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世說:後現代的新生活方式》是盧鏗先生繼闡釋“新住宅運動”的《博弈廣廈》和“新文化地產”理論體系的《新東方主義》兩《新世說:後現代的新生活方式》的出版後的又一部重要文集。
作者簡介
盧鏗,生於香港,祖籍重慶。盧鏗的祖父盧作孚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毛澤東曾稱讚過的“近代中國實業界四位不能忘記的人物”,盧作孚就在其中。
作為名人之後,盧鏗在商界也是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他曾任華新國際集團總裁、上海實業地產集團副董事長兼上海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盧鏗現任海爾集團副總裁,海爾地產董事長及執行長。
盧鏗叱吒房地產業17年,他立足行業著述頗豐,被譽為地產界的“思想者”。早在1999年,由盧鏗首侶的“新住宅運動”就在全國掀起廣泛影響,業界讚嘆這是“以住宅產業為載體的一次意義深遠的文化創新運動”。2005年,盧鏗提出基於建築哲學和審美範疇上的“新東方主義”思想,並通過“海上海”等具體項目的實踐,在“創意地產”、“藝術地產”領域積極探索。近年來,盧鏗紮根於東方傳統文化,以卓越的國際視野,致力於尋求中國住宅發展之路,他的關注點遍及哲學、藝術、科技、環保等各個領域,並提出了著名的主張——後現代的“新生活方式”。
圖書目錄
代序 一個房地產商所追求的“新生活方式”
自序
第一章 體驗 一說新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中國趨勢
快樂成為生活第一需求
設計讓生活更藝術
中產引領生活方式變遷
生活之夢常綠
新生活方式進行時
第二章 家園 二說新生活方式
當杜拜成為學問
新生活,以中國人的方式
新時代的策劃與設計
生活在審美情趣中
變“雞肋”為賣點
精裝修不是“雙刃劍”
居室風水與“房屋病”
第三章 和諧 三說新生活方式
人類在加速毀滅自己
生活方式的時代危機
怎能饒恕此類浪費
有多少城市可以重來
生活方式大趨勢
回歸小房時代
和諧社會的社區基石
第四章 勤儉 四說新生活方式
難忘的生活過去時
怎樣看貧窮
奢華是什麼
財富的達觀
再說“中產”
小戶型的大生活
第五章 城市 五說新生活方式
“生活”備受關注
蛻變中的城市生活
反省“私車生活”
“制服化”的中國城市
聖彼得堡VS赫爾辛基
尋找城市的魂靈
第三生活空間
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城市
第六章 樂活 六說新生活方式
話說LOHAS
增長確有極限
莫讓中國重新變窮
讓快樂成為生命力量
Townhouse是樂活的
“樂活”方有詩意棲居
第七章 科技 七說新生活方式
技術發展需要科學觀
科技改變生活
城市的問題
住宅來自技術集成
淋浴間裡的細節
設計乃科技之翼
科技拯救地球
構建理性的明天
第八章 藝術 八說新生活方式
從奧運新國服說起
藝術無處不在
美育改變國運
後現代藝術觀
發現生活之美
自然的曲線
藝術點亮生活
締造時尚的經典
無知的拙作
“第八代商業”
第九章 哲思 九說新生活方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居住的哲學境界
小康,足矣
健康第一
工作即生活
快兮慢兮
生活在別處
勝天不如順天
看不到的地方
處處“雙刃劍”
核心的還是綜合的
第十章 未來 十說新生活方式
超越杜拜的新城
巨變的時代
怎樣看國足
發展的環境
切莫淪為劣等公民
社區的教育使命
“中國式”浪費
瘋狂的房子
“787”的啟示
再說財富與幸福
體驗式的“後服務”
從世界觀到宇宙觀
編後記
文摘
第一章 體驗
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根植於中國人對生命本身的直接體驗之中,諸如唐人詩句如此描述那些令人神往的生活情趣:“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多元的生命體驗構成了“新生活方式”的文化系統。“創造、享受、體驗”莫不深藏於“新生活方式”之中。成為我們民族與社會新文化的凝聚點以及每箇中國人的生命體驗。
國家有關部門推出的“新政策”及其“細則”將中國的房地產業推入了“後房地產時代”。在這個新時期中,房地產業的政策、資源、產品和市場等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行業重新洗牌、企業戰略轉型、產品升級換代、暴利時代終結等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
