三)蘇聯普選

簡介

作 者:吳繼平
出 版 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072299

新中國第一次普選運動研究新中國第一次普選運動研究

出版時間:2010-08-01
版 次:1
頁 數:331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容簡介

選舉古已有之,在古代中國,稱為“薦選”或“考選”,但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選舉。在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和古羅馬共和國,選舉政治較為典型,但這些選舉只是民主選舉的雛形,仍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選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選舉是近代資產階級的選舉,它是在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鬥爭過程中,隨著資產階級憲政民主的逐步成熟而興盛和發達起來的。普選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最終確立,亦是經歷了一個極其複雜的演變歷程,它是伴隨著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在無產階級開展議會鬥爭過程中逐步確立和發展起來的。

作者簡介

吳繼平,男,1975年生,湖北荊門人,200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供職於人民出版社,多次參與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重大會議文獻及相關輔導讀本的編審工作。參與撰寫著作《中國共產黨執政理論新體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除舊布新曲折探索》(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紀念惲代英誕辰11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等。在《光明日報》、《黨史研究與教學》、《江漢論壇》、《北京黨史》、《理論學刊》等全國核心刊物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其中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轉載。

目錄

緒論
一、問題的緣起
(一)普選概念界定
(二)選題緣由
(三)選題意義
二、普選的由來
(一)西方普選
(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普選的論述
(三)蘇聯普選
(四)中國近代選舉
三、研究現狀
(一)對相關研究成果的總結
(二)對新民主主義時期選舉研究的總結
(三)對社會主義時期選舉研究的總結
(四)研究中的缺陷與不足
四、方法原則和框架設計

精彩書摘

儘管這次普選並沒有完全按照“普遍、平等、直接、無記名投票”四項原則來進行,但是在當時國家初建、面臨國內外敵對勢力擾亂和威脅的政治環境下,進行這樣一次中國有史以來的大規模的全民普選運動,是要有政治眼光和勇氣的,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我們不能因為它的瑕疵,而諱言其在國家民主選舉模式初創中的功績,可以說,這次普選奠定了以後中國民主選舉的基本模式。
關於普遍原則,1953年《選舉法》規定,只要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不分民族和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關於平等原則,體現了新社會制度、新政權的優越性。如女子與男子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普選後,許多在舊社會從不問政事的女子,從閨房中走出來,從廚房裡走出來,參加普選,許多人甚至還被選舉為人民代表,參與管理國家事務。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普選中得到了很好貫徹。少數民族可單獨選舉,選舉出自己的代表,實現了自己民族當家作主人的夙願,許多少數民族選民還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如經過新政權普選的政策宣傳後,滿族選民消除了民族自卑心理(自清朝覆亡後)。普選後,北京市全市登記滿民人數達到了二百多萬.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甚至出乎滿族選民自身的預料。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說,“載濤是我的嫡親長輩中僅存的一人,也是現在的愛新覺羅氏中最高的長輩。在一九五四年選舉中,他作為二百多萬滿族的代表被選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①。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