當社會輿論普遍將開發商們“妖魔化”的時候,我們注意到,在以開發商為投資主體和創作主體的多個方面努力下,中國房地產業和居住文化的進步走在了開發中國家的最前列。在這種量變的背後更有一種令人欣喜的質變——中國人正在嘗試從“過日子”到“生活”的歷史性轉變。“生活”這個詞正以空前的頻率出現在今天的各種媒體上和人們活動的場合中。目前中國的人均GDP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20倍到40倍的巨大差距,但是中國人今天的生活水平卻在迅速地提高。
有位基因專家說,當今中國有相當數量的兒童患有肥胖症,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的祖先大多長期生活在吃不飽的社會裡,所以不少中國人的身體中已經產生了一種嗜食的“飢餓基因”。
後記
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像樣的文化隨筆應該是華麗的,充滿濃重色彩的,即使不是這樣,至少也是風度翩翩的。然而當編輯完《新·世說——後現代的新生活方式》之後,上述關於文化隨筆的概念也全然改變了。整本書,沒有誇飾,沒有做作,只有樸實的文字和深沉的哲思。它是一位地產從業者對當代都市新生活大變化與大震盪的解讀與預言,從容、典雅卻又不乏激情,從各個角度解讀了當代中國現實語境下新都市的生活方式。作者圍繞著和諧、健康的新生活這一主題,做出了極具個人風格的思考和演說,其思想脈絡神遊於過去,沉澱於現在,目的是探索人類生活的未來。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探討和諧、健康、自然等話題時,書中的各個篇章在不知不覺中連貫起來,已然自成體系——正如一灣活水,它有著自己的生命,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自己的循環體系和世界。“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何嘗不是此種道理?書中圍繞著體驗、家園、和諧、勤儉、城市、樂活、科技、藝術、哲思、未來這十個方面展開,以站在現在的角度回望過去、遙想未來;它表面談各種生活方式,內中要害是談人生、精神、體驗、藝術等形而上的問題,並由此而發展到對整個思想世界的探索,包括了對人類社會、世界觀、歷史等方面的拓展,同時又將這些問題集中到當下的空間來討論,因此,這種構想在暗中符合了“時與空”的維度,扣住了傳統中國文化中的種種要旨。在“時間”的維度上,本書重點通過日常生活的內省和詰問,發掘日常生活中不為人知的另一種精神世界,書中的每一篇則隱含著一個時間象徵;在“空間”的維度上,通過每一種思想重點的不同,形成了豐富的人生追問。
由此可以發現,本書的內在邏輯從空間上,從現實生活、社會管理、科技與建築、藝術與哲思等來排列,構成對精神世界的探求;從時間上,從以前、現在和未來排列,構成時間維度的伸展。由此,本書的邏輯成為一種時空並舉的精神世界的立體構成:
在書中,作者強調了“生命體驗”、“精神追求”、“社會經濟管理”、“內心的安寧與滿足”、“人與環保”、“幸福快樂的生活”、“科學與人生”、“文化藝術的創造與分享”、“站在今天看未來”這些主題,而這些主題,則巧妙地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中的諸多意義,如“命”、“思”、“治”、“知”、“畏”、“悅”(樂)、“物”、“藝”、“道”、“明”等。
——對應而言:對生命體驗的感悟,與古人的“命理”有內在聯繫,如《易》所言,“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對精神家園的探索,與古人的“靜思”和“慎獨”有內在聯繫,如清人金纓所言,“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對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社群建設等方面關係的獨到思考,與中國古代對“治理”的分析有內在聯繫,又猶如老子所說,“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對平靜生活的另一種內省,是理性分析之後的提煉,“格物致知”之謂。《孟子·盡心上》談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對現代社會種種弊端的詰問,與古人的“君子之畏”有內在聯繫,《論語·季氏》所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說的何嘗不是如此?對快樂與幸福的感悟,與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同理,也與古人的“君子之樂”同理,作者對此著筆甚重。《莊子·至樂》談道,“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西方文學大師羅曼·羅蘭則說,“人人都談及幸福,但真正理解幸福的人少之又少。”
因此,我們也可以理解作者為何對此全力著筆了。從生活中發現藝術的精神,與古人“禮樂”有著內在的聯繫,“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將“禮樂”的真正精神發掘出來,看到“藝”的真正本源;從生活中發現生命的本源,恰如《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且“道發自然”,又能心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之念,乃是真正的“明道”;最後,作者站在更為宏大的視野中看待今天和未來,探索歷史人生中的深厚的人文關懷和精神世界,且悟“道”後才能思騖千里,洞明古今,故為“明”。如此,作者在書中結合了中西視野,因而將問題談得更加明白透徹。我們在編輯本書時,為作者對現代生活的理解透徹而嘆服,為作者在字裡行間透出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而感動。我們感覺到的是一位地產工作者站在自己的職業立場同時又遠遠高出這一立場,對人類生活方式所抒發的人文關懷。需要強調的仍然是,這一人文關懷的力量來自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解讀。在書中,雖然作者列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諸般問題與挑戰,但作者仍然是自信並且樂觀的,作者所倡導的“新生活方式”也是在全社會可踐行並可推廣的。這些分析全然來自編後的感受,作者更重視的是對這個社會和人生的內在憂思與關懷——就這個方面來說,倘若文化散文只是淡淡的清雅之茶,作者卻似乎要在這茶中做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壯舉來。編者
序言
一個房地產商的所思、所慮、所感、所悟,不會限於一個房地產項目的運作成功上,更不會沉湎於項目運作成功後的豐厚利益回報和由此產生的快感上,而是將目光聚焦在對當今城市深層次矛盾的揭示與批判上,洋洋灑灑十多萬字,先以“解讀新生活方式”為題在《住宅產業》雜誌上連載,閱後頗感新意。尤其是關於“後現代時代的新城市化”一章,《住宅產業》雜誌的編輯將未刪減的原稿送我,不料少了一頁,似不過癮。好在現已集結成冊,以《新·世說——後現代的新生活方式》為書名正式出版,容日後閒暇再讀。
與盧鏗先生雖未謀面,但對其祖父盧作孚老先生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以及他本人在房地產業的影響略知一二,他在文申提到的“新城市化”論題也正是我研究多年的感興趣的話題。“新生活方式”與“詩意地棲居”、“千城一面”與“制服化中國城市”、“房地產泡沫危機”與“蛻變的城市生活”、“私車生活反省”與“交通擁堵危機”等等,不是誰VS誰,更不是誰PK誰,而是學習與借鑑、研究與探討……以達成共識。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尋找城市的靈魂”,為“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城市”潛心思考,奮筆疾書。如果說我是站在一個管理者的角度去尋找治理“城市病”的靈丹妙藥的話,盧鏗則是以實踐者和建設者的身份,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和體會,來喚醒民眾對環境污染、能源及資源消耗、房地產過度開發、住房超前消費等城市危機的認識和覺醒,從而弘揚一種良好的“新生活方式”。作為一個普通的開發商,能站在古今中外哲人的肩上,從全局出發,以社會學的眼光,去探索科學的城市發展之路,的確難能可貴。
早在2003年,我在《城市經營、管治和城市規劃的變革》一文中就曾提出中國城市面臨的六大危機:一是城市過度蔓延的危機;二是城市個性化特色危機;三是交通擁堵危機;四是房地產泡沫危機;五是城市安全危機;六是城市環境危機。現在還應加上一個危機,那就是能源、資源危機。包括盧鏗書中所稱的“後現代的時代危機”。應該說,這些都屬於後工業時代的城市病,有些已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比如,關於“城市特色危機”,我曾以“千城一面”來概括,盧鏗的文章中也以極富創意的辭彙表達:“‘制服化’的中國城市”,形象而生動,言之鏗鏘且令人振聾發聵。“GDP增長的陷阱、標誌性建築的形象、政務中心的權力象徵以及對‘國際化大都市’的渴求,使得我們的許多城市的形象和氣質如出一轍,這無疑是注定會被後人批評的一種文化破壞。”
現在看來,城市交通擁堵危機出現了(到北京市內公路上一看就知道了,無需任何數據或文字說明);城市安全危機出現了(2003年肆虐中國的“非典”,至今未消滅的禽流感,以及交通事故、建築工程事故、煤礦事故等);環境危機出現了(黑龍江水污染事件、無錫藍藻事件等);房地產泡沫危機、能源資源危機也開始顯現了。而這些危機的出現無不與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以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來滿足人們奢侈生活的需要,這樣的現代化不是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中國的高層早已認識到,中國的有識之士也早巳認識到。因此中央及時制定科學發展觀這一發展戰略。但如何在全民中達成共識,尤其是在承擔城市開發和建設的開發商身上如何體現,盧鏗無疑是一個代表。如果書中的觀點能夠在廣大開發商隊伍中產生共鳴並轉換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關於《新·世說——後現代的新生活方式》,盧鏗是在尖銳的批判“日新月異”的“舶來文化”和盛行的“消費主義的浪潮”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積累,我們的物質生活發展確實在日新月異,然而在這‘新’與‘異’的背後卻滋生著許多腐蝕當代城市社會的齷齪。”他列舉了當前的十大現象,即“崇洋媚外、盲目跟風、鋪張浪費、自私自利、庸俗無知、攀比炫耀、貪得無厭、嗜好賭博、造假販假、粗放不羈”等等。
要摒棄這十大醜惡現象,盧鏗認為首先是要“建設美好的精神家園”。在現代社會,GDP雖然上去了,但幸福指數的下降卻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盧鏗在書中寫道:“在當今世界,精神文明的進步總是滯後於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今天和明天的我們要生存更應該要有新的生活。新生活需要精神境界的美好空間,這給開發商帶來很大的挑戰,也帶來很大的創新領域。行隨意移,身隨心行。新生活方式的營造將使家居的意義在文化的進步中實現更加多彩的升華。”
美好的精神家園並不是奢侈的別墅和個人享用的私家花園,而是便於人與人交往的“第三生活空間”。盧鏗理性地提出要“告別貧困與遠離奢華”,甚至認為遠離奢華比告別貧困更為重要。就像節約能源與開發能源一樣,節能就等於開發了一種新能源,書中稱為“第五能源”。所以,他認為奢侈並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而“生活方式的簡陋質樸更有益於幸福”。他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幸福就是自足。”雖然看上去這些觀點有點缺乏“追求”,並且不那么“積極向上”,然而,這卻是對轟轟烈烈的城市開發熱潮注射的一針鎮靜劑,引起人們反思,由狂熱變得冷靜,從而喚起人們對精神的追求,培養居民理性消費觀,促使國民經濟良性發展。最後落腳在“小康足矣”的觀點上來。
《新·世說——後現代的新生活方式》的最大特點在於向世人展示了科技的力量。只有科技才能創造宜居生活。住宅節能、節地、節材、節水技術的廣泛推廣,使人們的生活更加靠近“綠色”。今天和未來的人居生活必須要具備科學發展觀。讓我們每天都不妨自問一句:“今天你節能了嗎?減排了嗎?環保了嗎?”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努力成為改善世界的一個科學“小環境”。
一個開發商的呼籲,產生的效果或許很微小。但如果大批的開發商都能有盧鏗這樣的認識和見地,一個“綠色與節能”的全民共識之大環境就不難形成。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城市化確實已成為時代的潮流,問題在於我們推行什麼樣的城市化。今天,‘新經濟化’、‘後現代化’和‘泛生態化’正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新的城市發展趨勢,我們應該讓中國為世界的‘城市化史’奉獻一段最和諧的樂章。”盧鏗認為,“新生活方式”的十大趨勢是:“節約資源和能源;反對浪費和奢侈;注重生態與環保;關注文化和藝術;創新造就差異;以健康快樂為目的;產品和服務的細分;善用科學技術的進步;變化的節奏加快;在國際化進程中保持自我。”
面對一個開發商的感悟,面對新生活方式十大趨勢,作為置身於當今城市變革中的人們,應該做些什麼呢?